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城市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与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合理的城市形态和与之相匹配的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美国,自1960年代通过联邦支助公路建设法案,小汽车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极大地提升人们的机动性,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方式所支撑的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土地利用上则出现如大规模低密度居住区等单一使用的功能区域.根据美国交通研究协会(TRB)对城市蔓延的相关研究[3],认为城市蔓延的不可持续性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经济,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而财政难以支撑,交通的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的增加,低密度的松散的外部形态[4],以及就业岗位和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汽车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有助于塑造城市形态,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主导地位的交通方式决定着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西方发达国家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趋于稳定状态,小汽车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对匹配。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小汽车交通的大规模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造成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体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在不断发展中,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地演化中。空间形态的演化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交通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变迁。  相似文献   

4.
从单核到组团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带状组团城市作为集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交通模式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论文以镇江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演变的互动发展过程和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演化机理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城市形态和用地特征的关系,综合典型交通模式特征,对不同交通模式进行适应性测试与评价,提出了支撑镇江市“一体两翼”城市结构的交通模式: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小汽车交通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引导性交通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5.
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邱建华 《规划师》2002,18(7):67-69
从不同时代的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入手,逐一分析了交通方式对城市道路网形式、城市空间尺度与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私人小汽车增长迅猛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视角,通过交通方式的改变总结出道路系统从1.0阶段到4.0阶段的演变过程,进而论述道路系统4.0——"绿街系统"的构成及元素组合模式。旨在打造更具人气、生态、健康、快捷并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与格局。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和解析人的认知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入口空间概念的廓清,阐明城市入口空间形态及其存在的意义,提出信息时代的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研究课题。城市入口是在城市与非城市之间作为空间界定标志而存在的,用以交换人流、物流、信息流,并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它不仅能够改善和丰富建筑和城市的整体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还能够增加城市特色和吸引力,为城市或区域带来繁荣与活力。21世纪,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城市入口是仅仅针对人流、物流等实存物质而言的空间形态,它已无法解决当前日益强大的信息流问题。随着虚拟空间的出现,虚拟城市出在传媒网络中建立起来;进入城市的渠道已由单一的交通联系,转化为交通-媒介等多种方式的共存。体现传媒的介入成了信息时代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由依赖对外交通的小城镇发展方式谈起,阐述了对外交通怎样影响了小城镇的城市空间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方式,又以绩溪县城为例,在回顾绩溪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阶段对外交通对其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并对绩溪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避免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方式及其导致的以城市的低密度扩张为特征的城市蔓延现象,成为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课题.TOD理论作为城市精明增长理念下重要的技术手段,被引入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以期通过两者的结合,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模式,促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紧凑城市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成为众多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布局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绿色交通,应与城市空间形态相匹配。当前城镇密集地区因城市蔓延发展带来的土地粗放式发展、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紧凑城市是对城市蔓延的一种典型响应,其空间形态布局能有效促进绿色交通的实现。从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出发,在分析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对绿色交通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与紧凑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绿色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1.
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分布与水息息相关,跨越水域拓展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分析跨形态生成,演进的规律;进而分别从二维形态和三一项诉研究视角出发,分析跨水域城市肌理,开放空间形态和建成环境的实体形态要素。  相似文献   

12.
应用“整合”的城市设计手法,结合福州市茶亭街城市设计,分析与探讨了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从功能、交通、建筑、传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五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2012年3月15日,就低碳城市交通模式选择、上海未来交通发展等相关问题,《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采访了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经受访者本人审核,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应该是怎样?低碳城市与城市的框架有关,而城市的框架又与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密切相关。如果城市空间不加控制,城市框架拉得很大,低碳就很难实现。这种情况下,公交就难以组织,更别谈自行车交通,只能是使用小汽车最方便。所以,空间扩展模式既要管理,又要控制,它一定是与交通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批复后,北京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口规模迅猛增加,交通需求持续不断增长,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给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在高峰时段局部地区尤其是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之一;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如限行、错时上下班也已经付诸实践中,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逐渐朝着良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与城市空间布局及形态、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息息相关,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分析和评估综合交通体系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分析总结其中主要的问题和经验,继承优点,调整改正缺点,从而促进综合交通体系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1以TOD模式为基础构建活力城市20世纪初,随着小汽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在一个城市中的作用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不断被重新认识和修正。在一味迎合小汽车的空间需求之后,人们意识到简单地对交通功能空间的满足,会破坏传统城市的人性化尺度,降低城市活力。20世纪60年代开始,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中被遗忘的领域重新得到关注,代表人物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批评现代主义规划对效率的单向关注,忽视了传统城市活力空间的塑造;建筑师为高速通过  相似文献   

16.
兰波  李梅 《规划师》2009,25(11):35-39
自建城以来,梧州市的交通格局和交通方式变化主要经历了步行一马车时代、水路时代、公路时代三个时期的变迁,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也经历了点状拓展期、沿江线状拓展期、沿公路线状拓展期三个时期。如今梧州正迈向全新的综合交通时代,新交通格局将促进城市新区的形成,推动产业空间的重构,引导城市空间跨江南拓西进,促使空间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展转向“廊道”发展,带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组团向多中心组团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和解析人的认知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入口空间概念的廓清,阐明城市入口空间形态及其存在的意义,提出信息时代的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研究课题.城市入口是在城市与非城市之间作为空间界定标志而存在的,用以交换人流、物流、信息流,并可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它不仅能够改善和丰富建筑和城市的整体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还能够增加城市特色和吸引力,为城市或区域带来繁荣与活力.21世纪,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城市入口是仅仅针对人流、物流等实存物质而言的空间形态,它已无法解决当前日益强大的信息流问题.随着虚拟空间的出现,虚拟城市也在传媒网络中建立起来;进入城市的渠道已由单一的交通联系,转化为交通一媒介等多种方式的共存.体现传媒的介入成了信息时代城市入口空间形态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街景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旭 《城市规划》2006,30(10):93-95,96
街道.作为人类聚居最初的发展形式之一是当今城市空间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与存在形态。街道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演进而日趋复杂。现代城市街道空间一般具有4个基本功能:一.城市生活空间载体;二,交通空间载体;三.景观生态空间载体;四.用地性质与权属的界限。当前.我国各地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普遍开展了“环境整治工程“,街道作为城市意象的重要载体.它的改造与开发已成为城市设计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对于实践上的繁荣.街景规划理论建设却相对滞后。本文结合实践工程.就浙江省沿海小城镇这一特定区域的街道空间作一研究.并对街景规划本身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瑞瑞  陈可石  崔翀 《规划师》2012,28(8):107-111
乌节路是新加坡闻名世界的城市中心商业街,堪比纽约第五大道、东京银座大街,乌节路商业街的建设是基于城市设计导则的实践。城市设计导则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形态控制性、特色引导性的内容,较好地指导了商业街的街道空间、建筑、交通层面建设,使乌节路呈现生机勃勃的街头生活、繁荣的林荫景观、混合的交通模式、无缝连接的步行网络、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多重功能复合的街道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百年建筑》2006,(11):31-34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而房地产是城市发展的承载体,房地产的发展往往戏剧性地改变着城市的天际线,共享空间,交通环境甚至是人们长期已经习惯的工作方式,居住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