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伟  于艳军  李宁涛  王利兵 《包装工程》2015,36(11):24-29,60
目的研究纸基食品接触材料中4-甲基二苯甲酮(MBP)和正辛基苯酚(n OP)向3种干性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Tenax TA)、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碳分子筛(CMS)的迁移规律。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迁移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UPLC-PDA/FLR)对从纸基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至干性食品模拟物中的MBP和n O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时间依赖和温度依赖迁移试验结果表明,迁移时间越长,迁移温度越高,MBP和n OP向干性食品模拟物迁移的迁移率越大。在高迁移温度下,迁移物在多孔材料上的解吸导致迁移率随迁移时间的延续而下降。3种模拟物中MBP和n OP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Tenax TA较MWCNT和CMS更适合作为干性食品模拟物应用于MBP和n OP的暴露评估。结论以Tenax TA作为干性食品模拟物对6种食品接触材料中的MBP和n OP进行了筛选,结果在2种样品中存在n OP,迁移量分别为63.3和68.3μg/m2。  相似文献   

2.
食品接触材料作为接触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归纳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的法规,比较了我国与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标准中迁移试验方法的差异,包括相应的食品模拟物的选择和试验条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中国和欧盟分别规定的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进行差异分析,并对2种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试验结果差异进行考察。方法 选取4类典型的酸性食品(共123种)进行pH测试,分别以3%(质量分数)的乙酸和4%(体积分数)的乙酸为食品模拟物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进行迁移试验,并测试样品的总迁移量、甲醛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双酚A迁移量和重金属(锑)迁移量,比较样品在2种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差异。结果 pH测试结果表明,中国生产的4类酸性食品的pH范围为2.3~5.1,国外生产的4类酸性食品的pH范围为2.49~4.88,pH<5对4类酸性食品的pH覆盖率均大于或等于pH<4.5。迁移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接触材料在4%(体积分数)的乙酸中的迁移量,无论是总迁移量还是特定迁移量都大于或等于在3%(质量分数)的乙酸中的迁移量,食品接触材料在3%(质量分数)的乙酸中的迁移量高于在体积分数4%的乙酸的情况极少。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中国采用pH<5定义酸性食品符合中国人的餐饮习惯,酸性食品覆盖性更广,更具合理性。迁移量测试结果表明,4%(体积分数)的乙酸是比3%(质量分数)的乙酸更为严苛的食品模拟物,因此对于国外出口中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即使已经按照欧盟标准采用3%(质量分数)的乙酸进行了迁移量测试,在进口到国内时还应用4%(体积分数)的乙酸按照中国相关标准再次进行迁移量测试,以满足中国标准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中潜在危害物的迁移研究现状,为相关法规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介绍食品接触用硅橡胶中硅氧烷低聚物、N-亚硝胺类物质及金属元素向食品模拟物和真实食品的迁移研究进展,并提出可减少硅橡胶制品中潜在危害物的建议。结论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中的硅氧烷低聚物易向油性食品模拟物和高脂肪含量的食品发生迁移,且分子量较小的硅氧烷低聚物更容易发生迁移;硅橡胶奶嘴中的N-亚硝胺类物质会向人工唾液中发生迁移;硅橡胶制品中的金属会向酸性食品模拟物发生迁移。这些物质迁移到食品中会存在健康隐患,故需要减少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中潜在危害物的含量,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中32种添加剂迁移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调查市售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32种添加剂的迁移水平。方法选取103批不同材质的塑料食品接触材料,采用异辛烷、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50%,20%,10%)、质量分数为3%的乙酸浸泡样品,得到模拟液,用液相色谱仪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DBP,DEHP,二苯酮,UV-1577,BHT,697,2246,BHEB和荧光增白剂184均有检出,其中11批PVC样品中DBP或DEHP、1批PP样品中二苯酮和1批PC样品中UV-1577的迁移量高于限量要求。上述添加剂在异辛烷模拟物中的检出率最高,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模拟物中有较低的检出率,在其他3种模拟物中均未检出。结论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不宜直接用于接触油类食品和浓度较高的酒类食品。PP材质中的二苯酮、PC材质中的UV-1577、PVC材质中的DBP和DEHP存在的潜在危害较大,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6.
郝莉花  任悦  赵丽娜  赵建 《包装工程》2021,42(3):136-142
目的考察重金属含量、食品模拟物、迁移温度和迁移时间这4个因素对食品接触用银制品中Ag,As,Pb,Cd,Cr,Ni,Sb,Zn迁移量的影响。方法试样按照充填浸泡和全浸泡的方法分别浸泡于乙酸(体积分数为4%)、乙醇(体积分数为10%,50%,95%)食品模拟物中,浸泡迁移完成后提取10 mL浸泡液用ICP-AES测定。结果8种重金属元素中Ag,Cr,Ni,Zn被检出,重金属元素迁移量随着该元素在食品接触用银制品中含量的增高而增高;乙醇(体积分数为10%,50%,95%)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元素迁移量较低,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元素迁移量明显增高;8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和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食品接触用银制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与该元素在银制品中的含量有关,食品接触用银制品在接触酸性食品时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很容易造成食品中Ag,Cr含量超标。为提高银制餐具的贸易销售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监管部门及时发现产品潜在安全风险提出了合理建议,也为食品接触用银制品中重金属元素迁移量的限量指标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研究返青箬叶中铜和锌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情况,为食品包装用箬叶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称取6份25 g返青箬叶,分别置于6种食品模拟物中,在100℃下保温24 h,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模拟物处理前后的返青箬叶中铜或锌的含量,计算其迁移量,分析迁移情况.结果 返青箬叶中的铜和锌在碱性缓冲溶液(pH=10.14)中均未发现迁移,在其他5种食品模拟物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铜在大豆油中迁移量最大(4.7 mg/L);锌在4%(体积分数)乙酸溶液中迁移量最大(17.5 mg/L).结论 返青箬叶中铜和锌在碱性食品模拟物中未发现迁移,在其他食品模拟物中发生明显迁移,用返青箬叶包裹的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基于此研究结果和我国目前没有标准对天然食品包装材料保绿化合物来源和迁移限量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当禁止返青箬叶用作食品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相关领域的资料和文献为基础,特别针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迁移物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新形势下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技术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HDPE膜中Irgafos168在脂肪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正己烷、异辛烷和95%乙醇作为脂肪食品模拟物时,HDPE膜中Irgafos168的迁移量.探讨了温度和模拟物的选择对其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正己烷和异辛烷作为脂肪食品模拟物时,可以大大缩短迁移试验时间.温度加速了Irgafos168向脂肪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同时也影响其在包装材料与脂肪食品模拟物中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食品接触材料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商贵芹  姜欢  刘桂华  季玮玉 《包装工程》2017,38(15):106-110
目的研究食品接触材料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主要要求和变化,给出合规性评价建议。方法全面深入研究食品接触材料新国标,并与旧国标进行比较,分析新国标的管理特点和重要变化。结论新标准在标准涵盖范围、管理模式、技术要求、迁移试验规则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并给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行业带来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实施新标准,给出了新标准合规性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顺利推进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出口业务,同时为我国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归纳和总结德国食品接触材料的立法体系、法规内容及监管要求,并对比德国与我国在食品接触材料法规方面的异同。结果 德国食品接触材料的立法体系较完善、监管机制较健全,在新法规的制定、材质类别的细化及指标的设置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如印刷油墨、纸、橡胶、硅橡胶等。结论 德国特有的立法和监管要求,一方面对我国出口德国的相应产品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建立健全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立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聚氯乙烯食品接触材料通常情况下不稳定,需加入热稳定剂使其不易见热分解,而这些热稳定剂有可能迁移入食品中,致使使用者出现毒物反应.本文依据检验工作实践,对PVC食品接触材料中稀土热稳定剂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邓玉明  潘祥华  唐蕾 《包装工程》2023,44(7):168-176
目的 以乳制品包装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科学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的方法,全面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在接触食品过程中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方法 采用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检测技术全面筛查食品模拟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根据权威数据库和物质毒理学资料进行危害评估,参考欧盟和美国膳食暴露量计算方法进行暴露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计算风险系数,最终表征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风险。结果 抽取了市面上的塑料、金属、涂料及复合包装等不同材质的乳制品包装进行检测,检出铜、铬、锰和锡等元素,以及有意添加物(如单体、溶剂、抗氧剂、光引发剂、爽滑剂、增塑剂等)、非有意添加物质(如抗氧剂降解产物、寡聚物等)。采用暴露评估和危害评估方法分别表征检出物的膳食暴露和健康指导值,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系数分布在0.007%~9.4%之间,安全风险较低。结论 建立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评价方法是一种有效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等可用于识别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风险,为减少和排除安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vealed rapid migration of cyclic oligomers from polylactide (PLA) packaging when stored in contact with 96% ethanol. The mass losses in contact with water, 3% acetic acid, 10% ethanol and isooctane were 3 to 5 times smaller and no migration of cyclic oligomers was observed. The presence of cyclic oligomers in the original PLA films and their solubility in ethanol, thus, explains the rapid mass loss for PLA in contact with ethanolic food simulant. On prolonged ageing no further mass loss was observed in 96% ethanol, whereas mass loss in aqueous food simulants increased because of hydrolysis of PLA matrix or the cyclic oligomers to water‐soluble linear products. The mass losses were generally somewhat smaller for the stereocomplex material compared with the poly‐l ‐lactide materials.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for solvent uptakes, which is easily explained by the higher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and stronger secondary interactions in the stereocomplex material. The use of ethanol as a fatty food simulant for PLA materials could, thus, lead to overestimation of the overall migration valu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张株瑞  胡长鹰 《包装工程》2021,42(17):47-54
目的 介绍食品接触用聚乳酸(PLA)的降解行为及其中的化学物质的迁移情况,为食品接触用PLA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以及完善相关法规提供资料.方法 对PLA的特性,食品接触用PLA中重金属、添加剂和低聚物的迁移,PLA及其复合材料的降解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PLA不仅有与传统塑料一样的安全隐患,还具有其自身降解产物迁移带来的安全问题.PLA的降解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到自身性质的影响,还与共聚物的性质有关.结论 目前食品接触用PLA仍存在多种挑战,随着食品接触用PLA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其安全性和环保性进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食品包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彭珊珊  文飞 《包装工程》2006,27(3):222-225
风险分析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保证安全的一种新的模式,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食品包装建立科学系统的危害的评估、管理及其防范尤为重要.指出食品包装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包装材料、添加剂、生物性危害、农药的残留、环境污染等.提出了从包装设计、包装材料与添加剂、包装处理技术、包装操作、储运等方面加强管理,并从监测体系、制定完善食品卫生标准和有关法规条例、HACCP管理等食品包装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我国食品接触用rPET回收体系建设、安全评估、法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全面研究日本、韩国有关回收塑料的宏观政策和战略,针对rPET的法规政策及管理要求,深入分析欧美日韩管理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国情及研究进展,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结果 日本、韩国针对食品接触用rPET不仅制定了完善的法规标准,还拥有完整的回收体系,并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建立了从管理对象、管理机构到评估方法的全体系监管机制。但这些国家对食品接触用rPET的再生利用率仍旧不高,法规与监管体系上还存在较多需完善的地方。结论 在循环可持续发展势在大背景下,rPET食品接触的同级回收利用势在必行,我国应在研究国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回收体系,发布评估技术指南,出台相关管理政策法规,以促进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