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正火态20CrNi2Mo轴承钢分别进行渗碳油淬+回火、二次渗碳油淬+回火、渗碳气淬+渗碳油淬+回火等3种渗碳淬火+回火处理以及在上述工艺的回火前增加深冷处理的渗碳淬火+深冷+回火处理,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后轴承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渗碳淬火+回火后轴承钢的组织均为针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渗碳气淬+渗碳油淬+回火后的马氏体更细小,残余奥氏体更少,此工艺下轴承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高于其他2种渗碳淬火+回火工艺,磨痕宽度和深度较小;与渗碳淬火+回火相比,渗碳淬火+深冷+回火处理后轴承钢中奥氏体含量减少,硬度提高,磨痕宽度和深度减小,并且在200 N载荷下的磨损质量损失明显减少;较优的工艺是渗碳气淬+渗碳油淬+深冷+回火。  相似文献   

2.
刘翔 《机械制造》2001,39(11):37-38
钢淬火后得到的是马氏体或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即将淬火后的钢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或回火索氏体等组织所需的性能。一般淬火钢组织都是不稳定的,都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倾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组织要经过马氏体分解、残余A转变和碳化物的析出、扩散、聚集长大三个过程的变化,使钢的塑性韧性提高,而强度硬度下降,同时淬火内应力消除比较充分。因此,淬火钢的回火温度选择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是决定零件性能的主要因素。笔者根据教…  相似文献   

3.
对SDDVA钢进行钨极氩弧堆焊和淬回火处理,研究了焊前和焊后淬回火工艺对堆焊层回火稳定性和抗热熔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下堆焊层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但是焊后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中析出了更多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且组织更细小,马氏体组织更稳定;焊后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经600℃×48 h回火后的硬度降低幅度仅为10.2%,小于焊前淬回火工艺的30.4%;在700℃铝液熔损试验中,焊前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的熔损质量损失大于焊后淬回火工艺,界面层的厚度较大,堆焊层与铝液的反应更加剧烈;焊后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具有更优异的回火稳定性和抗热熔损性能。  相似文献   

4.
锻造余热淬火——利用锻造后的余热仍高于AC_(?)点上,临界奥氏体化温度迅速冷却,获得淬火组织的热处理方法。其实质是高温形变热处理,是相变强化与热处理强化相结合的新工艺。与普通淬火比,淬透性提高10%~15%,可以用较缓和的淬火介质,避免淬裂又可获得较均匀的预处理组织,经高温回火后可  相似文献   

5.
对高强度钢板分别进行在线淬火+600℃回火以及离线淬火+600℃回火处理,对比研究了两种工艺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下试验钢板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在线淬火+回火后的马氏体板条间距更小,板条更长;在线淬火+回火后的马氏体具有更高的位错密度和更多的大角度晶界,且碳化物析出相的尺寸更加细小;在线淬火+回火...  相似文献   

6.
《轴承》2020,(8)
对比渗碳淬火油和无机高分子水溶性淬火液对GCr15SiMn轴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Cr15SiMn轴承钢采用渗碳淬火油淬火工艺,淬、回火后硬度为60.5 HRC,显微组织为马氏体5级;GCr15SiMn轴承钢采用无机高分子水溶性淬火液淬火工艺,淬、回火后硬度为61~67 HRC,显微组织为马氏体3级,表层3 mm内无屈氏体。无机高分子水溶性淬火液淬火工艺淬、回火后的硬度和金相组织符合JB/T 1255—2014的要求。无机高分子水溶性淬火介质淬火工艺提升了GCr15SiMn轴承钢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
谢军  杜向辉 《轴承》2006,(9):23-24
对比试验研究了GCr15钢经过一次淬回火后,金相组织合格、不合格(〉5级)以及不合格组织经返修合格,3种组织状态下的马氏体组织形态和接触疲劳寿命。结果表明,返修后的合格组织得到细化,接触疲劳寿命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8.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强韧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了回火温度对低碳Mn-Si-Cr钢的空冷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及水淬马氏体组织强韧性的影响。试验表明:经中温回火的空冷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且中温回火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J积分断裂韧度需用J_(1C)来表征。经360℃火后,空冷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强韧性为σ_(0.2)=1355 MPa,σ_b=1600 MPa,δ_5=13.5%,φ=56.2%,A_K=81 J,相同钢的水淬马氏体组织的强韧性为σ_(0.2)=1350 MPa,σ_b=1617 MPa,δ_5=14.1%,φ=59.5,A_K=67.5 J。其原因在于中温形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回火抗力,而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热稳定性较高的富碳膜状残余奥氏体使钢呈现较高的韧性。  相似文献   

9.
φ3~10mm 高速钢直柄麻花钻头过去采用分级淬火、空冷,然后进行正常回火(回火温度560℃,每次一小时,共三次)。为了消除弯曲变形,要进行人工调直。工人用小锤敲打,边调边检直到合格为止。不仅劳动强度大,调直困难,合格率低,而且钻头容易被敲断。高速钢淬火主要有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两种。分级淬火后的组织是由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剩余碳化物组成。而淬火马氏体和剩余碳化物都是脆性组织,所以采用分级淬火的钻头,在调直中容易断裂,在使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某扶梯变速齿轮的3种不同感应回火工艺,并与传统回火工艺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硬度分布、微观组织以及回火后的残余应力分布,对上述几种工艺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感应回火次数对硬度、组织及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较大。相比单次感应回火工艺,采用传统回火工艺后的齿面和齿根硬度分布较均匀。同时,通过采用多次感应回火工艺能够有效提高硬度分布均匀性,并得到细小的回火马氏体组织,且在齿轮表面形成较小压应力,有利于提高齿轮的韧性和疲劳强度。此外,针对典型的感应回火和传统回火工艺,进行了弯曲疲劳试验,验证了感应回火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攀钢生产的X90方钢,通过先进的切割下料、加热、锻造、淬火及低温回火工艺得到健全的锻球。其表面金相组织为:细针状马氏体+微量残余奥氏体,心部金相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微量铁素体。锻球淬硬层为20~30mm,淬硬层硬度为59~61HRC,各面之间的硬度差值为1~2HRC。通过工业性试验,平均单耗为0.68kg/t原矿,破碎率〈1%。  相似文献   

12.
利用立式感应淬火机在特定频率和功率下对40Cr15Mo2VN钢进行感应淬火,研究加热时间对40Cr15Mo2VN钢的表面硬度、淬硬层深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0Cr15Mo2VN钢在频率12.3 kHz,功率57 kW,水剂冷却条件下进行感应淬火是可行的;加热7,8 s时试样表面硬度不小于58 HRC,淬硬层深度分别为4.2,4.7 mm,表面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心部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加热9~11 s时试样表面硬度均不大于58 HRC,加热9,10 s时表面出现过热组织,加热11 s时表面出现过烧组织。  相似文献   

13.
中碳钢或中碳低合金钢的机械零件感应淬火后,可以得到56—65HRC的硬度,一般还需进行回火处理。将零件加热至150—250℃,保温1.5~3h的回火处理,空冷,使淬火马氏体析出细小的碳化物,形成回火马氏体。  相似文献   

14.
45#钢激光相变硬化组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5kW连续CO2激光器对正火态45#钢表面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及硬度测试。结果表明,激光相变硬化后的剖面组织可分为完全淬硬区(马氏体)、不完全淬硬区(马氏体、铁素体和珠光体)、高温回火区(回火索氏体)。激光相变硬化处理明显提高了正火态45#钢的硬度。当激光功率一定时,随扫描速度的增加,淬硬层深度逐渐降低,且在v=400mm/min和v=1000mm/min时表面硬度分别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5.
中碳铬-镍-钼钢的超高强度和超低屈强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中碳铬一镍一钼系超高强度钢屈强比的影响,分析了超低屈强比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淬火后200℃回火条件下,屈强比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先下降,至950-1000℃淬火时仅约为0.45,尔后又升高;900℃淬火、165-180℃回火后,其屈强比较低(约为0.45),而抗拉强度大于2200MPa。超低屈强比现象主要与残余奥氏体及其中的可动位错和淬回火后的残余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GCr15钢球实施马氏体淬火后常规回火、240℃高温回火和等温贝氏体淬火3种热处理工艺,分别得到常规马氏体、高温回火马氏体和下贝氏体3种组织,试验研究了这3种组织的性能。结果表明,10 mm的GCr15钢球,高温回火马氏体组织与下贝氏体组织的压碎载荷值相当,且明显高于常规马氏体组织的压碎载荷值;下贝氏体组织的抗回火性能明显优于常规马氏体组织的抗回火性能。  相似文献   

17.
铬钼铌合金铸钢组织与耐磨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铬钼铌合金铸钢的组织与耐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铬钼铌合金铸钢经空淬+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以板条马氏体为主的马氏体-贝氏体-奥氏体多相混合组织。其综合力学性能优异,耐磨在 是普通Mn13钢钢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预备热处理对淬火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改善组织、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许多零件,特别是锻造成形零件都要进行预备热处理。生产中最广泛应用的预备热处理是退火和调质。随着热处理理论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淬火工艺,这些新工艺强韧化的效果与原始组织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近十多年来发展的淬火新工艺及其对原始组织的要求,提出了预备热处理的改进意见。 1.淬火新工艺及其对原始组织的要求 (1)板条马氏体强韧化对原始组织的要求 钢铁材料淬火后最常见的是板条状和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比片状马氏体好,所以淬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4SiMnNi2CrMo钢淬火低温回火、等温淬火和等温淬火后回火对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从常规机械性能、显微组织结构、断口特征和断裂韧性来综合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轴向多冲疲劳载荷作用下,280℃等温淬火使钢进行马氏体下贝氏体双相复合强化,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并且认为:以K_(IC)、J_(KIC)作为判别材料强韧性优劣的指标,比α_(KV)更准确更可靠。  相似文献   

20.
平衡轴锻件淬火冷却是热处理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工序,要求整个工件淬透,得到充分的马氏体组织,再经过高温回火后,得到均匀细小的索氏体组织,以保证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淬火工件质量的好坏,与淬火剂的质量、冷却效果及工艺流程密切相关。选用空气冷却器对PAG水溶性淬火剂进行冷却,温度控制在30~40℃之间。结果表明,淬火冷却烈度、冷却均匀性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采用该项热处理冷却工艺,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平衡轴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