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Golle和Juels的工作,提出了一种具有可撤销匿名性的DC-Net匿名通信方案。方案利用双线性对的密钥托管性质,使得用户广播的每个加密消息都以由n个执行成员组成的匿名回收部门作为一个潜在的接收者。当发现危害性匿名信息时,在至少t个回收执行成员的参与下对有关的协议消息进行联合门限解密,就可以追踪到发送者。在运行时几乎没有增加任何计算复杂度和通信复杂度,并且安全性与原方案相当。对DC-Net系统而言,这种方法比已有的利用群签名实现可回收匿名性高效得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代理签名、盲签名和群签名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们可以实现的功能进行介绍,并且对它们的匿名性进行评价。最后分析了直接匿名证言方案的实现机制和它的匿名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代理签名、盲签名和群签名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们可以实现的功能进行介绍,并且对它们的匿名性进行评价.最后分析了直接匿名证言方案的实现机制和它的匿名性.  相似文献   

4.
电子投票公布计票结果会影响投票者的匿名性。针对该问题,定义匿名性为投票选择的不确定度,利用熵衡量投票系统的投票者匿名性,比较计票结果公布前后投票者的匿名性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投票规模越小,投票者匿名性在结果公布后受到的损失越大;在小规模电子投票情况下,计票结果应该选择只公布获胜者,不公布具体得票数,以减少投票者匿名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保护网络空间隐私的愿望推动了匿名通信系统的研究,使得用户可以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隐藏身份和通信关系等敏感信息,不同的匿名通信系统提供不同强度的匿名保护.如何量化和比较这些系统提供的匿名程度,从开始就是重要的研究主题,如今愈发得到更多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焦点,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匿名度量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匿名通信系统提供...  相似文献   

6.
论文在分析网络环境下为通讯实体如何提供匿名性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讨论组播通讯中的组成员匿名性问题,给出了一种安全匿名组通讯框架,引进使用了SNAP(SecureNonlocalAnonymizingProtocol)协议提供本地匿名性,能够满足组成员的发送者匿名性和接收者匿名性需要,并能抵抗流量分析攻击。  相似文献   

7.
LBS 中连续查询攻击算法及匿名性度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欣  李善平  杨朝晖 《软件学报》2009,20(4):1058-1068
k-匿名机制是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中保证查询隐私性的重要手段.已有文献指出,现有的k-匿名机制不能有效保护连续性查询的隐私性.提出一种连续查询发送模型,该模型融合了查询发送时间的间隔模型和连续性模型,针对此模型下的两种k-匿名算法Clique Cloaking 和Non-clique Cloaking,分别提出了一种连续查询攻击算法.在此攻击算法下,匿名集的势不再适合作为查询匿名性的度量,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熵理论的度量方式AD(anonymity degree).实验结果表明,对连续性很强的查询,攻击算法重识别用户身份的成功率极高;AD 比匿名集的势更能反映查询的匿名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组群匿名通信协议的重路由路径允许存在环,会增加发送代理节点在重路由路径上出现的概率,从而影响系统的匿名度。论文提出基于组群的无环有限路长匿名通信协议,禁止出现环和限制路径长度。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测试数据表明该协议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匿名性能,增强系统的抗泄密性,控制路径最长不超过组内成员数,能够实现接收者匿名。  相似文献   

9.
10.
已有的可搜索加密方案(PEKS),都是实现对关键词信息的保护.一个真正安全的可搜索加密方案,在保证搜索能力的前提下,不仅要实现对关键词信息的保护,也要实现对消息查询方信息的保护.基于此,提出了具有匿名性的基于身份可搜索方案(ANO-IBEKS)的定义和构造算法.该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大量数据交给第三方服务器存储(比如网络存储)的关键词密文查询问题,可以有效的保护查询关键词和查询者身份等敏感信息,无法追踪究竟是哪个用户查询了什么信息,并且给出了方案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语义安全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田园  李明楚  陈治宇 《计算机学报》2007,30(10):1813-1826
公钥加密方案的匿名性(亦称公钥隐密性)与数据保密性同样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文中首先建立关于公钥加密方案的两个通用的新概念,即相对匿名性和相对保密性.通过这些较弱的安全性概念,证明了关于公钥加密方案匿名性质的两类一般性结果.第一类结果建立了公钥加密方案的保密性与匿名性之间两个对偶式的普遍关系,即相对匿名性(相对保密性)连同保密性(匿名性)蕴涵匿名性(保密性);第二类结果给出两个典型的混合加密构造(即Fujisaki-Okamoto构造和Okamoto-Pointcheval构造(REACT))选择密文匿名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仅包括特定意义上的相对匿名性质和其它一些自然的弱保密性要求.文中不仅用多个具体实例表明这些条件都是非常实用的判定准则,而且还进一步应用这些普遍结果,给出对某些具体公钥加密方案匿名性质的简化证明,并证明了著名的NESSIE方案PSEC-1/2/3的选择密文匿名性质.  相似文献   

12.
对现有的匿名技术进行综述研究,对多种匿名技术进行分类介绍,分析目前匿名技术存在的问题,然后定义几种攻击模型,对现有的多种匿名系统在抵抗攻击性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为匿名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新的匿名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匿名通信系统中统计型攻击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匿名通信系统中的两种统计型攻击模型 ,对两种攻击模型的攻击能力作了定量的分析 .计算数据表明 ,在一定条件下 ,两种统计型攻击方法可以有效地破坏匿名通信系统中发送者的匿名度 .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的负载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如Mixes,Onion Routing,Crowds等,采用重路由机制在应用层转发数据,使实体之间的通信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从而有效地隐藏通信实体的身份信息,如主机的IP地址等.在性能方面,这种机制导致系统中产生额外的开销,如通信延时、负载等.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系统中的成员负载.通过深入考查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的重路由机制,推导出了基于重路由匿名通信系统中成员负载的概率公式,证明了成员负载由系统中成员数目重路由路径数目以及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概率分布所决定.应用该公式计算Crowds系统中成员的负载,得出精确的负载期望值为1/(1(Pf)+1,改进了Reiter等人的分析结果O((n+1)/((1(Pf)2n), 证明了Crowds系统的成员负载不受系统中成员数目n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分析结果.其结论为设计和规划匿名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洋葱路由的可撤销匿名通信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匿名通信技术是保证网络用户的个人通信隐私和涉密通信的重要手段,而匿名系统的滥用一直是困扰匿名系统应用的一个问题。论文在洋葱路由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支持可撤销的洋葱路由匿名通信模型,通过地址分割技术、签名技术和分组管理机制来防止洋葱包的伪造,可以及时发现和丢弃恶意用户伪造的洋葱包,并且能有效追踪匿名滥用者的源IP地址。与其他匿名通信可撤销方案相比,具有系统附加管理开销小,方案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论文对该模型的可撤销匿名通信过程进行了描述,并且对该模型的系统性能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结构化P2P覆盖网络提供一个自组织、可升级且容错性能好的合作P2P应用平台.借助于结构化覆盖网络的自组织和结构化特性,本文在结构化P2P覆盖网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需要中心管理节点的重路由匿名通信机制.由于覆盖网络的开放性,本文分析了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期望值与转发概率的关系以及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期望值与覆盖网络中恶意成员数量的关系,并且分析了随着重路由路径重组轮数的增加,恶意节点将以更高的概率找到发起者.计算数据表明,采用递减转发概率将使得重路由路径长度的期望值显著降低,因而能保证良好的通信延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下一跳重路由方式的Crowds匿名通信系统存在较多缺点。提出基于IPv6协议的Crowds系统,解决发送者与最后一跳的秘密共享问题。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与源路由方式相等,实现了接收者匿名,减少了通信延迟。 分类号 TP393  相似文献   

18.
Software agents that play a role in E-commerce and E-government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Internet often con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identity of their human user such as credit cards and bank accou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this is necessary: whether human users and software agents are allowed to be anonymous under the relevant legal regimes and whether an adequate interaction and balance between law and anonymity can be realised from both the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System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Law.This paper is an extended and fully revised version of Brazier, Kubbe, Oskamp and Wijngaards (2002) and Brazier, Oskamp, Prins, Schellekens and Wijngaards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