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2.
三价铬钝化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镀锌层三价铬钝化液的组成及钝化参数对钝化膜的影响,并对三价铬钝化液的组成及钝化工艺条件对钝化膜性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今后三价铬钝化的研究方向应该向绿色环保发展,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简化操作工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有机物无铬钝化及无机物无铬钝化的耐蚀机理及其研究概况,并对今后无铬钝化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简述了铜及铜合金光学酸洗发展的几个过程,提出了无黄烟无污染环境的新工艺,研究开发了新的光亮添加剂应用,不但解决了酸洗过程产生黄烟的问题,同时配合钝化研制了无铬钝化浓缩液。获得了较好的产品质量,同时也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色。  相似文献   

6.
三价铬钝化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 前言 众所周知,锌、镉及其合金镀层钝化处理以提高耐蚀性,增加表面的装饰性,提高有机涂料与表面的结合力.传统的六价铬钝化,钝化膜中含有六价铬和三价铬,防蚀性能好,外观漂亮,但是,六价铬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对环境危害严重.此外,随着无氰碱性镀锌工艺的出现,六价铬钝化的问题也突现出来.无氰碱性镀锌必须使用有机添加剂(包括光亮剂、晶粒细化剂和润湿剂等),有机物夹入镀层,使钝化膜质量改变.无氰碱性镀锌液易受铁杂质的污染,使钝化膜发暗甚至变黑.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国内外镀锌层无铬钝化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有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无铬钝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单一的无机钝化和有机钝化对镀锌板的防护性能不佳,而无机盐/有机硅烷、有机酸复合无铬钝化其耐蚀性能接近铬酸盐钝化的效果,并且对环境无污染,将是未来无铬钝化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国内外镀锌层无铬钝化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有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无铬钝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单一的无机钝化和有机钝化对镀锌板的防护性能不佳,而无机盐/有机硅烷、有机酸复合无铬钝化其耐蚀性能接近铬酸盐钝化的效果,并且对环境无污染,将是未来无铬钝化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工业生产线上失效的三价铬蓝白钝化废液为对象,通过添加某些组分来改善钝化液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结果表明,添加Cr~(3+)能够提高钝化件的耐蚀性,添加Co~(2+)能够恢复钝化件的蓝色光泽,添加复合有机酸能改善钝化件的外观和耐蚀性,添加F-对钝化液性能的影响较小.同时添加Cr~(3+)、Co~(2+)和复合有机酸能明显改善钝化件的外观和耐蚀性,实现钝化液钝化性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本专利是关于处理铝型材表面的环保型表面无铬钝化液。它是将一定量的下述组分即:分子量30—200万的树脂,硅胶粉,ZnS或Na2s、磷酸二氢钠(NaH2P04)、HF、HN03按照顺序分别加入一定量水中,搅拌到全部溶解后即为成品。本发明以树脂为主要成分,不含任何金属,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对人体无伤害。由于采用树脂及其它助剂反应后在Al表面形成保护膜,达到防腐和增强附着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和ZECCOAT无铬钝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概况,无铬钝化分为无机物钝化和有机物钝化两个体系,大部分工艺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介绍了ZECCOAT无铬钝化工艺。该工艺采用了高科技纳米技术,钝化溶液无毒,钝化膜薄,具有自修复性,耐腐蚀性高。中性盐雾试验出现白锈时间,直接采用ZECCOAT钝化,碱性镀锌为96 h-168 h,酸性镀锌为96 h-120 h;采用三价铬钝化加ZECCOAT钝化,碱性镀锌为648 h-936 h,酸性镀锌为192 h-504 h。ZECCOAT钝化膜性能和钝化成本与三价铬钝化加封闭工艺相当。  相似文献   

12.
铜排经铜材钝化液化学处理后,在铜排表面形成无色、光亮的钝化膜,钝化膜将铜排基体与空气隔离,起到了一定的防腐蚀作用,耐中性盐雾试验高于48 h;在生成钝化膜的铜排表面再涂覆电接触保护剂,生成二次保护膜。该双层膜铜排与表面镀锡铜排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相当,防腐蚀性能大幅提升,耐中性盐雾试验高于168 h,优于表面镀锡铜排,且环保安全。与铝排接触,钝化铜排导电性明显优于镀锡铜排,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
镀锌层无机物与有机物复合无铬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常见的镀锌层无铬钝化液按照其成分大致可以分为无机物钝化、有机物钝化和无机与有机物复合钝化类型.三种类型各有其优势和缺陷,无机物钝化膜的耐热性能优秀,耐蚀性稍差;有机物钝化膜耐蚀性较好耐热性和附着力等性能稍差;无机与有机物复合钝化兼具了两者的优点,但是某些工艺要求多步操作导致有工艺复杂的缺点.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无机与有...  相似文献   

14.
开发一种绿色无铬的钝化工艺,所得钝化膜的性能接近铬酸盐钝化膜的。研究了电镀锌层在钛磷硅钼复合体系中的钝化工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硫酸铜点滴实验和中性盐雾实验等方法测试了钝化膜的形貌和耐蚀性。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钝化液的最优配方为:三氯化钛10mL/L,磷酸1.8mL/L,硅酸钠18g/L,钼酸钠0.85g/L。其中硅酸钠的质量浓度对钝化膜的表面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最大。采用二次钝化工艺能有效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采用上述配方和工艺能够得到一种淡蓝色的无铬钝化膜,其耐蚀性优于三价铬钝化膜的,硫酸铜点滴时间能达到80s,中性盐雾实验的变色时间为72h。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盐水浸泡试验、硝酸点滴试验以及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苯并三氮唑、苯并三氮唑与Cr(Ⅲ)复配、苯并三氮唑与铈盐复配、Cr(Ⅵ)以及HAD无铬钝化工艺对HEDP镀铜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苯并三氮唑复配钝化液钝化处理后,钝化膜耐蚀性较单一的苯并三氮唑钝化稍有提高,但均不及Cr(Ⅵ)钝化处理,而经HAD无铬钝化处理后,钝化膜耐硝酸点滴时间最长,在3.5%Na Cl溶液中的Rct最大,icorr最小,耐蚀性明显优于Cr(Ⅵ)钝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三价铬钝化液的pH值对锌-镍合金钝化膜的形成机理、耐蚀性、表面形貌的影响。在三价铬钝化过程中,pH值是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它决定了钝化膜的生成和溶解。当钝化液的pH值过低时,钝化膜的溶解速率过快,使得钝化膜的微裂纹结构不太明显,不利于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当钝化液的pH值过高时,钝化液的活性下降,锌的溶解速率降低,影响钝化膜的生长,同样不利于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在pH值为2.0的条件下制得的钝化膜具有均匀、致密的微裂纹结构,耐蚀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镀锌层钼酸盐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镀锌层钼酸盐钝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及盐水浸泡试验,研究了钼酸盐钝化工艺参数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镀锌层钼酸盐钝化膜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钝化膜主要元素为Zn、Mo、O.镀锌层采用钼酸盐钝化液处理后,耐蚀性明显提高,在3.5%的NaCl溶液中浸泡48 h无白锈生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索试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等方法研制了一种新型三价铬彩色钝化工艺。该工艺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对彩色钝化膜进行了Tafel曲线测试、阻抗测试、腐蚀电流试验和中性盐雾试验。结果表明,彩虹色钝化膜具有良好的耐蚀性,96 h中性盐雾试验没有出现白锈。  相似文献   

19.
吕雪飞 《广东化工》2013,(23):34-35
为了提高铜合金的耐蚀性,研究了稀土La盐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最优的钝化液配方由正交试验获得,利用硝酸点滴法及恒温恒湿试验法对转化膜的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阳极极化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分析了转化膜的耐蚀性能,并利用SEM分析了转化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稀土转化膜具有致密,均匀的结构,使得铜合金表面的耐蚀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wa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Co-based alloys in the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Co-based alloys are widely used in orthopaedic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rosthetic devices. Two alloys, Co—Cr—Mo and Co—Ni—Cr—Mo, and their individual metal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in simulated physiological solution at 37 °C, with and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two complexing agents, EDTA and citrate,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from 0.1 to 50 mM. The processes were studi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cyclic voltammetry, anodic potentiodynamic measurements, linear pola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pendence of the passivation behaviour of the two alloys on their composition. Both alloys are shown to passivate very well in simulated physiological solution. The effect of complexing agents is more evident on Co—Ni—Cr—Mo than on Co—Cr—Mo alloy. This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