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我国聚氨酯(PU)产业九大亮点 1.中国将是全球PU产品最大消费市场2007年,中国PU消费总量占全球消费总量28.5%,仅次于北美(31%)。  相似文献   

2.
《河南化工》2007,24(2):55-55
作为重要的无机原料,钛白粉主要用于涂料、塑料橡胶、造纸及其他,2005年全球的上述消费比例分别为58%、23%、11%与8%。可以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及高GDP增长率使国内钛白粉消费高速增长,近15年的年均消费增长率达到15.4%。[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汪焕心 《广州化工》2010,38(11):1-2
据报道,我国2008年消费塑料达5191.4万吨,同比增长13.9%,约占全球塑料消费的20%。(目前全球年塑料消费达2.6亿吨)。我国塑料行业的蓬勃发展引起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及环保已成为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势头强劲,2004年出口额达到1119亿美元,在全球出口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2.0%。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对聚酯(PET)树脂需求产生强力拉动。目前我国化纤产品占纺织原料的65%,而涤纶消费已达到化纤消费总量的85%。2004年涤纶产量达到1138万t,同比增长22.8%;PET树脂产量增长到1190万t,同比增长22.8%。  相似文献   

5.
就全球范围而言,稀土消费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日本、美国。美国的稀土消费在2004年渡过低迷期后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日本的稀土消费稳步上升,2007年的稀土消费达到2.77万吨.较2002年上涨了261%;中国是三个国家稀土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2002-2007五年问,稀土消费上升了5.06万吨,上涨了约330%。中、日、美三国已成为全球稀土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到目前为止。三国稀土消费占世界稀土消费的比例已由2002年的53%大幅上升到85%。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刊载了2005-2008年全球玻璃消费年均增长率是4.6%,从统计与预测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全球玻璃及其制品的生产与消费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维芳 《中国橡胶》2009,25(1):42-42
1、2009年全球橡胶消费将减少3.3% 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秘书长HidoleSnit日前在秦国曼谷举行的一个橡胶行业会议上指出,2008年,全球合成橡胶和天然橡胶消费总量比2007年增长1.9%,达到2329.6万吨。而2007年全球橡胶消费量比2006年增幅接近6%。全球2009年橡胶消费总量将比2008年下降3.3%,保持在2252.1万吨。之后全球橡胶消费在2010年将增长7.7%,届时全球经济将回暖。  相似文献   

8.
市场动态     
我国丙烯腈消费及市场预测 我国丙烯腈主要消费在腈纶、ABS/AS、丙烯酰胺丁腈橡胶等产品上。从总量上说,大约需68万~70万吨 /4。但由于腈纶、 ABS等耗丙烯腈产品进口量较大,使丙烯腈表观消费量仅为35万~36万吨/年。 我国丙烯腈表观消费量不是很大,但其下游产品的进口量相当大,国内丙烯腈需求潜力非常大,全球近 1/3的腈纶市场在中国。预计 2000年,我国丙烯腈的需求将达到62万吨。届时,用于腈纶的消费比例将有所下降,为 82%,用于 ABS树脂的消费比例为8.4%,丙烯酰胺的消费比例为7.8%。…  相似文献   

9.
国外要闻     
7月2日,BP、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在京发布最新《BP世界能源统计》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据统计,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速为0.7%。创2001年以来新低。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近6.7%、天然气消费增长20%。全球石油总产量增至8170万桶/日,中国成为全球第5大产油国。  相似文献   

10.
2004/2005年度,全球化肥消费量比上一年增加4.6%,达到1.541亿t(折纯,下同)。预计下年度化肥消费增长幅度总体将降低0,9%,氮肥消费增加1.6%,磷肥(增加0.3%)和钾肥(减少0.2%)将变化不大,而去年磷肥和钾肥需求估计增加110万t,其中南亚增加90万t。化肥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为南亚(4%),东南亚增长3.8%,东欧和中亚增长2,8%,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将减少140万t,降低8,6%。2005/2006年度全球化肥消费预计为1.556亿t。  相似文献   

11.
《橡塑化工时代》2006,18(7):12-12
2005年我国环氧树脂生产量33万t、消费量63万t、进口量30万t,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12%,与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幅放慢。目前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环氧树脂水平达到1公斤/年左右,而我国仅0.45公斤/年;成为全球环氧树脂头号生产国、重要消费国;2006年伊始我国环氧树脂产销两旺、国际订单纷至沓来。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大好发展背景下,专家最近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医药化工》2008,(4):39-40
装置开工率有下降 我国硝基氯化苯总产能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已成为世界硝基氯化苯主要生产与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硝基氯化苯的生产能力剧增,2006年达到52.5万t,产量约为43万t,同比分别增长了11.7%和12.5%,国内装置开工率约为82%。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叠加效应的作用下,我国汽车工业延续了上年发展态势.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蝉联全球第一,分别达到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其中,乘用车产销1389.71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83%和33.17%,增幅较上年回落20.28个百分点和19.76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分别为436.76万辆和430.41万辆,同比增长28.19%和29.90%,增幅与上年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4.
《无机化工信息》2006,(1):31-32
据报道,世界无机颜料最大消费地区是北美,其2003年消费量为191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1.4%;其次是西欧,2003年消费量为171万吨,占全球28.1%:亚洲第三,2003年消费量为157万吨,占全球25.9%。中国是世界无机颜料的重要消费市场,是世界各大颜料制造商必争之地,立德粉、氧化铁、铬颜料、钛白粉的国内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0%、30%、29%和16%。  相似文献   

15.
氟化工产品以其耐化学品、耐高低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等领域,已成为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长期以来,全球含氟高分子材料的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快速同步增长,全球消费增长率在4%左右,而我国的年增长率超过15%。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形成了世界四大氟产品生产和消费区。  相似文献   

16.
综合     
《国际化工信息》2004,(5):46-46
今后20年,全球能源消费将迅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比2001年增长54%。石油需求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天然气需求量将增加67%;煤仍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  相似文献   

17.
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在年度报告中称,2005年,全球橡胶消费量增加到了2078万t,而年增长率(AGR)则下降至仅3.1%,这是最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根据IRSG的报告,除了欧盟(EU)国家外,所有地区的橡胶消费量都经历了周期性的下降。去年,引领世界橡胶消费的是亚太地区、非欧盟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天然橡胶消费增长尤为迅猛,由5.5%增加到了8.78%;相比之下,合成橡胶则仅增长了1.5%。其结果是,总橡胶消费中合成橡胶的份额降至57.7%,这是它自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英国石油公司BP在最新发布的年度《世界能源统计报告》中称,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速为2.4%,比2006年2.7%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年高于平均水平。2007年在日本能源消费下降0.9%的情况下,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增速超过5%约占当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二。北美地区能源消费在经历了2006年的疲软后重新走强,  相似文献   

19.
《橡塑技术与装备》2006,32(11):48-48
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在年度报告中称,2005年,全球橡胶消费量增加到了2078万t,而年增长率(AGR)则下降至仅3.1%,这是最近4a来的最低水平。根据IRSG的报告,除了欧盟(EU)国家外,所有地区的橡胶消费量都经历了周期性的下降。去年,引领世界橡胶消费的是亚太地区、非欧盟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天然橡胶消费增长尤为迅猛,由5.5%增加到了8.78%;相比之下,合成橡胶则仅增长了1.5%。其结果是,总橡胶消费中合成橡胶的份额降至57.7%,这是自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塑料加工》2005,40(2):41-41
据美国新泽西洲BRGTownsend工业咨询公司对世界塑料添加剂生产厂调研后提供的专题报告,2001年全球塑料添加剂消费总量约798.4万t,总产值达146亿美元,按地区的消费分配为:亚太地区占最大份额(36%),北美其次,占27%,欧洲25%,世界其他地区12%。预计2001-2006年间世界消费年均增长率为3%左右,增长部分仍主要来自亚太、北美和欧洲三大地区的市场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