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钼中存在的微量杂质,如氧、氮和碳等,对钼的可锻性和可塑性均有影响。而影响的大小,随它们在钼中的含量、分布位置和存在的形式而不同。为了阐明这一问题,先后用自耗电极真空电弧炉熔炼了含氧、氮和碳量不同的纯钼和钼合金。然后用金相、岩相、断口相、X射线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试样中氧、氮和碳所形成的夹杂物的类型和分布。试验结果指出,在2000倍下晶界上MoO_2消失的含量为0.0027%。此外,还肯定了试样中夹杂物的类型有:MoO_2,γ-Mo_2N,Mo_2C,ZrO_2,ZrN,TiO,TiN,TiO_2(含Mo),α-Al_2O_3及SiO_2。这些结果对解释钼的脆性和研究冶炼过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薰  郑逸蘋  银耀德 《金属学报》1965,8(2):221-283
研究了1—76毫米汞柱氧压和350—500℃温度范围内钼的氧化过程。结果表明,钼的氧化是首先在表面生成MoO_2,MoO_2生长到某种厚度以后才出现MoO_3,这种厚度与温度和氧压有关。 MoO_2的生长服从抛物线规律。MoO_3的出现虽使钼的氧化速率略为增大,但并不意味着MoO_2停止了生长。在MoO_3与MoO_2同时生长的情况下,钼的氧化仍然遵从抛物线规律。 氧化后表面的MoO_3晶粒随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变大,长大到一定程度的晶粒往往容易从表面脱落,困而是氧化层出现疏松的象征。这种疏松可能使钼的氧化偏离抛物线开始向直线规律过渡。 在450℃1—76毫米汞柱氧压范围内,钼的氧化速率与氧压的2/3次方成正比,即K∝P_(O_2)~(2/3)。因此有理由认为,在上述条件下表面吸附层中的氧分子浓度对钼的氧化速率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76毫米汞柱氧压和350—500℃温度范围内钼的氧化过程。结果表明,钼的氧化是首先在表面生成MoO_2,MoO_2生长到某种厚度以后才出现MoO_3,这种厚度与温度和氧压有关。MoO_2的生长服从抛物线规律。MoO_3的出现虽使钼的氧化速率略为增大,但并不意味着MoO_2停止了生长。在MoO_3与MoO_2同时生长的情况下,钼的氧化仍然遵从抛物线规律。氧化后表面的MoO_3晶粒随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变大,长大到一定程度的晶粒往往容易从表面脱落,困而是氧化层出现疏松的象征。这种疏松可能使钼的氧化偏离抛物线开始向直线规律过渡。在450℃1—76毫米汞柱氧压范围内,钼的氧化速率与氧压的2/3次方成正比,即K∝P_(O_2)~(2/3)。因此有理由认为,在上述条件下表面吸附层中的氧分子浓度对钼的氧化速率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制备了不同碳氧杂质含量的93W-5Ni-2Fe合金试样,研究了碳氧杂质含量对合金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坯在真空高温烧结过程中,原料中自身含有的碳具有较强的脱氧能力,通过碳氧平衡反应可减少合金中碳氧含量。碳氧杂质含量较高时,合金中存在较大尺寸的碳氧非金属夹杂物,合金的冲击性能较差。降低碳氧杂质含量可减小或避免碳氧夹杂物的生成,有利于提高钨合金的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制备了不同碳氧杂质含量的93W-5Ni-2Fe合金试样,研究了碳氧杂质含量对合金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坯在真空高温烧结过程中,原料中自身含有的碳具有较强的脱氧能力,通过碳氧平衡反应可减少合金中碳氧含量。碳氧杂质含量较高时,合金中存在较大尺寸的碳氧非金属夹杂物,合金的冲击性能较差。降低碳氧杂质含量可减小或避免碳氧夹杂物的生成,有利于提高钨合金的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烧结材料孔隙形态与分布对离子氮碳共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随试样孔隙数量的增加,γ'相含量和扩散层深度增加。由于试样的正压制面与侧压制面的孔隙形态及分布不同,导致化合物层深度和相组成不同。还观察讨论了氮原子在氮碳共渗层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生产氮基气氛的简单方法,可以用工业纯N_2和一些水汽混合,通过一层热碳层来制备带微量H_2及CO的氮基气氛。将钢箔置于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氮基气氛中加热,根据加热后试样的表面状况、重量变化、以及显微组织,研究了这些氮基气氛对钢箔碳含量的影响,其结果说明如下。 (1)以这种方法生产的氮基气氛,水汽含量在0.5%以上时也能有效地防止钢的氧化。 (2)氮基气氛的碳势随水份加入量的  相似文献   

8.
钼中碳氧偏聚造成的组织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俄歇电子谱、X射线能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钼中的缺陷,特别是钼片的表面缺陷“白点”的研究结果。发现钼片白点实际上是由于钼中碳和氧等杂质偏聚而形成的一些脆性断裂区。钼粉颗粒尺寸分布不均匀造成杂质分布不均匀;碳和氧等杂质偏聚并形成化合物,导致钼坯料中组织不均匀,形成破碎区。碱洗过程中氧的进入加剧了破碎区的脆性,从而导致冷轧过程中出现白点。控制碱洗条件可以控制白点数,但不能改变坯料中杂质的不均匀分布。冷轧时可能会出现破点等其他缺陷。  相似文献   

9.
间隙原子(氧、氮、碳)对钼的脆性影响极为显著,在钼中合有微量的氧就足以使钼室温变脆.工业纯钼的脆性转变温度通常高于室温,这种行为限制了钼的应用范围,因此,研究改善钼脆性的途径具有实际意义。Belk指出:经过电子轰击区域提纯的铜,脆性转变温度可以降低到—180℃.Olds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合金元素对铸态钼范性的影响,指出加入Ti,Ce等脱氧剂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40Cr钢空气/汽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渗层组织、表面硬度、相组成和截面形貌,讨论了空气和汽油的比率对渗层组织、相组成及显微硬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0Cr钢空气/汽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是可行的;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的渗层硬度和厚度随着汽油/空气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试样表面的相组成随着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氧能促进共渗.  相似文献   

11.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SMSSs)是典型的新一代13%Cr马氏体钢,含碳量较低,并含镍和钼,故具有更好的可焊性和低温韧性。研究表明,不锈钢低温等离子渗氮或氮碳共渗可形成硬的表层从而提高耐磨性。本文对SMSS试样分别在400℃、450℃和500℃进行了等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并对处理后的SMSS试样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XRD和干磨损试验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氮化铬含量随着渗氮和氮碳共渗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也显示出铁和铬的碳化物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温度下处理后的试样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磨损体积减小、耐磨性提高。对经等离子处理和未处理的试样所观察到的主要磨损机制都是凿削磨损。  相似文献   

12.
荘育智  吴平森 《金属学报》1963,6(2):176-177
<正> 间隙原子(氧、氮、碳)对钼的脆性影响极为显著,在钼中合有微量的氧就足以使钼室温变脆.工业纯钼的脆性转变温度通常高于室温,这种行为限制了钼的应用范围,因此,研究改善钼脆性的途径具有实际意义。Belk指出:经过电子轰击区域提纯的铜,脆性转变温度可以降低到—180℃.Olds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合金元素对铸态钼范性的影响,指出加入Ti,Ce等脱氧剂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13.
烧结气氛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射线衍射、背散射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烧结气氛(真空、N2、Ar)对不同成分TiC基和Ti(CN)基金属陶瓷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金属陶瓷在N2和Ar中烧结后,合金碳含量比在真空中烧结的碳含量低0.5%左右;在N2中烧结后,合金的氮含量提高了0.5%左右.环状结构心部可以是以钨等重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碳化物,也可以是以钛为主要成分的碳化物和碳氮化物.环状结构为金属元素含量和分布不同的(Ti,W,Ta,Mo,Co,Ni)(C,N)固溶体,粘结相是与Ti,W,Ta,Mo,C,N等元素有不同溶解度的钴镍固溶体.真空烧结后组织结构比较均匀,合金的性能最好.在Ar、N2中烧结后,气氛中的氧和氮参加烧结反应,影响合金成分碳氮平衡,在合金表面形成壳层结构,产生表面缺陷,合金的密度、显微硬度、抗弯强度均有比较大的降低;N2气氛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碳氮共渗工艺应用广泛,但对碳氮共渗后零部件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研究较少。采用气体碳氮共渗对马氏体轴承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碳氮共渗试样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研究碳氮共渗对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其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氮共渗试样表面硬度、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含量显著提高,使得其接触疲劳寿命明显高于常规试样。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和亚表面,其中大量表面平行裂纹主要由表面白色蚀刻层硬度梯度变化而导致,表面材料受到严重微观塑性变形产生晶粒细化;亚表面裂纹萌生位置受最大应力的分布和渗层厚度的影响。表面和亚表面疲劳裂纹的扩展和连接最终导致碳氮共渗试样出现浅层剥落和分层剥落的失效形貌。  相似文献   

15.
硫碳氮共渗及稀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渗剂中不加稀土和加入不同量稀土的条件下,对3Cr2W8V钢进行了硫碳氮共渗试验。用金相法和显微硬度法测定了硫碳氮共渗动力学曲线。利用二次离子质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稀土在试样表面分布与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稀土对硫碳氮共渗具有明显的催渗作用;稀土能渗入钢中,渗入试样表面的稀土以氧化物和固溶态的形式存在;稀土通过促进碳氮硫原子在表面的吸附及破坏表面氮化层,清洁界面,加速硫碳氮共渗  相似文献   

16.
精炼及破空对镍基合金中氧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真空感应法熔炼镍基合金,测定了精炼后合金的氧、氮含量,并观察合金中的夹杂情况.研究了精炼、破空处理对合金中氧、氮含量及夹杂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感应熔炼镍基高温合金在精炼的初始阶段,氧的脱除速率较大,主要通过氧与碳的还原反应生成CO气体进行;精炼后期氧元素的脱除速率有所降低.合金中氮元素的排除主要依赖高温和高真空作用,氮元素排除速率受CO的生成和排出影响.合金中的氧、氮含量与合金中的夹杂含量相关,精炼期间合金中Al2O3夹杂与高温液态金属中的氧元素之间存在动态平衡,随精炼时间延长合金中Al2O3夹杂分解,合金中夹杂含量及氧、氮含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压痕对未处理和氮碳共渗S38C钢试样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将未处理试样疲劳试验结果与Murakami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运用扫描电镜分析两类试样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未处理试样疲劳强度随着压痕尺寸的增大而降低,和计算结果没有差别。氮碳共渗可将光滑试样疲劳强度提高12%,氮碳共渗试样压痕引发化合物层产生的微裂纹导致试样疲劳强度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条件下C还原Fe-Cr-O体系(FeCr2O4和Fe2O3+Cr2O3)及Fe-Cr-Ni-O体系(Fe2O3+Cr2O3+NiO)的还原行为及产物特性。结果表明:温度与碳氧比对C还原Fe-Cr-O和Fe-Cr-Ni-O体系所得产物的组成有很大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和较低碳氧比的条件下,产物中残余碳含量更少且Fe-Cr和Fe-Cr-Ni合金含量更多;样品的还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还原时间和温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物中的残余碳含量均随着碳氧比的增加而升高。此外,对不同时间条件下C还原Fe-Cr-O体系所得产物进行XRD分析,利用SEM和EDS研究C还原Fe-Cr-O和Fe-Cr-Ni-O体系所得最终产物中不同相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19.
优质品种钢的冶炼已将氮含量作为必检项目,利用直读光谱法代替热导熔融法测定钢中氮,将大幅缩短检验周期,降低检验成本,更加适合炼钢转炉前快速分析需要。文章用OBLF QSN-750直读光谱仪进行了钢中氮的检测实验,通过对分析条件、控制标样准备、试样处理、仪器标准化分析操作等逐一分析,找到最佳分析条件和试样处理要求。有针对性抽取实际生产中25个不同氮含量范围的钢种进行钢中氮含量的检测,可以看出,光谱仪与氮氧仪测定结果(均值)差值,符合国标重现性要求,光谱仪测定钢中氮含量完全可行,测定结果准确性、精确性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0.
引言本文第一部分叙述了发生在钨钼铸件中的碳化物和氧化物的形式与排列,下面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出碳、氧和氨与钨品体的反应以及这些元素对它们性能的影响。最后讨论钨和铝提纯的可能性。测定由于 C、O、N 的存在而引起性能变化的试验用碳、氧和氮进行人工富集钨单晶的试验,以便研究各种添加物对钨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有害的杂质种类。富集试样是通过电抛光区域提纯的单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