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70MoCu合金变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和弯曲试验,研究了70MoCu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行为。研究结果发现:Mo/Cu系聚合型复相合金的塑性特征及变形规律与常规复相合金存在较大的差别,甚至出现反常的规律。例如Mo70Cu合金由室温到550℃的塑性(延伸率和挠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通过对断口进行观察发现:70MoCu合金的断裂是粘结相Cu的撕裂,Mo—Cu界面的分离,Mo—Mo界面的分离,Mo颗粒的解理断裂等4种断裂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温度下各断裂模式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Mo-Cu合金具有高的导热系数和低的热膨胀系数,被广泛用作热沉材料和电子封装材料。采用液相烧结法制备出Mo-30Cu合金,通过XRD、SEM、TEM等对该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组织分布均匀,组织中只含有Mo、Cu两相,在两相之间有一Mo、Cu互溶区。对Mo-30Cu合金的室温拉伸断口和轧制变形后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其断裂机制以Cu相的撕裂为主,伴随有Mo、Cu界面的分离,Mo、Mo晶粒间界面的分离和Mo晶粒的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3.
对粉末冶金法制备的Mo-30Cu合金板材,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进行轧制试验,采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轧制变形后的组织进行观察,并采用维氏硬度计对经过不同道次变形量的材料进行硬度测试,研究合金的轧制变形性能及组织演变.研究发现,热轧温度为900℃、变形量达到50%时,板材试样轮廓清晰,Mo颗粒被压扁拉长,呈椭球状,烧结态组织转变为变形组织.总变形量为98%的Mo-30Cu合金箔材组织中,Mo相与Cu相均被压成纤维状,两相成均匀层叠分布,Mo层与Mo层、Mo与Cu层间界面清晰,彼此结合紧密.Mo-30Cu合金的轧制变形行为分为3个阶段:总变形量小于50%时,Mo颗粒在Cu相中滑移及Cu相变形;变形量介于50%~90%时,Mo相和Cu相协调变形:变形量大于90%时,Mo相变形.经热轧变形后的Mo-30Cu合金,当冷轧变形量为0%~ 25%时,由于加工硬化,维氏硬度呈直线上升;当冷轧变形量大于25%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钼骨架和铜相逐渐变形形成纤维组织,位错密度的增长趋势逐渐减弱,加工硬化效应也会逐渐低于线性增长规律,同时晶格畸变能增加,产生变形热效应,促使材料中产生回复过程,材料的硬度增加缓慢.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利用纯钼骨架熔渗法制备Mo70Cu30、Mo60Cu40(质量分数)合金的相关工艺。结果表明:试验原料可选取经高温预处理及筛分后费氏粒度为5.2μm,粒度分布范围较窄及C、O含量低的纯钼粉,不添加诱导Cu粉。利用限位法压制成型的钼素坯经H2气氛在1200~1300℃预烧结出孔隙率ε(%)为33.5%、45.2%的纯钼骨架,在H2气氛熔融态Cu中经1 200~1 350℃熔渗60~120 min可制得Cu含量为31.3%、40.7%的Mo70Cu30、Mo60Cu40合金。利用纯钼骨架熔渗法制备的Mo-Cu合金相对密度可达到98%以上,微观形貌可见Mo、Cu两相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试验分析了采用喷雾造粒钼粉熔渗法制作Mo-Cu合金的微观形貌及性能。结果表明:熔渗后多孔钼骨架被Cu相充满但存在微量球状孔隙,Cu相形成了网络状的微观形态并存在富集区;采用喷雾造粒钼粉制作的Mo-Cu合金相对密度、布氏硬度、导热率和线膨胀系数等性能满足客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具有铁素体加回火马氏体两相组织的高铬合金强度高、韧性好,同时抗腐蚀性能优良,在油气开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N、Cu、Mo、Nb、Ni、Cr元素含量对合金组织组成、力学性能影响,结果显示,降低N和Cu元素含量将使双相钢中铁素体比例提高,导致两相界面增大,使材料低温冲击韧性降低。Mo含量下降将使材料强度降低,少量Nb元素的添加对合金强度提高作用不明显。提高合金中Ni、N、Cr、Mo元素含量将使奥氏体保持到室温下,材料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加奥氏体两相组织,材料屈服强度低于500 MPa。高温应力—应变曲线检测结果显示,双相合金在1 100~1 200℃范围内变形抗力较小,但轧制过程中易在铁素体、奥氏体两相界面处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7.
钼对钨基合金砧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烧结温度及合金成分对合金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以及合金成分对合金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W90%(wt)、Ni:Fe为2:1的合金,在1450℃烧结保温1.5h,合金性能最好,Mo的加入有利于合金的强度、硬度及高温性能的提高,较好地改善了钨基合金砧块的综合性能。Mo有助于W晶粒的细化,它固溶到W相和粘结相中从而达到强化两相的目的。当两相的延性相差不大时,断口大多出现沿W —粘结相的界面断裂,W穿晶断裂数目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渗法制备了5种相同骨架密度、不同钨钼成分配比的W-Mo-Cu材料,对5种不同成分材料的烧结工艺和烧结组织进行分析,并对物理力学性能,包括室温抗拉强度、高温(800℃、1 200℃)、室温冲击功以及室温断裂韧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W-Mo-Cu材料的烧结温度随钼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W-Mo合金骨架实现了固溶,固溶程度随W-Mo合金烧结温度提高而提高,随钼含量的降低而提高。W-Mo-Cu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介于W-Cu材料和Mo-Cu材料之间,密度随W-Mo的配比而变化,可以在W-Cu材料和Mo-Cu材料之间连续调节; Mo含量在30%(质量分数)以内的W-Mo-Cu材料具有与W-Cu材料相当的高温强度,W-Mo合金骨架固溶强化效果明显,800℃和1 200℃的最高强度能够达到330 MPa和215 MPa。  相似文献   

9.
将93W-4.9Ni-2.1Fe混合粉末压坯经过脱脂预烧、渗钼和脱钼处理以及烧结,得到W(Mo)-Ni-Fe高密度合金,采用金相分析、能谱分析、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对该合金的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Ni-Fe高密度合金经渗钥处理后形成显微组织、钼含量和镍铁粘结相的梯度分布,其特征是合金表层的粘结相少于芯部:...  相似文献   

10.
李蒙 《中国冶金》2019,29(4):47-53
为了提升大断面球墨铸铁综合力学性能,通过复合添加微量合金元素铜、锑、锡、钼对大断面球墨铸铁进行微合金化处理,借助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Cu Sb Sn Mo复合微合金化大断面球墨铸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球墨铸铁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大断面球墨铸铁中添加铜、锑、锡、钼后优化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基体组织为珠光体+少量牛眼状铁素体;试样石墨组织细小、圆整,分布均匀。同时,合金元素的复合加入使得其抗拉强度达到800 MPa以上,硬度约为280HB,伸长率达到5%以上。拉伸断口分析表明,微合金化大断面球墨铸铁断裂模式以解理断裂为主,伴有少量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冷轧变形工艺制备了93W-4.9Ni-2.1Fe高比重合金板材试样,并用数码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了冷轧前后显微组织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轧制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试样在宏观上表现为纵向延伸与横向宽展,微观上近球形的钨颗粒首先椭球化,最终变成纤维状。钨颗粒长短轴比随轧制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大,出现各向异性特征。当试样压延变形量〈10%时,Ni-Fe粘结相的变形对宏观变形起主导作用;当10%〈变形量〈60%时,钨颗粒和Ni-Fe粘结相的变形对宏观变形共同作用;而变形量〉60%时,钨颗粒变形成为宏观变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某低品位钼铜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钼铜矿石是一种以钼为主、并伴生铜矿物的低品位钼铜矿石,原矿含钼仅0.045%、含铜0.025%,无其它有价值的金属元素,试验采用先优先混合浮选将钼铜金属矿物同时富集后,再进行钼铜分离的选矿工艺,取得了钼精矿钼品位53.25%~50.4%(含铜0.30%~1.514%,取决于精选作业次数)、混合浮选开路作业回收率70.09%、分离浮选开路作业回收率55.89%~82.42%、开路作业总回收率为39.17%~57.77%;铜精矿含铜品位22.23%(含钼2.36%)、混合浮选作业回收率46.82%、分离浮选回收率90.45%、开路总回收率为42.35%的较好指标。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进行闭路浮选试验,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3.
该矿是铜、钼多种金属可供综合利用的多金属矿床,铜、钼品位较低,资源储量较大。设计选矿厂生产规模为13 000 t/d,选用的选矿工艺设备大型化,采用"钼铜混合浮选-粗精再磨-钼铜分离"工艺流程,"柱机"联合浮选。获得较高品质的钼精矿及铜精矿,钼、铜得到充分合理的回收。  相似文献   

14.
Fe-P-C-Cu-Mo系粉末合金的组织、性能及断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Fe-P-C-Cu-Mo系铁基粉末冶金材料中合金元素、烧结温度对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回火温度下磷的分布及其对合金断裂方式的影响。
通过研究得出:Fe-0.60%P-0-44%C-1.0%Cu-0.50%Mo合金在1160-1240℃烧结,保温1-2小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性能;若进一步经过850-900℃淬火,200℃或600℃回火,则合金的综合机械性能可以显著提高。通过试验发现:合金在200℃回火后,固溶在基体中的铝能抑制磷向晶界偏聚,使合垒断裂时呈现为穿晶断裂;400℃回火后,由于钼以碳化物形式析出,磷主要偏聚在晶界,造成合金沿晶断裂;600℃回火后,磷主要偏聚在孔隙表面,合金断口呈韧窝状。  相似文献   

15.
研究热导管铜粉的松装密度、粉末粒度、粉末粒径分布对铜粉烧结的毛细结构体断裂强度、孔隙率、毛细力吸水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为980℃,烧结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松装烧结所得铜热导管毛细结构体综合性能良好,当铜粉松装密度2.1 g/cm~3,粒径范围100~250μm,其中粒径150~250μm的质量分数为40%~70%时,铜粉烧结毛细结构体的断裂强度为9.11~9.67 MPa,孔隙率52.6%~53.8%,毛细力吸水通量1.30×10~(-3)~1.42×10~(-3) g/(s·mm~2)。  相似文献   

16.
AA7475 alloy was deformed up to 25% elongation in INSTRON at 788K. The grain boundary sliding due to this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was measur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development due to this deformation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was analyzed from the Orientation Image Microstructures i.e. the Electron Back Scattered Diffraction Image. The Orientation Image Microstructures revealed that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recovery and recrystallization in-situ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张静武  牛建平  刘文昌  苑辉  陈蕴博  李永兵 《钢铁》2012,47(10):66-69,82
通过测量拉伸性能、TEM和SEM分析研究了YB70钢的氢致韧性损伤。结果表明,YB70钢拉伸试样充氢2h以上,其韧性损伤超过80%。在充氢拉伸试样的断口上观察到沿滑移面扩展的穿晶裂纹;基体和碳化物界面处的氢偏聚,使拉伸变形中在距界面约15nm处形成高密度位错缠结,裂纹在位错缠结处形核并沿滑移面扩展,导致了YB70钢的韧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大规格TZM钼合金锻造棒材在不同加工变形量条件下的组织,力学性能及其断裂行为。结果表明:TZM棒材经过锻造工艺加工后,随着锻造加工量的增大,密度不断增大,晶粒组织和强化粒子分布更加细密和均匀;锻造后棒材的室温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显微硬度均随之增大。锻造加工量达到80%时,棒材拉伸强度达到780 MPa,屈服强度达到710 MPa,延伸率达到了25%,显微硬度达到HV255。总加工量大于70%时,棒材断裂方式表现出明显呈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某大型铜钼矿分离入选铜品位在20%左右、钼品位在1.0%左右,降低铜钼分离药剂成本作为降本增效的突破口,联合某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铜钼分离新药剂的研究与开发,新型抑制剂是一种新型低毒抑铜的有机药剂,用量少,无污染,易分解等优点。根据科研院所提供新型抑制剂试验数据开展乌山小型试验验证。主要是针对提供的新型抑制剂药剂制度开展条件试验并与生产现场铜钼分离药剂制度下的铜钼分离指标进行对比,使铜钼分离各项指标稳定并提高;新型抑制剂铜钼分离闭路试验最终得到钼作业回收率为90.17%,钼中含铜0.858%,含钼41.670%的钼精矿,钼精质量优于现有铜钼分离药剂制度(硫氢化钠与M8)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