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降雨入渗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针对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花岗岩全风化带开展了降雨入渗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上研制了操作简单的人工降雨器,通过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实验,分析了全风化带的入渗能力和入渗过程,为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渗流场的研究和边坡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降雨入渗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降雨入渗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各种入渗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基本特征,指出降雨入渗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在不同降雨模式下如何将现有的单点入渗扩展到较大区域,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探讨考虑气阻作用下分层假定的雨水入渗计算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关系可依据达西定律和入渗雨水质量守恒即入渗率等于入渗量对时间的导数求解,但Green-Ampt入渗模型以湿润区完全饱和考虑入渗量,同时入渗率也忽略了气阻作用,继而限制了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关系的计算精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层假定和增加气阻项的入渗模型分别对入渗量和入渗率进行修正,并应用修正结果计算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的表达式。研究表明:同一入渗深度,考虑气阻项的分层假设模型的入渗时间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最高,偏离度很低,仅仅围绕实测值有很微小的上下波动,此研究结果对确定如含砂层稳定入渗时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一维土柱的入渗规律及求解非饱和土体的渗透系数,开发一套模拟降雨条件下一维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对非饱和重塑黄土土柱做了4组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得到不同降雨强度下垂直土柱的入渗率时程曲线、浸润峰深度时程曲线及监测点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规律;提出计算非饱和土体渗透系数的新方法,并结合试验结果,得到试验土样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1) 降雨强度对垂直土柱的入渗影响较大,当降雨强度小于土柱最小入渗能力时,入渗率等于降雨强度;当降雨强度大于土柱最小入渗能力时,入渗率时程曲线呈无压入渗、有压入渗和饱和入渗3阶段变化。(2) 不同降雨强度下,土柱出现积水点和饱和点的历时不同,降雨强度越大出现积水点和饱和点的时间越短,有压入渗阶段越长。(3) 在同一降雨强度下,监测点距土柱上表面越远,其体积含水率时程曲线越密集;而同一监测点,降雨强度越大,其体积含水率时程曲线越稀疏。(4) 非饱和重塑黄土渗透系数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且渗透系数的对数与基质吸力呈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含水率、电导率、弹性波速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指标,结合试样表观及微结构变化研究了含盐土遗址在融雪或降雨入渗的初始条件下经历冻融循环的劣化机制.结果 表明:在冻融循环过程中,试样含水率因融雪与降雨入渗的水分补给及蒸发散失而先增加后减小并趋于稳定,盐分随水分迁移后分别在试样高度5,3.5 cm处富集;水分入渗增加了土粒间...  相似文献   

6.
非饱和砂土坡面降雨非正交入渗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降雨入渗分析仅以降雨强度在坡面上的正交分量作为边界条件,不符合实际降雨非正交入渗规律。为了研究非饱和砂土的非正交入渗规律性,采用自行研制的室内降雨试验装置对非饱和砂土坡面进行了一系列不同降雨强度、坡角和孔隙比的降雨入渗试验,并对应地进行了正交入渗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测量了入渗率、出渗速率及砂土储水增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分析了雨强、坡角和孔隙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中均无坡面径流现象,与正交入渗边界理论差异显著。通过分析非饱和砂土在传统坡面降雨正交入渗边界条件下的入渗率、出渗速率及砂土储水增量等数值模拟结果与对应的降雨入渗试验结果的差异,证明按正交入渗边界理论计算得到的砂土坡面土体含水率、入渗能力及坡面边界条件转化的判别机制均与实际情况不符。  相似文献   

7.
含水层中的弱透水层和回灌过程中的堵塞问题是影响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效率和寿命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自然状态地表覆盖有弱透水层的情况下,正常回灌、局部开挖回填砂砾石,以及设计的局部高位入渗方法对渗透池入渗速率的影响.实验证明,实践中通常采用的局部开挖回填砂砾石的方法对入渗效率的提高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回灌水源在...  相似文献   

8.
黄土非饱和入渗规律原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体中的水呈饱和状态渗流时,其渗流状态比较简单;但若呈非饱和状态渗流时,其流速、流向随时间和空间在土体中的状态却比较复杂。而这些正是进行湿陷性黄土增湿、减湿沉降计算时需要知道的问题。通过黄土非饱和入渗规律原位试验对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非饱和入渗时段内,土体各深度上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呈近似线性关系,浅层土非饱和入渗时间随土深度的变化短期内也呈近似线性关系;黄土的浸润角略大于 30°。  相似文献   

9.
黄土台塬地带频发的滑坡灾害与农业灌溉活动密切相关.为研究水分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规律,在陕西泾阳南塬开展了场地直径为20 m的灌溉入渗试验,分析了浸水过程中入渗水量,土体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和孔隙气压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灌溉水在原位黄土中的入渗过程.监测结果表明:①持续灌溉条件下,湿润锋下移深度大于11.0 m,初始入渗率...  相似文献   

10.
张春阳 《河南建材》2012,(3):145-146
总结和分析降雨入渗对基坑边坡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现有研究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区雨水入渗设施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城区的发展造成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随之产生的是地下水补给减少,雨水径流洪峰流量增加,城市防洪压力增大等危害。阐述了城区雨水径流就地入渗的意义,产提出了适合北京地区入渗设施的计算方法和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为雨水径流入渗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降雨条件下的土坡稳定性,特别是对存在裂隙时的稳定性作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的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际工程管沟漏水的情况,考虑黄土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孔隙比、管沟内积水压力等因素影响,给出了二维非饱和黄土地基管沟入渗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并编制软件对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孔隙比越大,初始含水量越大,入渗速度越快,地基增湿区域越大,但随着增湿区域的增大,入渗水量扩散作...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编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雨水利用工程的适用条件、水量平衡计算、下垫面径流系数的确定等是《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从工程总体、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譬,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探讨。另外分析了流量径流系数和雨量径流系数,并提出利用径流系数实现对雨水利用工程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雨水入渗诱发滑坡灾害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鹏  高振海  刘琼 《土工基础》2010,24(3):33-35
降雨影响边坡稳定性及诱发边坡失稳的作用和机理是多方面的和多因素的,降雨入渗后岩体饱和、重度增大、产生水压力及岩土体强度参数软化等都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对降雨型滑坡机制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加深对降雨型滑坡机制的认识,又能充分利用其规律来指导防灾与减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土壤对雨水的蓄存和滤渗作用可降低城市排水的径流峰值且能补充地下水。基于土壤饱和–非饱和的入渗理论,模拟在一维竖直方向恒定流入渗的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沿深度及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使用含水率为变量建立水分运动数学方程,将水–热–力通过水分扩散等系数添加入水分方程中进行迭代运算,并利用土柱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结果显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大误差为4.5%,能较好地描述降雨入渗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陈云  康景文  李志 《四川建筑》2014,(3):126-127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暴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文章计算了三峡库区11处滑坡的暴雨入渗深度,并将计算值与实际采取的经验值进行对比,给出了暴雨入渗深度在滑坡稳定性计算时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采用的雨水渗透设施雨水流入量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中使用了瞬时降雨强度的概念。而我国给排水领域在雨水管网计算中的设计降雨强度采用的是平均降雨强度,为此推求了用设计降雨强度概念表达的雨水流入量公式,为规范的修订积累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市政雨水工程传统设计,是将市政道路雨水尽快排除,深圳市振环路南段雨水工程有别于传统设计,是对市政道路雨水工程进行低冲击设计:利用浅碟边沟收集初期雨水,进行初期雨水处理;通过雨水花园收集部分雨水,在对雨水进行处理的同时,利用处理后的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实际运行表明,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完全达到了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20.
降雨对非饱和黄土边坡含水量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确定了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基质吸力关系曲线及其参数,进一步通过非饱和渗流计算,研究了降雨对非饱和黄土边坡含水量的影响.揭示出坡高对边坡土体含水量分布影响较小,但边坡含水量增大区域随坡高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越陡,降雨引起的坡体浸润区深度增加越大,不利于边坡稳定.土体干密度增加,降雨增湿区域变小,边坡稳定性较好.随初始含水量增加,降雨入渗区域和区内土体含水量增加.降雨历时越长,入渗深度不断增加,边坡土体湿软区不断增加,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体含水量较少,降雨入渗时边坡浸润区大小和含水量都增加缓慢,有利于边坡抵抗降雨入渗;在湿润地区,土体含水量较高,降雨入渗时边坡浸润区大小和含水量都增加较快,不利于边坡抵抗降雨入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