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三峡库区现状城镇选址的成因及城镇迁建选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库区城镇迁建选址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根据对过去长江三峡库区城镇规划实践的回顾,结合城市规划学术发展,按三峡工程实施建设要求,就如何规划建设好长江三峡库区城镇提出了十条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匠宏伟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协调好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条件,健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机制和方法,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益,达到节省土地资源目的,寻找人的生活与其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当前城镇建设核心,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不同层面揭示了三峡工程建设与乌江流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策略重点,即:以推进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为龙头,加速乌江流域城镇化进程;建构合理的乌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实现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文章对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协调关系作出了具体设想,并以此文为契机,建议广泛开展流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综合评价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对甘肃省域内12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偏低;②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③通过与地均GDP的相关分析,发现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集约利用土地是城镇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概念进行界定,从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和动态目标四个方面,建立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原始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按照指标权重,将各指标值加权求和,得到土地利用集约综合指数(集约度指数),定量确定城镇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探索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方法.选取浙江温岭市松门镇作为案例,应用与检验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不同层面揭示了三峡工程建设与乌江流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策略重点,即:以推进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为龙头,加速乌江流域城镇化进程;建构合理的乌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实现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文章对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协调关系作出了具体设想,并以此文为契机,建议广泛开展流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临桂新区城镇化中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以及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临桂新区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效率的改革方向与建议,重点突出集约用地是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加快临桂城镇化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关系,协调原则和方法,对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进行了协调和衔接,并提出了挖掘城市土地内部潜力。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来源分析及负荷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00年统计资料,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非点源污染物COD、NH3-N、TN、TP的贡献。运用RUSLE模拟计算颗粒态污染负荷并结合溶解态污染负荷,估算入库非点源污染总负荷。得出库区颗粒态N负荷(占TN的50.1%)与溶解态N负荷(占TN的49.9%)相当;颗粒态P负荷(占TP的58.0%)略大于溶解态P负荷(占TP的42.0%)。该方法给湖泊、水库等水体底质再悬浮与释放溶解态N、P的迁移研究提供了计算颗粒态污染负荷和溶解态污染负荷的简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领域。评述了正在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及其危害性.首先对库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其后列举了自古至今该区地质灾害的危害事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给该区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五个方面危害性.结论认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长期给该区社会经济环砍造成了重大危害,且呈日趋严重之势,应尽早实施科学的防、减灾战略.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是三峡工程建设关键时期的发展趋势,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保障。分析了构建和谐库区的必要性,并结合和谐库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建立和谐三峡库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涪陵至铜锣峡航道炸礁工程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河段的航行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为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港奠定了基础,对促进长江航运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按照万吨级船队的通航标准,库区仍有部分河段不能满足航道畅通和航行安全的要求,需通过整治措施来消除存在的碍航问题。涪陵至铜锣峡河段航道炸礁工程是库区航道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中对14处河段内的30座碍航礁石进行了炸除。通过对各类礁石的碍航特征进行分析后,按照万吨级船队的通航标准提出炸礁工程的设计参数和炸礁整治方案,并对整治效果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一维非恒定非饱和输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不同调度方式下三峡水库的淤积过程及淤积量的变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汛期限制水位对三峡水库最终的淤积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汛限水位在汛前、汛后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及正常蓄水位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仅会改变水库的淤积过程,对水库的最终平衡淤积量影响不大.一定来水来沙情况下,汛期的坝前水位最终决定了水库淤积平衡后的淤积量.因此,在制定调度方案时要特别注意汛期的坝前水位及持续时间,这对减少三峡水库淤积、增大水库发电、防洪和航运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淹水土壤磷吸附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三峡水库主要类型土壤对水体中磷的吸附过程.土壤在淹水初期吸磷速率较快,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吸磷速率降低.当淹水到70天时,上覆水磷浓度表现为冲积土〉紫色土〉黄壤.吸附平衡时间与土壤类型和上覆水初始磷浓度有关,当上覆水初始磷浓度≤1mg/L时,黄壤和冲积土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4天和42天.黄壤具有吸磷速率快、磷吸附量大和上覆水磷平衡浓度低等特征.研究发现上覆水磷浓度随着淹水时间和初始磷浓度的变化可以用广义Langmuir模型描述,模型参数可用磷最大吸附量,以及活性铁和活性铝等土壤性质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河流中的悬浮态泥沙对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输移转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展开研究,通过室内平衡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对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的泥沙粒径、初始泥沙浓度等关键要素对磷酸盐吸附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三种泥沙粒径在不同泥沙浓度时的吸附特性,认为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随着泥沙浓度和粒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2)通过Langm iur吸附等温式的拟合,求取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认为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是Langm iur型第五类吸附,在清样浓度和吸附量较高时出现吸附最大值,并随着清样浓度的继续增加而减少;(3)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随着磷酸盐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约为2~4 h。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三峡库区水功能区划的划分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现有水功能区划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自然、社会以及保护目标的变化,水域功能区划已不能完全满足库区当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保障分区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保障分区的划分原则、划分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运行后涪陵河段河床演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系列输沙试验,研究了三峡水按156m方案运行时期涪陵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涪陵城区沿岸将发生普遍的淤积,淤积的主要部位是河床较宽浅的边滩,弯道凸岸和岸线参差不齐的凹岸缓流区。 分析了泥沙淤积给港口航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