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给水处理过程中摇蚊幼虫的氧化杀灭与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几种水处理氧化剂——氯气、二氧化氯、臭氧对原水中不同龄期摇蚊幼虫的灭活效果,并进一步考察了预氧化与水处理澄清过程对1龄幼虫的协同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龄期的增长摇蚊幼虫对化学氧化剂的耐受性不断增强,与其它2种氧化剂相比,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具有更好的灭活作用.二氧化氯投加量0.5 mg.L-1,二氧化氯预氧化与水处理澄清过程的协同作用可以完全去除水中生物活性降低的1龄幼虫;混凝沉淀工艺能够完全去除原水中2-4龄幼虫,二氧化氯投加量1.0 mg.L-1,原水中4龄幼虫经混凝沉淀后在24h内死亡.试验证明化学预氧化剂的氧化灭活与其他水处理工艺有机结合,发挥协同作用,是解决摇蚊幼虫污染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摇蚊幼虫改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以摇蚊幼虫为研究对象,考查其对污泥沉降性能改善作用的影响因素并探究改善机理.结果表明:投加摇蚊幼虫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在投加幼虫密度为每克干污泥中含0.2~1.2 g湿质量摇蚊幼虫时,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效果随虫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虫密度(每克干污泥中含1.0 g湿质量摇蚊幼虫)的情况下,摇蚊幼虫对污泥质量浓度为5 g/L的活性污泥改善效果最佳.而摇蚊幼虫对污泥沉降性的改善作用与投加摇蚊幼虫后活性污泥2种主要胞外聚合物(蛋白质、多糖)含量以及蛋白质与多糖比值的降低有关.另外,长期试验证实,向污水处理反应器中连续回流摇蚊幼虫培养装置上清液可以使污泥容积指数由120 mL/g降至60 mg/L.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苏云金杆菌肯尼亚亚种可湿性粉剂对印度谷蛾幼虫、杂拟谷盗幼虫和嗜卷书虱的防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80 mg/kg剂量防治印度谷蛾幼虫达92.9%,4 000 mg/kg剂量只能防治杂拟谷盗幼虫的25%或嗜卷书虱的36.2%;浓度达10 000 mg/kg时也只能防治嗜卷书虱的53.7%.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粮食、油料、仓库、加工厂及中药材、食品、土产等仓库中陆续发现了不少种类的蛾类仓虫,蛾类仓虫的成虫是不为害仓贮物的,造成经济损失的是它的幼虫,因此从防治着眼能鉴别出它的幼虫就更为重要。作者近年来通过现场调查,标本采集、室内培养、虫种鉴定,现已发现隶属鳞翅目蛾类仓虫幼虫,为2总科、7科、14属、17种,其中包括新记录的虫种5种。同时又将鉴定的依据,鉴定的方法,区别各幼虫形态结构上的特征制成检索表与图解加以介绍,供仓贮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目前植物性昆虫生长调节剂中研究较少、中草药植物中可能存在的昆虫消化酶抑制物质进行了初步探讨。从27种中草药植物中系统筛选出了三种含有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Jacquelin du Val)幼虫中肠淀粉酶抑制物质的植物,即槟榔(Areca catechu L.)、半夏(Pinellia ternata Breit),乌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e. )。这些活性物质在体外和体内对杂拟谷盗幼虫中肠淀粉酶均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杂拟谷盗幼虫生长发育亦有一定影响。 此外,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杂拟谷盗幼虫中肠淀粉酶的一些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对原水中摇蚊幼虫的去除效果,解决目前预氯化工艺不能有效控制摇蚊幼虫在给水处理工艺中孳生的难题.方法进行了二氧化氯和液氯灭活第1龄期摇蚊幼虫的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预氧化工艺下,预氧化与水处理澄清过程对第1龄期摇蚊幼虫的协同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水样的有机浓集物进行了Ames试验,比较了两种饮用水的致突变性.结果二氧化氯与液氯相比对摇蚊幼虫具有更好的灭活作用,投加量1.5 mg/L,接触30 min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二氧化氯投加量0.51 mg/L,二氧化氯预氧化与水处理澄清过程的协同作用可以完全去除原水中的第1龄期摇蚊幼虫.Ames试验进一步表明,采用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剂可明显降低饮用水的致突变性.结论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是去除饮用水中摇蚊幼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巴西豆象等8种描述不详和未描述过的储藏物鞘翅目幼虫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我国七种药用植物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ianeum(Hercst)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采用熏蒸法,花椒(Zanthaxylum bungeanum Maxim)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幼虫、蛹、成虫等虫态均具有较显著的活性作用;菖薄(Acorus calamus L.)挥发油对试虫的致死作用与挥发油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羌活(Notoperygium incisium Ting)挥发油对试虫致死作用不显著。采用微量点滴法,姜黄(Curcuma domestica Valeton)、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鸦胆子(Brucea javanicaMerr.)等四种药用植物的粗提物对试虫的致死作用大小顺序为:姜黄>丹皮>土荆芥>鸦胆子,这四种粗提物两两混用时,丹皮粗提物对其它三种粗提物均具有显著增效作用。丹皮—鸦胆子—姜黄为最佳混合配方。  相似文献   

9.
分析结果表明,香茅精油含31种化学成份.香茅精油与香茅醛、香茅醇单体对6种储粮曲霉与青霉均有抑菌作用,香茅醇抑菌效果优于香茅精油和香茅醛,0.051/cm ̄3浓度香茅醇可抑制霉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香茅精油与香茅醛、香茅醇单体对玉米象、印度谷螟,绿豆象成虫及赤拟谷盗、黄粉虫成虫和幼虫有明显熏杀作用;对玉米象幼虫和卵有抑制效果;其顺序为:香茅醛>香茅精油>香茅醇;0.05m1/cm ̄3浓度的香茅醛能抑制玉米象幼虫和卵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对巴西豆象等8种描述不详和未描述过的储藏物鞘翅目幼虫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11.
不同温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致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浴加热,研究不同温度(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 s、75 s、90 s、105 s、120 s)后对小麦粉中的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在处理温度为35℃、45℃时,各个处理时间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正常发育没有影响,而在处理温度为55℃以上时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在处理温度为65℃时,处理60 s以上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作用效果即达到100%,处理75 s可100%抑制赤拟谷盗蛹正常发育为成虫,处理90 s以上能完全抑制赤拟谷盗幼虫正常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省郑州市居民小片菜地的菜花、广场和路边的草丛中、室外的腐烂水果,蔬菜、鸡毛、骨头以及空中捕捉和食物诱捕,采集到44种储藏物昆虫。它们录属于草翅目(Derma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的17个科,其中鞘翅目的种类最多,并且是重要储藏物害虫。调查结果表明,储藏物昆虫的很多种类兼营室外生活,尤其在成虫期,它们在室外飞行、爬行、觅食和交尾,极易进入室内在储藏物上产卵,其幼虫严重地危害储藏物。因此,对储藏物害虫种类的调查和防治工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斑马鱼作为一种典型的有脊椎模式动物,因其幼鱼具有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身体透明方便观察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其中识别和监测斑马鱼幼鱼心脏对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药物影响等至关重要.为解决常规显微操作技术对各向异性的斑马鱼幼鱼在操作和观测上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显微视觉技术的高通量斑马鱼幼鱼心脏识别和监测方法.首先通过混合高斯模型确定多斑马鱼幼鱼个体的位置和二维平面的姿态,在将其中一条斑马鱼幼鱼移动到视野中心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对各个幼鱼的翻滚角进行检测,并对处于异常姿态的斑马鱼幼鱼进行调整,使其心脏便于监测;在获得斑马鱼幼鱼高倍放大图像之后,根据斑马鱼幼鱼心脏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像素强度跟踪的幼鱼心脏监测算法,实现了心脏定位以及心跳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现对斑马鱼幼鱼心脏的准确识别并提供心跳和心率曲线,为以斑马鱼为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稳定、高效的实验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臭氧对水中摇蚊幼虫氧化灭活效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臭氧对原水中摇蚊幼虫的灭活性能,进行臭氧和液氯灭活蒸馏水中第1龄期摇蚊幼虫的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考察人工配水和天然原水中臭氧的灭活特征,探讨原水温度和pH对臭氧灭活摇蚊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液氯相比臭氧对蒸馏水中摇蚊幼虫具有更好的灭活作用,投加量为1.0 mg/L,接触30 min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pH在5.5~7.0范围内变化对臭氧的灭活效果不会产生影响;在15~30℃范围内温度升高能够提高臭氧的灭活效果,当原水温度从30℃降低到15℃时摇蚊幼虫的灭活率下降为77.8%.  相似文献   

15.
现代湖泊中的造迹生物以底栖的寡毛类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双壳类和腹足类、昆虫幼虫为主。通过观察,作者发现青海湖滨湖带有5类生物痕迹,它们是鸟的足迹、足辙迹、昆虫爬迹、钩虾的拖迹和甲壳虫的潜穴.生物痕迹的分布和底栖生物的分布一样受控于盐度、底层性质和岩性,共生动植物数量等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research it was shown that mineral surface metal-lic site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carborymethyl cellulose(CMC) adsorp-tion, and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lone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Both the carboxymethyl groups and the hydroxyl groups of the CMC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mineral surface,with the carboxymethylgroups interacting with metal and metal hydroxyl species, and hydroxylgroups interacting with metal hydroxide species,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