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土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力学是研究土与土体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其他力学体系相比有其特殊性。文章结合多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从重视绪论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系统性,完善教学方法、讲求艺术性,更新观念、注重能力素质,以及改革教学手段及考核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土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与其他力学相比,土力学是一门十分"感性"的学科,亦即是基于试验和经验的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很"土"的力学.这主要是由于土的性质和实际土工问题条件的复杂性,使经典的力学用于土时,常常附加很多假设或本身被改造.所以土力学的计算极少与实际精确地符合.  相似文献   

3.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为固、液、气三相介质,且三相介质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这种情况决定了土力学内容体系的庞杂性与学科发展的相对低水平性。有效应力原理在土力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是土力学的灵魂,能把土力学中各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接交织在一起,土力学教材知识体系实际上是对有效应力原理进行完整地解释与理解的知识体系。所以,深化对有效应力原理的理解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奖励在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及人才的成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和“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基础工程青年奖”,2004年更名为  相似文献   

5.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8):1212-1212
<正>为奖励在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及人才的成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茅以升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土力学的思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土力学的思考谢定义(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10048)1.在20世纪20年代,以太沙基《土力学》专著的问世为标志,产生了土力学这门新的学科。它以正确反映和预测土的力学性质和行为,确保各类工程的土体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变形和强度稳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奖励在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及人才的成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此两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分别评选获奖人  相似文献   

8.
考察岩石力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发现这门学科的主体是从土力学与弹塑性力学沿袭过来的应力理论。应力理论的主要途径是从假设的或实测的原始应力出发,以实验室小试块测试的力学参数为依据,简化岩体的力学模式,通过理论分析求出围岩的应力与位移,进而提出计算地压的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7月18,19日,呼和浩特)第1号通知主办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协办单位:《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等。大会邀请及主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20年7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第29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及土工测试新技术、新方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邀请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青年岩土工程工作者踊跃撰稿,集聚呼和浩特,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与交流土工测试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奖励在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及人才的成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此两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分别评选获奖人1—3名。获奖者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颁发奖牌、证书和奖金。  相似文献   

11.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2018,40(10):1897-1904
通过对有效应力原理、强度准则、地基沉降计算、本构关系模型、非饱和土以及工程中土的参数等方面的论述,说明了土力学的实用主义特色;指出土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材料,土力学作为一门感性很强的实用的学科,研究者应立足于工程实用,密切结合实际,不惮于亲自参与工程实践,才能认识和理解土力学与土工实践中实用主义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才会获得切实的成果,为岩土工程作出贡献。也同时指出了实用主义的局限性,它常常与经验主义为邻,因而土力学的概念和理论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杨小荟  杨涛  李冬霞 《山西建筑》2010,36(2):211-212
指出土力学是一门以土为研究对象的力学分支,在分析土力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备课、授课到学生课后学习整个过程中对土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冻土力学研究50a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21.5% 和 53.5% 。在这些地区,地表层都被一层冬冻夏融的冻结–融化层覆盖,作为地基的冻结–融化层,在其冻融过程中土体性质受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上部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在冻土地区进行水利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就必须对冻土及其与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工程冻土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解答,以确保冻土地基上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及经济合理性。简要回顾了中国冻土力学的创始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冻土力学在强度与变形、本构模型研究、水热过程研究、冻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及冻土力学测试技术的发展等 5 个方面的成就,并根据冻土力学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冻土力学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展望了冻土力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考虑土结构性的本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将作者提出的土结构性定量化参数引入土的变形本构关系和强度本构关系,首次得到了以结构性参数为基础来描述土变形-强度基本规律的本构关系,使土力学特性的研究带上了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展林  潘家军 《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2):2299-2306
土的本构关系、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机理、土工数值分析方法始终是土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高面板堆石坝作为一个典型的土工构筑物,其应力变形实测成果对于研究上述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依据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的监测资料,对高面板堆石坝的坝体变形、面板应力及面板缝的变形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堆石料本构模型的研究、堆石坝的应力变形数值分析及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力学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岩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分析工具。但土力学目前仍然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其理论预测结果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使土力学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是土力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基于土的易变性与敏感性论证了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难以用简单的一、两个变量进行精确定量描述的材料;其次,揭示了土力学目前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难以描述土的复杂性质,由此产生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第三,指出有效应力原理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的近似方法,并就有效应力的定义、表述、理解和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针对土力学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变革的需求,提出了建立考虑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土力学理论的观点,提倡用多个因素(或多场)作用的观点研究和描述土的性质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工程类专业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验教学是土力学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土力学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等已很难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地提出了改进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措施。经过近2年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成效明显。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赵成刚  刘艳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9):1324-1335
首先论述了土力学的理论基础仍然很不完善,仍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发展阶段,它还缺少统一的理论基础。指出: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是以多相孔隙介质理论为基础描述自然界中土的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或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可以作为土力学统一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的理论基础,讨论了多相孔隙介质理论的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以及土力学中控制方程的选择和确定。针对非饱和土问题,利用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包括热力学和内变量理论),基于3种广义应力即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式(22))、基质吸力和气相压力作为3个独立的应力状态变量,提出并详细地论证和推导了考虑气相的能量耗散和塑性体积变形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19.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经典模型的建立依据和适用条件,并对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