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增进  李宝萍 《人民黄河》1999,21(10):19-21
通过对豫黄土丘陵区条件的客观评价,提出了在豫西黄土丘陵旱作生态农业建设的初步设想。根据旱作生态农业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讨论了豫西旱作生态农业的建设内容、基本模式、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河南黄河段统一的规划、总体协调、综合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区容器苗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造林成活率低,为了加快绿化建设,对榆树、沙棘、木梨等6个乔灌木树种容器苗进行了春、夏、秋多季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量大,便于运输管理,经济可行,应大力推广应用这一当代水保造林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郭彦君  郭文炯 《人民黄河》2021,43(2):106-111
晋西黄土丘陵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区和重点治理区,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策略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198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各类土地增减转移、动态变化程度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次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降雨因素与产流产沙过程的关系,并对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机理做了有益探讨。结果表明,降雨因素是影响径流和产沙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各地类小区产流产沙过程线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波动趋势,产沙过程较产流过程波动更为剧烈,在植被覆度较低的黄土丘陵区,降雨强度是产流产沙的主控因子。不同地类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变化,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加,随着植物被覆度的增加,由于林草植被措施具有蓄水固土作用,减沙效益显著,降雨的影响相对降低。因此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解决水土流失、恢复黄土高原良性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古交市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全市共有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9万,总面积1540km2,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占95.8%。境内沟壑纵横,水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随着当地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其它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植被遭到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Г.Τ. Селянинов的水热指数、Kira热量指数和Penman的蒸散指数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水分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在大尺度气候的背景下,植被群落以落叶阔叶林带为主,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植被的经向和纬向分布基本吻合。在中气候条件下,同时存在着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植被三种典型的植被类型,植被地理分布的一致性和适用性的模拟效果较好。因此,提出了一种以旬气温为参数绘制气候—植被图的新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7.
在黄土丘陵区煤矿的建设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行详尽的水土保持设计并付诸实施,可以极大地减少煤矿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本文通过对吴家峁矿井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规划,可为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保障,为黄土丘陵区煤矿建设的水土保持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变化对流域产沙影响的规律及阈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已有海量研究成果,但提出的植被盖度~土壤侵蚀量响应规律多是基于坡面小区上的观测成果,反映的是植被变化在"本地"的水沙响应,不能反映植被变化对小区下游的坡面、沟谷和河道的"异地"效应。在近20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如何在较大的流域尺度上,评价林草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在对黄土丘陵区地貌和产沙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易侵蚀区、林草有效覆盖率(V_e)和产沙指数(S_i)等新概念,利用黄土丘陵区流域实测的林草、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了林草植被变化与流域产沙能力之间的响应规律及其机制,提出了可基本遏制流域产沙的林草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的产沙指数均随林草有效覆盖率V_e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指数关系;当V_e≤40%~45%时,产沙指数随V_e增大而迅速降低,不过在V_e20%时改善植被的减沙作用不太稳定;V_e40%~45%后,改善植被导致的产沙指数递减速率越来越小。流域的林草植被覆盖程度越差,产沙强度对雨强越敏感;当V_e50%~60%后,决定流域产沙量的首要因素是有效雨量,雨强次之。林草植被改善是通过对流域产洪量和含沙量的共同减少、以及地表径流输移阻力的增大,实现对流域产沙量的削减;削减洪水和增大阻力均将导致黄丘区地表的水蚀动力降低,含沙量降低则是地表物质补给困难的直接反映。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1~4副区,要实现流域产沙模数≤1000 t/(km~2·a)的目标,林草有效覆盖率应达55%~65%以上,该阈值自东向西递增。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5副区,当林草有效覆盖率V_e45%~50%后,流域产沙量也趋于稳定,但因产沙机制特殊,即使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仍难以基本遏制流域的产沙;而且,河(沟)床产沙占比越高,依靠林草植被改善而削减产沙的难度越大。该成果可为认识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改善与黄河泥沙锐减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封山育林能够大大改观呼盟丘陵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因此,大面积开展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工作,对加快呼盟丘陵区乃至嫩江上游水土漉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林草植被减沙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依靠20世纪后期遥感影像数据、过去近60a的实测水文和气象数据、黄河水沙变化现有研究成果等,引入产沙系数和基于遥感影像的林草植被覆盖率概念,提出基于遥感数据、可支持大空间尺度计算的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减沙量评价模型,并给出模型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分析认为,在林草植被覆盖率小于35%~40%的范围内,改善林草的减沙效果非常明显;林草植被覆盖率达60%以后减沙效果趋于稳定,雨强对产沙的影响权重亦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水保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情况,分析研究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潜力、驱动因子、布局、技术措施及标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环境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从县南沟流域和纸房沟流域治理效果分析对比中得出,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破坏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该区植被演替的基础,只要保护措施得力,完全有可能依靠自然力恢复当地植物群落.通过对11条小流域治理效果分析得出,要达到治理目的,植被覆盖率必须恢复到43%以上.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官坟小流域实测水土流失的资料,分析了我区东部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综合治理小流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旭彪 《人民黄河》1992,(6):31-35,57
由于风蚀、水蚀交替进行,重力侵蚀活跃,晋陕蒙接壤区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按照侵蚀环境与侵蚀特点的不同,该接壤区可分为黄土丘陵区、砾质丘陵区、沙质丘陵区和风沙区四个区域。其中以黄土丘陵区的侵蚀模数最大,达15000~30000t/(km~2·a);风沙区最小,为200~5000t/(km~2·a)。随着大规模煤田开发及配套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仅神府、东胜、准格尔和河东四大煤田的一、二期工程就将弃土弃渣12.25亿m~3。对工矿区和一般地区的治理应采取不同措施,但重点在工矿区。  相似文献   

14.
哈巴河河道综合治理,通过恢复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山区、丘陵区草场实行轮牧、禁牧,封山育林,大面积种植林草,改善山区、丘陵区生态环境;疏通河道,提高平原区各河段行洪能力,依法管理河道,确保河道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径流量、侵蚀量年内、年际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变化制约,研究小流域侵蚀泥沙主要来源于侵蚀沟,其侵蚀量约占总侵蚀量的80%。  相似文献   

16.
以郑西客运专线DK297+183至DK298+420的黄土路堑高边坡为试验段,探讨了采用工程防护与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路堑高边坡进行防护的可行性,从边坡稳定和坡面植被根系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适宜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植被防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理坡型,在坡面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并进行植物的合理配置,该植被防护技术可应用于黄土路堑高边坡的防护且有利于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黄土丘陵区修建高速公路挖填边坡大,提出了针对挖填边坡不同的治理措施布设。  相似文献   

18.
在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区,提取1∶25万数字地图中的等高线层和水系要素,直接内插建立DEM,会丢失一些有用的地貌特征信息,影响其使用效果。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绥德韭园沟为试验样区,经验研究得出,在利用1∶25万数字地图建立DEM时,人为添加高程值误差在半个等高距以内的点,参与建立DEM,可有效减少地貌特征信息丢失;借用同一区域较大比例尺数字地图或地形图上的点,可提高DEM描述地面的真实程度;在无法取得控制点的山峰、山顶、沟头等区域加点,可突出地貌特征,提高DEM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辽西丘陵区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尤其是丘陵区最为严重,产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和不合理的农林耕作制度。其治理途径应该是:以农村基地建设为出发点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开发利用现有林业用地:荒山荒坡和侵蚀劣地,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勇 《陕西水利》2008,(2):23-24
城市水土保持在我国目前仍然是个新的工作领域。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随着国民经济转型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扰动和破坏了原有地貌和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我省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而且大多数城市处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旱灾害频发。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搞好城市的水土保持,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