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P/PS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共混纤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聚丙烯(PP)为基质,聚苯乙烯(PS)为改性组分的PP/PS共混体系,其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但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共混体系可以获得较好的工艺相容性,纺丝和牵伸实验表明,共混改性树脂的可纺性良好,改性纤维的物理力学性能,挺刮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PS/PP合金的共混过程中分散相粒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间隙取样法,用扫描电子电镜观测聚苯乙烯/聚丙烯合金的相分布,求出分散相的粒径,研究了熔融共混过程中分散相粒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散相粒径随着体系内分散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粒径冰仅受剪切速率大小的影响,还受分散相和连续相动态弹性模量的制约;在共混过程中,分散相粒子大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共混的初期,在共混的后期粒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P/EPDM共混物注射成型样条的冲击断口形态以及该共混物注射产条的芯-壳结构特征,研究了EPDM基体中的各向异性分布,不同冲击强度样品的断口形态以胶芯-壳结构和EPDM的各向异性分布对断口形态和冲击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首次提出了指数型乘积函数来分析共混体系胀大比与组分胀大比的关系.这种考虑是把不相容共混物中一组分看作另一组分的"填料"形成"复合材料",利用已建立的填充复合材料胀大比是基体胀大比"浓度转换因子"倍数关系建立的.与一些非相容共混体系黏度表现为负偏差不同,其挤出胀大很容易表现为正偏差.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文献报道的这些共混物挤...  相似文献   

5.
挤出成型PP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PP)为塑料基体,以木粉为填料,并加入添加剂,用挤出成型法制备了PP基木塑复合材料(PP-WPC),研究了增韧剂、相容剂、偶联剂和颜料对WP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增韧剂POE和EPDM加入量的增加,PP-WPC的冲击强度提高,但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POE提高冲击强度的效果优于EPDM;适量加入相容剂或偶联剂能提高PP-WPC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实验条件下相容剂MAPP最佳用量为8%,偶联剂KH570和KH171最佳用量为1%,其中相容剂提高强度的效果显著优于偶联剂;颜料的加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PP-WPC的力学强度,其降低程度顺序为:钛白粉>氧化铁黄>氧化铁红>炭黑。  相似文献   

6.
LH-PP/Nano-clay共混挤出的发泡成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马来酸酐接枝改性聚丙烯(PP-g-MAH)为相容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线性均聚聚丙烯(LH-PP)/纳米粘土(Nano-clay)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共混配方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Nano-clay和PP-g-MAH的加入提高了LH-...  相似文献   

7.
PP/L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结晶行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丙烯(PP)/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物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P/LLDPE共混物为典型的具有机械相容性的共混体系;PP/LLDPE共混体系中,PP相结晶度的变化与LLDPE相的结晶度的变化相比较小;不论PP还是LLDPE,均随另一组分含量的增加,熔化开始温度都显著推迟,而熔化结束温度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8.
共聚PP/POE共混物流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LY-Ⅱ型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共聚聚丙烯(i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及其共混物的流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PP/POE共混物的最佳加工温度为180℃.iPP/POE共混物熔体均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出切力变稀现象.PP/POE复合材料的表观黏度与粘流活化能均随着POE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了MBS、CPE、SBS、SBS-g-MMA等几种弹性体对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共混物进行改性,研究了弹性体的含量、种类对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相形态、冲击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除CPE外的另3种弹性体能促进PVC/SP共混物的相分散,添加适量接枝MMA的SBS弹性体使共混物的冲击韧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PC/PE共混体系在双螺杆挤出初期的形态演变E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碳酸酯/聚乙烯(PC/PE)共混物在双螺杆挤出初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螺杆轴向不同位置的共混物分散相形态,分析了混合初期PC分散相形态的演变规律;建立了PC分散相在软化变形条件下,由颗粒状变化为片状、纤维状结构并最终破碎松弛为球形粒子的模型。讨论了混合初期螺杆构型对PC分散相形态的影响,发现增加捏合块数量能降低混合初期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11.
CO2/PS挤出微孔发泡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孔物理发泡的方法是利用气体、聚合物熔体体系在高温高压下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在释压降温过程中气体产生相分离而获得发泡的方法。利用气体溶解度对压力的敏感关系,快速释放压力,更能产生微孔结构,据此我们获得了泡孔直径小于10μm,泡孔密度大于10^10cells/cm^3的微孔结构。本实验研究了CO2浓度、挤出压力等对泡孔密度和大小的影响。文章提出的成核与长大竞争机制能有效地解释非均相成核等的成核过程。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合金Ⅱ.结晶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偏光显微镜、DSC、DMA分析法和拉伸试验等方法对PP/PS/PP-g-PS熔融共混合金的结晶行为、形态和拉伸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g-PS减轻了PS相对PP相结晶行为的干扰,合金的拉伸强度明显上升。上述变化均与PP-g-PS在合金中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CPE对PVC/PP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Instron毛细管流变仪对PVC/PP及PVC/PP/CPE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结果发现,增容剂CPE对PVC/PP体系的流变性能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在PVC/PP共混物为“海-岛”结构时,CPE起着作为橡胶的增粘效应;另一方面,在PVC/PP共混物为“互锁”结构时,CPE的润滑增塑效应使得它起着降低“互锁”共混物熔体粘度、提高成型加工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超声辐照对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PP/EPDM)共混物挤出过程及二次加工中微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超声功率的增加EPDM相的比表面积增大,界面作用增强.超声辐照使EPDM在PP中形成的良好的分散效果在经过热压二次成型后仍大部分得以保持.动态流变分析显示超声振动使PP/EPDM共混物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均匀.Palierne乳液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超声辐照使共混物中两相的界面张力降低,这说明超声辐照使两相间形成了良好的界面结构和牢固的界面作用,有效地阻止了EPDM液滴在共混过程以及随后的热压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合并.  相似文献   

15.
EVA/PP共混体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工作首先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丙烯(PP)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估算,推测共混体是不相容体系。然后用动态力学方法(DMA)、差热分析法(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红外光谱(IR)、密度梯度等方法,对EVA/PP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EVA-14/PP的无定形相是不相容的,晶区是分别结晶而没有形成混晶。  相似文献   

16.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PP/EVA共混物的晶胞参数,结果显示:PP/EVA共混物中基体PP的晶体为υ-晶型,属单斜晶系。PP的晶胞参数并没有由于EVA的加入而发生改变,PP和EVA没有形成共晶,PP/EVA共混物的结晶与其组成无关。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接枝物反应挤出增容PP/PA6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有PP熔融接枝MAH和不饱和羧酸混合单体通过反应挤出增容PP/PA6共混物,研究了增容共混物的形态结构。SEM、TEM观察表明,接枝物能明显降低共混物的分散相尺寸,改善体系的分散状况,提高共混物两相的相容性;增容共混物的两相界面结合改善,相界面变得模糊。WAXD、DSC测试表明,用该接枝物增容后的共混物,组分的Xc下降,分散相微晶尺才减小。研究结果表明该接枝物是PP/PA6共混体系的有效增容剂。  相似文献   

18.
多单体熔融接枝PP增容PP/PVC共混体系的力学和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单体接枝物PP-g-(St-co-MMA),研究了其对PP/PVC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讨论了接枝物用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共混物的亚微观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接枝物对PP/PVC共混体系有较好的增容效果,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接枝物用量为6份时出现峰值;加入接枝物能使体系的熔体粘度增加,并且在所研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共混物熔体呈典型的假设性流体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