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建材》2014,(4):11-13
<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单位: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支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2.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等级,有效期为3年,不得转让、伪造或似冒。出现影响环境的恶性事件和重大质量事故等情况的企业,标识将被撤销,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相似文献   

3.
《中州建设》2014,(12):4-5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明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等级,有效期为3年,不得转让、伪造或假冒。《办法》强调,对于出现影响环境的恶性事件和重大质量事故等情况的企业,绿色建材评价机构将撤销或者由主管部门责令绿色建材评价机构撤销已授予标识,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被撤销标识的企业,自撤销之日起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相似文献   

4.
<正>"绿色建材"的概念提出,在我国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很多建材生产企业都会给自己的产品贴上"绿色建材"的标识。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社会公认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或方法,造成在市场上对"绿色建材"产品的评价不一,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住建部、工信部在2014年5月21日联合发布《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绿色建材"产品给出:"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5.
《云南建材》2014,(16):53-53
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以来,绿色建材在我国已走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部委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材料企业向“绿色”的不断靠拢,地产行业对于绿色建筑的空前关注,建筑设计师对绿色材料的求“贤”若渴,检测机构对于材料绿色度检测的大力投入……十年磨一剑,绿色建材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建材行业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向绿色的彼岸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6.
《山西建材》2014,(3):1-2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l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支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改善需求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现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情况,依照本办法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早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就提出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推广绿色建材,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随着建材行业绿色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名词也被越来越多企业和消费者所知晓。本文将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  相似文献   

8.
《重庆建筑》2015,(9):12-12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等级,有效期为3年,不得转让、伪造或假冒。出现影响环境的恶性事件和重大质量事故等情况的企业,标识将被撤销,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办法》指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三星级绿色建材的评价标识管理工作,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一星  相似文献   

9.
"现在已经迈出第一步,《办法》已颁布,春节前后就要有实施细则。"1月19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材研究院院长马眷荣向记者表示,《办法》指的是《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今年将全面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发放工作。相比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早已先行一步。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  相似文献   

10.
《岩土工程界》2007,10(12):5-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下简称"评价标识"),是指对申请进行绿色建筑等级评定的建筑物,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按照本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要求,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第四条评价标识的申清遵循自愿原则,评价标识工作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第五条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11.
《居业》2015,(10)
<正>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支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改善需求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5月21日制定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明确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等级,有效期为3年,不得转让、伪造或假冒。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建材,此次新规将对行业进行有效规范,推进绿色建材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筑节能》2007,35(10):64-6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近日发布,研究新国标发现,今后要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难度明显加大,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由此将更加具有实质意见。笔者认为绿色建材评价系统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建筑系统工程的完善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居业》2015,(20)
<正>为切实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有关要求和《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推动绿色建筑和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的实施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于10月14日印发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一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发布是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的进一步细化对促进我国建材行业进入"全绿"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全文刊出以飨读者。《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一版制定了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绿色建材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备.本文概括了现有的国内外评价体系现状,提出了LCA在绿色建材评价方法的应用优势和不足,探讨了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未来方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人提出了绿色建材的概念。首先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推广工作。绿色建材不同于传统建材的方面是它考虑了建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有机挥发物);对环境的影响(如粉尘和噪音);以及防火安全性等诸因素。笔者认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我国的绿色建材工业,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17.
论绿色建材及其评价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频 《广东建材》2004,(8):66-67
针对目前绿色建材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绿色建材的一些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建立我国绿色建材评价体系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剖析绿色建材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四川省绿色建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建立科学、实用和可操作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可为我国开展绿色建材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建材发展导向》2016,(20):85-86
正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联合印发了《河南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是指依据绿色建材评价标准,按照管理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评价,确认建材产品绿色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