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条文化走廊。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其间分别被大宁河,香溪和庙南三个宽谷所间隔。在这些宽谷地带,地势开阔,江水迂缓,江边分布有一方方台地,也有少量的丘陵和山地。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峡中重要的农耕地带,也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三峡地区繁衍生息的主要活动地区。多年来三峡地区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6000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主办,北京国源东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青瓷新韵——中国画家笔下的青花心迹"于2011年4月1 6日至4月26日在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隆重开展。中国陶瓷烧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青花瓷器出现,至元明清三代形成高峰,影响遍及世界,故"中国"在英文中和"瓷器"同语。传统瓷器装饰均为手绘,但主要是陶瓷艺人画,真正由历代名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1993年正式开始进行全面施工准备工作以后,已成为国内外聚焦的热点。一年多来,国内外的各种考察团、访问团、洽谈纷纷至沓来。中央和地方的许多新闻单位以及海外的多家新闻媒介更是频频来直,不放过采访的每一个机会,传送、报道了三峡工程的大量信息,从各个方面宣传了兴建三峡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可行性。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举行庆祝典礼的日子里,宣传的热潮再度掀起,全国各地有67家新闻单位、235位记者云集三斗坪。在庆典刚结束的当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8.
9.
10.
主要控制节点目标三期下游土石围堰于2月28日成功爆破,下游基坑提前进水。汛前水上开挖完成,水下开挖至高程47m至53m,满足右岸机组调试和发电地求。导流底孔4月份完成封堵,汛前汇洪坝段11个表孔墩墙及2^#排漂孔上半幅墩墙恢复按计划完成,满足防洪度汛要求。船闸南线、北线分别于1月20日、5月1日恢复通航,提前两个月完成计划目标。右岸电站首批机组22^#、26^#、18^#机分别于6月11日、7月10日、10月22日投产发电。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三峡地区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三峡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三峡地区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条文化走廊。 相似文献
12.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全长约193公里。千万年以来,四川盆地千百条水系汇入长江,滔滔江水挟着石头,裹着泥砂,它们浩浩荡荡,一路呐喊,相互滚动,冲撞、挤压*……因此造就的鬼斧神工的三峡石是如此的油亮、坚硬。当湖北美院一级画师陈人任先生将考察的足印留在西陵峡的峡谷山间,岩壁石刻面前时,艺术家的心灵受到莫大的震撼。─—西陵峡长江南岸窑溪湾玛桥旁的一块石刻,海拔105米高,刻有“乾隆五十三的大水”、“咸丰十年大水到此桥,六月初一止。”等内容;─—新滩南岸江滨庙内,有一块记载新摊形成的石碑刻,碑文字…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电工人能参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是最大的荣幸,而在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发电机组安装现场,就有这样两名水电工人——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很幸运地共同参与了三峡工程首批发电机组的安装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杜甫死了,他的诗活着!因了三峡的自然山水,因了生活的极度贫困,竟使杜甫的精神世界广阔无垠。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灵炼狱姿态,勇敢地攀上了中华诗歌的巅峰。杜甫以后的所有诗人,都不曾越过他这座高峰。作为诗人,谁不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呀?但杜甫是座山,是座诗歌的仙山、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想游历这段令人心驰神往的大峡谷,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春夏之交来到这里,满目翠绿,缎面般宁静的江面,天鹅绒般的草坂,两岸山花烂漫,花团锦簇,船行花海,生动得让人屏住呼吸,翠生生的,好像一幅还未干透的水彩画. 相似文献
18.
<正>移民,是一个被人视为很敏感的词。1997年夏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记者萨查来到屈原镇。萨查在即将搬迁的移民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吃的是腊肉,喝的是苞谷酒。萨查拿着照相机,记下移民搬迁的全过程。萨查问及移民最多的是你们舍得吗,移民说,我们虽然舍不得,但为了国家建设,我们又心甘情愿。萨查被三峡移民如此坦诚的胸怀所打动,他说:中国官员比我想象的更务实,三峡移民很勤劳、友好,他们 相似文献
19.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曾经有人问,就美的密集度和对中国人影响的强烈度而言,长江上哪一部分贡献最大?答案是三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从美学的角度看,美是可以遗传的。一个民族对于印象深刻的美的体验和记忆,是能够经受住时间长河的洗刷的。这样的美会通过无数岁月的碎片代代相传,最终形成民族的集体记忆,在每一个后世子孙的心中积淀成最美好的神话和想象。 相似文献
20.
读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由肤浅理解到较深刻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年轻时读古诗,常有囫囵吞枣的毛病,满足于一知半解,喜欢从诗的字里行间,推断诗境诗心,如今不那么年轻了,意能从诗里读到诗外,读出别的滋味来,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也,李白写这首诗时候,已59岁。[编者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