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局域网环境下基于GIS的大庆油田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包含了大庆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原油集输、油田气集输、注水、供排水、污水处理、供配电、道路等7个专业子系统。  相似文献   

2.
1.布局不尽合理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一方面,油田气集输处理系统中大部分设施均已投用近二十年,设备老化问题日渐突出,每年都需要对一些设备及管线进行更换,不仅加大了年度维护费用,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大庆油田的天然气主要是原油生产的伴生产品,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具有与原油产量等比下降的趋势,并且油田各区块原油产量变化不均衡,使油田气系统生产效率下降。与此同时,国内外油田用于天然气集输处理的浅冷和深冷工艺技术领域迅猛发展,更具安全、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气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大庆油田气综合利用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油田气综合利用的现状和水平,并展望了“八五”期间油田气综合利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1 油田气集输工艺大庆油田气集输工艺一般采用低压集输流程。低压油田气的集输技术包括确定气体组成和气量 ;选择集气方式 ;充分利用分离器压力能 ,合理确定系统压比和管径 ,并定期清扫管内积液 ,提高管输效率 ;气油管道同沟敷设 ,充分利用油管温度场 ,防止水化物或结冰冻堵管道等。大庆低压集气工艺技术 ,实践证明简单易行 ,其能耗和运行操作成本在大庆条件下优于其它任何方法。低压集气工艺首先在杏北油田应用获得成功 ,并在油田全面推广实施。目前全油田已建油气同沟敷设管道 4 0 0多条 ,15 0 0km ,集气能力达 6 0 0× 10 4m3 /d。推广应…  相似文献   

5.
第五讲油田气的输配和储存经过处理或加工的油田气是油田的气体产品,需要通过输气管线供给大型工厂、城市或输给油田原油集输系统等各用户做原料或燃料。本讲座研究的范围:油田气的输送是短距离的,即管线间无中间压气站;配气主要供给油田加热设备做燃料,即油田返输气;储气主要指地下储气;以及油田气产耗平衡,提高油田气利用率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现有生产数据包含了地面工程的原油集输系统、油田气集输系统、注水(入)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系统及电力系统等7个专业系统的地面设施的属性信息和图形信息。对于现有的生产数据,首先要把数据填写入与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对应的数据模板中,然后才能完成数据迁移,将数据导入到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ArcGIS的桌面工具ArcInfo和ArcCatalog等就可以完成数据的加载、处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研制成功了原油成套计量仪表,仪表精度±0.2%,达到了国际标准,进入了原油计量的先进行列。而油田气和轻烃的计量工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本文在总结大庆油田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油、油田气和轻烃计量技术领域中,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天然气的利用,在6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主要作为油气集输系统的自耗燃料;70年代作为工业原料供给大庆化肥厂利用;80年代油田气利用开发了新的领域,广泛用于热电动力联供,提高了利用率。随着油田综合经济的发展,油田气利用的领域在不断拓宽,80年代末,已被用于生产碳黑、甲醇等化工产品。利用油田气生产甲醇,成本低,质量好,产品市场紧俏,下游产品发展形势看好,将会促进油田综合经济的迅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甲醇生产和应用概况及下游产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玉华 《石油规划设计》2005,16(1):22-25,29
根据大庆油田开发的发展趋势、地面工程建设现状及地面技术的进步,论述了大庆油田地面工程主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一是将向原油集输处理系统工艺简化、流程缩短、能耗低的方向发展;二是油田气收集及处理系统向着强化自压、提高轻烃收率、提高油田气利用率的方向发展;三是外围油田供水、注水及老区注聚合物将向着灵活多样、各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四是含油污水处理向着简化一般处理工艺、强化深度处理工艺的方向发展;五是地面水驱及聚合物驱两套系统将向着“有分有合、分合结合”的方向发展;六是各地面工程系统将向着数值模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部分采油厂采用环状集输流程,集输吨油耗气50 m3以上,大大超过了油田的平均油气集输能耗,节能降耗是这类油田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在较为宽广的试验参数范围内,对油气水环状集输流程不同掺水温度、掺水量的集油能耗进行了测试和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环状集输流程最节能的运行方式是在保证安全混输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掺水温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大小油田相继建设了与之配套的油田气(包括原油稳定气、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装置,它对降低原油在集输和长输中的损耗,轻烃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都有很大作用.因此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轻烃的回收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要达到的目的采用了膨胀制冷、蒸发循环制冷等技术与气体干燥吸附脱水、液体接触吸收脱水、注入防冻剂防止水化物生成等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这些工艺中,如何降低原材料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渐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方式趋于多样化,油田产油量递减、含水率及产液量上升等高含水油田的开发特征日趋突出,地面系统面临着已建系统负荷不均衡、能源消耗日趋加剧等问题。阐述了大庆油田油气集输系统的主体工艺,分析了大庆油田地面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高含水时期大庆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建设特点的分析,总结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区块地面建设规划的主要做法及做好地面规划工作的几点认识,对同类油田的地面建设规划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1):F0002-F0002
大庆油田的主力区块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在高寒地区,如何充分利用特高含水阶段原油集输处理有利的热力、水力和油水分离条件,研究一套原油低温集输与处理技术,进一步降低油气集输自耗气,减少生产能耗,是大庆油田地面工程领域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自从1960年开发建设以来,油田综合含水经历了低、中、高含水期,发展到目前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原油集输系统吨油耗气随着含水的升高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对大庆油田原油集输系统集输耗气预测可以找出油田原油集输系统耗气的发展规律,从而为下一步原油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流程调整及天然气下游利用工程产业化调整的研究指明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油田的高效益、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二氧化碳驱采出液中气油比高,采出液中含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采出液物性、井口出油温度及压力与常规水驱、聚驱等驱替方式相比均发生变化,常规集输处理工艺不能很好地适应二氧化碳驱集输处理工艺需求。因此,大庆油田通过开展一系列先导性试验及工业化推广项目,不断摸索适用于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开发需要的集输处理工艺技术。介绍了大庆油田先导性试验及工业化推广试验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应用效果,对二氧化碳驱集输处理工艺中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几点认识。今后,大庆油田将根据前期先导性试验成果及工业化推广的实际应用情况,逐渐形成并完善一套成熟、可靠的集输处理工艺技术体系,实现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大庆油田油气集输一直采用加热集输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天然气进行加热,能耗很大,因此开展了不加热集油研究.在总结了近年来油田公司地面系统不加热集输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今后产液量、含水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在聚合物驱全面开展不加热集输的可行性,对控制成本,节能降耗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1 大庆油田零散气资源概述大庆外围油田所产原油伴生气冬季大部分用于原油集输自耗, 夏季由于原油集输耗气下降, 富余气量较大, 造成大量天然气放空, 由于没有配套的轻烃回收装置, 湿气中的重组分得不到回收, 造成轻烃资源的严重浪费。采油七~十厂大部分联合站日产气量为 5×10  相似文献   

18.
油田的油气损耗量是衡量油田建设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指出,采用储油罐烃蒸汽回收工艺是改造集输流程的有效方式;搞好配套技术是实现流程密闭的关键。只要努力完成流程的密闭改造,建设好有关配套工程,搞好油田气和原油的密闭集输处理并降低其温度,就可使油田的油气损耗降到1.0%以下。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萨中地区原油集输系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老区经过近50年的开发历程,现已处于高含水后期.大庆油田面对水驱产量不断下降的形势,老区开采形式已由原一次采油为主转变为以二类油层上返、三类油层三次采油加密为主的开采方式.以萨中油田中区西部萨葡二类及加密井产能建设为例,对原油集输系统进行优化可为今后井网同步钻井、同步水驱挖潜、同步三次采油、同步二类油层上返多套井网杂揉的开采形式及合理优化地面原油集输系统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庆油田开发特点和已建油田气处理系统布局及工艺现状,充分考虑油田气处理装置的规模效益、轻烃回收深度效益以及对油田原油生产影响等综合因素,优化对比各种轻烃回收工艺的能耗、建设投资和操作弹性等技术经济指标,优化研究出膨胀机+丙烷制冷、分子筛深度脱水、干气不设后增压直接外输的处理工艺,在能耗、自动化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