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采用核壳模型建立了描述聚合物发泡泡孔增长过程的一组控制方程,并采用有限元法而不是通过浓度边界层的积分对控制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同时考察若干影响最终泡孔尺寸的因素。计算表明对于一具体发泡过程壳层厚度主要影响最终泡孔尺寸。 相似文献
2.
3.
微孔塑料物理发泡泡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单介绍了国际上微孔塑料物理发泡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微孔塑料物理发泡的机理,详细介绍了国际上微孔塑料泡孔控制的研究进展。海岛模型和细胞模型是研究泡孔长大的基本模型,理论上细胞模型更接近细胞长大的实际情况。影响泡孔长大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体系的物性参数和工艺参数,综合有关文献定性地得出了有关因素对泡孔长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发泡制品具有质轻、低耗材、力学性能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生物医学、包装、家电等领域。但由于制品表面经常出现旋涡状流痕、银纹等质量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微发泡工艺在电子器件等表面质量要求高的领域的应用。因此,采用先进工艺改善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文章阐述了改善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的工艺,主要包括气体反压注射成型工艺、快速热成型循环工艺、添加隔热涂层工艺、共注射工艺等,分析了每种工艺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设性意见。最后,对工艺改善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开孔型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目前几种微孔材料成型的主要方法,介绍了微发泡成型技术用于制备开孔型微孔材料的必要性。讨论了关于开孔型聚合物微发泡材料制备技术及研究方法的几种思路,分别是不相容聚合物共混、泡孔合并模型、熔融挤出发泡、开孔剂法和气体浓度阈(值)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微孔成型机理各不相同,所制备的材料微观结构也各有特点。文献分析表明:微发泡成型方法用于开孔型微孔材料的制备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薛敏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8,20(6)
据“www.ptonline.com”报道,Rohm&Haas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硬质聚氯乙烯发泡片材的新型丙烯酸类泡孔稳定剂Paraloid SureCel。这种材料可降低添加剂用量10%~20%,能生产与高密度发泡聚氯乙烯性能相当的低密度发泡聚氯乙烯,通过宽挤片模头能提供优异的泡孔均匀性、孔隙较低、收缩较低,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微发泡材料制备技术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世纪90年代末,超临界流体(SCF)制备聚合物微发泡材料实现了工业化,这种方法制备的微发泡材料具有非常多的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材料"。介绍了SCF的概念、性质以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情况。然后对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主要回顾了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气体在聚合物中的溶解行为、泡孔的形成和长大机理以及聚合物/气体体系的流变行为等。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于深入理解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的形成机理及后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混凝土的性能,对在聚合物混凝土中消除其泡孔进行了论述和研究,用电镜进行了观察,对其机械性能做了比较,筛选了较好的消泡方法,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评定方法,对消泡机理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木塑/超临界二氧化碳(WPC/Sc-CO2)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olyflow对不同尺寸的挤出发泡机头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机头尺寸对WPC/Sc-CO2复合材料泡孔成核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挤出发泡机头内毛细管段长度对机头内压力降速率和泡孔成核点距离机头出口的位置影响很小;而减小挤出发泡机头内毛细管段直径可增加机头内压力降速率,同时使泡孔成核点的位置更靠近机头出口。 相似文献
13.
14.
以PP(聚丙烯)为基体材料,分别添加发泡剂母粒、发泡剂和助剂母粒及发泡剂、助剂、成核剂母粒,在二次开模条件下注塑制备微发泡PP复合材料,分析了发泡助剂及成核剂对微发泡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发泡助剂以后,PP体系的发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助剂和成核剂同时添加,微发泡PP体系的发泡质量最好,泡孔平均直径为26.79μm,泡孔密度达到4.76×106个/cm3。 相似文献
15.
经常有报道,木材粒子在木材/聚合物复合泡沫塑料中可以起成核点的作用。由于使用高木材含量,很难精确确定木材粒子的作用。本研究中,LDPE在双螺杆挤塑机上化学发泡,加入少量木材(0-5phr)来确定它们的作用。粒度使用45—61,104—125和180—210μm三组筛目尺寸来确定。正如所料,起成核剂作用的木材粒子大大减小了泡孔大小,并增加了泡孔密度。 相似文献
16.
17.
复乳法制备大孔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在不使用乳化剂和致孔剂的条件下采用两亲性聚合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制备大孔微球,确定了形成大孔结构的必要条件及孔径的控制方法,并对大孔微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两亲性聚合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能较好地稳定乳液进而形成贯穿孔结构,而选用疏水性聚合物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时只能制备出单腔室结构的微球;当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在1:4~1:2、油相溶剂去除分两步时,能形成孔径在100 nm以上的大孔聚合物微球,大孔微球的孔径随着初乳化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纳米CaCO3对聚丙烯(PP)的增强增韧作用,采用合理的成型工艺及设备,挤出成型了性能优越的发泡板材。详细研究了CaCO3粒子对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CaCO3粒子的含量接近4%时(相对PP),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良好,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纳米粒子是否经过表面处理,只对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产生不同效果;微米CaCO3粒子含量小于5%时(相对PP),对板材的性能影响很小,但超过该含量后,板材的性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二甲醇酯(PETG)合金体系,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法制备了PS和PS/PETG合金发泡试样。通过旋转流变仪对PS和PS/PETG合金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S/PETG合金微观形貌和泡孔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相态结构对PS/PETG合金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S/PETG合金体系中,PETG为分散相,PS为基体相;在PS与PS/PETG合金发泡过程中,由于PS/PETG合金相界面处成核能垒低,利于泡孔成核,PS/PETG泡沫试样较PS泡沫试样泡孔密度大,泡孔尺寸小且均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