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万·卡拉马佐夫是一个魔鬼型人物。他具有《圣经》文化传统中的魔鬼本质,但其人很复杂,单从《圣经》中的魔鬼学说出发并不能揭示其全部内涵。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伊万·卡拉马佐夫这一恶魔形象。从而揭示出伊万所代表的魔鬼形象不仅是一种恶和破坏力量,更是一种彻底的善。  相似文献   

2.
电影<保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更源于其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暗合了圣经原型,渗透着基督教传统,从这个角度来欣赏本片有助于拓展电影赏析的深度,更好地理解<圣经>和基督教传统对当代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我国现代作家三毛深受<圣经>的影响,三毛的名字、创作、精神世界也无不打上了<圣经>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圣经>对西方作家的影响难以估量,但20世纪初美国作家受尼采等人影响,普遍对宗教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斯坦贝克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愤怒的葡萄>中体现了一种矛盾的宗教观,一方面小说大量地借鉴了<圣经>的典故和结构,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教义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反映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文本中女性形象拉姆齐夫人女性意识的分析,揭示了父权社会男女性别角色的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颠覆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提出的内化标准,提出了建立两性和谐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6.
异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卡夫卡的<变形记>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人类社会生活全面异化的状况,而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奈斯库的剧作<犀牛>在深刻的批判了纳粹化对人类造成的灾难的同时,也进一步的揭示出了"异化"这一主题.两部作品荒诞中见真实,真实中寓荒谬,形象地揭示了人的本能及无意识,展现了人的本质世界.  相似文献   

7.
迪士尼影片<木兰>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木兰诗>,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采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婚姻观的差异入手,剖析了影片中的木兰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宣扬个性、主张男女平等、提倡自由恋爱和追求自身幸福.影片蕴舍着丰富的女性自强独立的精神气质,塑造了一个西方的花木兰形象.  相似文献   

8.
赏析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认为凯瑟琳这个完美女性是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海明威正是运用这样一位天使般人物的悲剧结局来打动读者,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小说的主题--战争即死亡.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莫尔的思想和创作深受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的影响.在他的代表作<乌托邦>中,随处可见圣经原型影响的痕迹.其中既有若隐若现的圣经意象,亦有极其相似的圣经原型人物,更多的是对圣经话语的直接或间接的引用.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文豪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却爱上了无比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最后以身殉情.以往的研究者大多着眼于发掘卡西莫多形象的社会道德内涵.视之为敢于反抗压迫的平民英雄的象征.但诸如此类的诠释远不足以揭示雨果在小说序言中所肯定的"宿命、悲惨的寓意".事实上,从爱情悲剧的角度来看,卡西莫多形象的永恒魅力在于揭示了爱与丑之间永恒的矛盾及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通过分析小说<阴暗的图画>的主人公深见进介的形象,揭示了以<阴暗的图画>为发端的日本战后文学在强烈要求确立自我方面的特点.而后阐明了日本战后文学与战前文学之间的继承与更新的关系以及战后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倾向对以后日本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作品,作品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圣经》原型.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出发,从伊甸园神话、情节冲突和叙述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揭示了作品与《圣经》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项目编号:16BZS114)本项目以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为个案,考察传统渔业习俗与地方社会建构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趋势,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响应"创新、绿色、共享"的现实政治主张,归纳总结传统渔业习俗在地方社会建构中的历史经验;揭示传统渔业习俗在水域空间社会建设中的现实启示,提出促进水域空间社会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建议。本项目研究具体由五大部分构成:一是管驿前村传统渔政制度与政治秩序建构。从国家制度文化、民间制度文化、政治秩序的视域,考察管驿前村近代渔政制度变迁与政治发展,揭示管驿前村渔政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她们身上集中着来自父权制和西方霸权文化的双重压迫,沦为主流社会外的他者;另一方面也力图打破沉默,重建沟通的桥梁.从沉默到打破沉默的过程印证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视听文化时代,把音乐元素引进<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视听文化,创设融视、唱、感为一体的氛围,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可以以音乐元素为形象载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利用音乐中齐唱、轮唱、对唱等多种方法,来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达到"以美导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反讽原为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现代叙事学将反讽视作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原则,把反讽从微观的修辞意义扩展到整体构思、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揭示等全局性的宏观层次。本文对《圣经》叙事文本中的反讽艺术加以研究,辨析其类型和特点,并分析其功能,从而证明《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7.
姓名字号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中国人的姓名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美学信息,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姓名则更是如此.在多数文学翻译里.译者常常只是采用简单的译音系统与译意系统,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学人物姓名中文化与美学信息的熵化和耗散.以<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为主导,兼顾杨宪益译本,通过其对人名的翻译为例,探讨文化翻译的策略,揭示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熵化和信息耗散.  相似文献   

18.
宗教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圣经>是世界文化的奇葩,它播种了西方文化,引领着西方人的生活、导航着他们的思维;同样,佛经也丰富、发展、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宗教经典影响了东、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和伦理等各方面,然而它们在文化史上的功绩是不得不归功于翻译的.正是以翻译为媒介,宗教在文化史上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到世界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宗教翻译在文化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诗学和宗教哲学角度上探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史诗性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辨析小说中卡拉马佐夫所代表的"偶合家庭"蕴含的意义和宗教引语开篇统领全文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小说主要情节的弑父神话、中心思想的基督教神话和主要主人公的伊万·卡拉马佐夫神话,还原作者的真实和小说传达的真正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小说不仅反映了浓厚的宗教思想和意味,更折射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和信仰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训诂学是宋学的代表,他将义理与传统训诂学溶为一炉,克服了理学家空谈义理的时弊,其<论语集注>是宋代<论语>注释的代表作.文章从训诂的视角、训诂的内容和训诂术语来分析朱熹<论语集注>中的训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