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控制大庆油田注入水中细菌的数量和减少硫化物的危害,作者在油田污水注入站进行了二氧化氯杀菌试验,确定了二氧化氯的最佳投加浓度.结果表明,当储水罐内回注水中投加的二氧化氯质量浓度在40mg/L以上时,对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和铁细菌的灭菌率可达90%,回注水中的硫化物含量也明显减少,细菌与硫化物指标达到油田注水标准.腐蚀率却随着二氧化氯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最高达到0.069 mm/a.在回注水中二氧化氯质量浓度为40 mg/L时,腐蚀率达到Q/SYDQ 0605-2006企业标准.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变频技术联合杀菌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油田采出水回注是一种提高原油产量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硫酸盐还原菌,它不仅腐蚀设备,而且还会造成土壤和环境危害。因此,在回注之前必须对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处理达到回注的要求。通过采用紫外线实验、变频实验和紫外线、变频联合杀菌实验,并且对老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开发出了适合油田紫外线和变频式微电脑水处理器的物理杀菌工艺,使原来废水中含菌103个/mL减少到10个/mL,达到回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红河油田注水开发,原油综合含水率不断提高,处理后的污水输送井口后水质再次变差,致使注水压力升高,注水井管线腐蚀加重,注水开发效果降低。针对红河油田注水腐蚀加重的问题,持续监测现场污水回注沿程,总结水质变化规律,从微生物腐蚀角度分析得出红河油田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回注污水温度高、硫酸盐还原菌含量高,并针对红河油田现有回注污水质量控制流程,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曾静 《中国橡胶》2014,(16):20-22
油田回注水大部分来自物化处理后的油田废水,为避免回注后水中各类细菌微生物对管道造成堵塞、腐蚀,回注前需对其进行杀菌处理。本文使用1227(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戊二醛在特定条件下复配为SP12-8作为杀菌剂,考察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腐生菌在杀菌剂不同加量,不同培养温度下其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回注水杀菌剂SP12-8的使用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投加量为0.07 mg/L,SRB菌的菌量数为4.5个/m L(小于10),铁细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 L,TGB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 L,满足回注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大港南部油田回注污水中的硫化物来源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地层自身存在的伴生气和水中硫酸盐的高温还原、细菌等作用产生的硫化氢是回注水硫化物来源的主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对南部油田污水中的硫化物进行了脱硫化物实验,脱硫率大于80%,腐蚀速率降为0.0510mm/a.  相似文献   

6.
硫酸盐还原菌(简称SRB)广泛存在于油田生产的各个环节,其代谢过程中可产生硫化氢,进而损害设备、管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硫化氢会污染环境,SRB代谢产物还会堵塞地层,影响采油生产。硫酸盐还原菌主要的危害是引发生产系统的腐蚀和污染。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油田水中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控制技术,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技术对SRB的生长进行有效的防控,进而减少SRB的破坏力.促进采油工作的顺利进行。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曾静 《广州化工》2014,(23):114-116
油田回注水大部分来自物化处理后的油田废水,为避免回注后水中各类细菌微生物对管道造成堵塞、腐蚀,回注前需对其进行杀菌处理。本文使用1227(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戊二醛在特定条件下复配为SP12-8作为杀菌剂,考察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腐生菌在杀菌剂不同加量,不同培养温度下其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回注水杀菌剂SP12-8的使用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投加量为0.07 mg/L, SRB菌的菌量数为4.5个/mL(小于10),铁细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L, TGB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L,满足回注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大港南部油田回注污水中的硫化物来源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地层自身存在的伴生气和水中硫酸盐的高温还原、细菌等作用产生的硫化氢是回注水硫化物来源的主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对南部油田污水中的硫化物进行了脱硫化物实验,脱硫率大于80%,腐蚀速率降为0.0510mm/a。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论述了二氧化氯对采油废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杀灭作用,及对油田注水井所产生腐蚀的铁细菌及腐生菌的杀灭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二氧化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降粘、破胶和互沉作用,及其对石油污染的饮用水水质及油田回注水水质的改善等。研究认为,二氧化氯将在油田污水处理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红岗油田与新木油田各区块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回注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部分含量超标,使得注水井井下管柱腐蚀严重,尤其红岗高台子油藏较为严重,使得分注合格率低,修井一次合格率也低。本文通过对注水工艺管柱及配套工具的改进,使得注水井分注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修井一次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管道内防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双春  吴芳芳  张金辉  潘一 《当代化工》2012,(11):1242-1245
国内传统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由此引发注采系统和集输系统严重的管道腐蚀问题。介绍了油气管道内防腐技术,包括管材耐蚀材料选择机理、缓蚀剂加注技术、内涂层和内衬里技术等。并提出针对后腐蚀现象,可以采用局部修补技术对管道破损部位进行维护,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为保障油气管道安全生产运行,应进一步研究管道内腐蚀机理,开发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管道内防腐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油田杀菌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田细菌腐蚀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得杀菌剂在油田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作者综述了油田普遍存在的细菌腐蚀问题,并通过对近些年油田常用杀菌剂的总结,对今后杀菌剂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采油厂注水系统腐蚀研究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吉林油田红岗采油厂注水生产系统设备腐蚀的原因,研究了各主要腐蚀因素对设备的腐蚀作用。通过对注水水质、油田伴生气和溶解性气体、微生物生长情况及腐蚀垢样成分的分析,确定了造成系统腐蚀的主要原因为硫酸盐还原菌长期滋生造成的微生物诱导腐蚀。通过药剂筛选及现场应用试验证明:杀菌剂TS-780不仅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效果,能有效地解决该油田注水系统长期存在的细菌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污水场金属设备及管道腐蚀严重,通过对相关污水水质、垢样成分和腐蚀类型的分析,得出在污水场金属管道及设备中存在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的腐蚀和溶解氧的腐蚀。针对腐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正确选用金属材料,改变腐蚀环境,采用耐腐蚀覆盖层,电化学保护,采用非金属材料等解决方案,通过一年的运行和监测,改造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水溶性季铵盐、水解聚马来酸酐、聚环氧琥珀酸钠、聚天冬氨酸为原料,复配了一种新型缓蚀阻垢剂BW-3。BW-3具有优异的阻垢性能和良好的缓蚀效果。在所测浓度范围内,BW-3的阻垢和缓蚀效果均明显优于油田常用缓蚀阻垢剂;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BW-3的缓蚀机理属于"负催化效应",是一种以抑制阴极反应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BW-3对CaCO3垢的阻垢机理主要是晶格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佳  李俊华 《应用化工》2013,(12):2240-2242
以聚天冬氨酸、聚环氧琥珀酸、葡萄糖酸钠以及增效剂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缓蚀阻垢剂。采用挂片腐蚀和静态阻垢实验,研究了其缓蚀和阻垢性能,结果表明,该缓蚀阻垢剂的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缓蚀率可达89.04%,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其阻垢效果均明显优于油田常用缓蚀阻垢剂。  相似文献   

17.
在对我国现有几个油田油管腐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的CO2对石油套管钢的腐蚀研究现状,介绍了CO2的腐蚀类型和机理,列举了CO2腐蚀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几种国内外常见的相应配套防腐工艺技术措施,最后指出了CO2腐蚀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石油生产中SRB腐蚀的危害与微生物防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石油生产中由硫酸盐还原菌(SRB)引起的微生物腐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总结了SRB腐蚀机理,重点介绍了阴极去极化机理和微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海上油田水处理的非离子型缓蚀剂。考察了温度、二氧化碳压力、缓蚀剂浓度、硫化氢浓度和盐含量对该缓蚀剂缓蚀效果的影响,并与几种常规阳离子型咪唑啉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进行了对比。现场使用表明,当该缓蚀剂投加量为35 mg/L时,挂片腐蚀率在0.009 mm/a以内,缓蚀效果优异。同时,该缓蚀剂的使用可以解决与阴离子型清水剂和絮凝剂作用互相抵消的问题,在海上油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Metallic infrastructure immersed in natural seawater is exposed to important corrosion phenomena, which are sometimes characterised by microorganism influenced corrosion. The presence of sulphide-producing bacteria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catastrophic cases of material degradation. In this work, commercial steel grades (carbon steels and low-alloy steels) are immersed for approximately 1 year in two types of natural seawater, which conta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ulphide-producing bacteria. Gravimetric, microbiolog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and corrosion produc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in seawater the observed corrosion phenomenon is composed of two different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corrosion kinetics correlated with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essile sulphide-producing bacter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ulphur-containing chemical species. The second phase is marked by an increased rate of corrosion. This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eels and bacteria. The presence of alloying elements in the steel composition affects the rate of corrosion and growth patterns of sessile sulphide-producing bacteria.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ence of sulphide-producing bacteria a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steel corrosion in natural sea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