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山水库淤积简易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山水库1982年建成蓄水,总库容6.35亿m3,是一座大型水库.随着库区人口的增长以及部分移民返迁,库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库淤积加快.文章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水库淤积规律,采取典型测算法推算出水库淤积总量为733万m3,平均年淤积量48.9万m3.  相似文献   

2.
中国内地水库淤积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水库的淤积现状,根据115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内地水库淤积资料,对这些水库按类型和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型水库比大型水库淤积严重,不同流域水库淤积的空间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库淤积比例最大,西南地区水库年均淤积率最大。截止到2003年,根据代表性水库淤积的计算结果推算出中国内地水库的平均淤积比例约为20%,库容年均淤积率为0.76%,相当于每年损失1座库容近42.3亿m3的超大型水库。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丹江口水库建库21年来的实测资料,对库区沿程的泥沙冲淤和河床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库区沿程泥沙冲淤的三个特点,即:(1)库尾卵石库段在枯水期尚无明显的淤积现象;(2)中上段的沙质推移质淤积区内的滩险河段的航道条件有明显改善;(3)常年回水区悬移质泥沙淤积区内沉降固结,使有效库容的使用年限明显增长。本文还总结了库区沿程纵、横剖面的淤积塑造持点。从汉江库区的河床演变特点看出,建库后是一个淤积重新塑造河床过程,它是在建库前的山区性河谷条件下,入库水沙按照水库调度运用的控制条件,遵循不平衡输沙的淤积规律重新塑造河床。水库淤积重新塑造的河床河型简单,具有单一河槽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游干流水库对内蒙古河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常规资料与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了黄河上游干流水库投入运用后内蒙古河段河床的冲淤演变及平面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刘家峡水库建成后,内蒙段河道轻度冲刷,河床摆不显著,龙羊峡水库运用初期,内蒙河段水沙变化较大,河床淤积,平面摆动剧。防震预计龙羊峡水库正式运用后,龙、刘两库联合调度,内蒙河段有淤积趋势,河床摆状态不会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水库淤积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泥沙运动客观现象,水库运用时期的淤积规律有它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加强泥沙测验工作,掌握泥沙成因及运动规律,编制流域水库方案,治理水土流失是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重要措施,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原型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变动回水区重点河段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这些河段均出现累积性的淤积.就空间分布而言,累积性淤积部位主要出现在弯道凹岸缓流区等处,可见水动力影响为淤积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水来沙条件与水库运行是变动回水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坝前水位调整使得各河段常表现为蓄水期淤积,消落期冲刷.同时随着非汛期坝前水位的逐年抬高,累积性淤积区也随之向上游拓展.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运用阶段,涪陵河段处于回水变动区,该河段较之重庆河段,受水库壅水影响早,水位抬升高,泥沙淤积对航运设施的影响早。通过全沙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该河段的水流泥沙运动特性和河床冲淤规律,及对其船舶安全航行和靠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汛期流量小,悬移质及河床泥沙颗粒组成变粗,是潼关河床淤积的基本原因;凌汛期表加重,潼关以下河道流冰搁浅堆积,以及冰塞壅水上延,导致河床淤积增多,是非汛期潼关高程升幅最大的运用时期;桃汛对潼关河床有明显的冲刷作用,适当降低起调水位,能改善淤积分布状况,增大洪水冲刷效果,降低潼关高程,水库高位蓄水加重了河床淤积;河道输沙条件对潼关高程上升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中综合考虑辽河石佛寺段河道演变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从地质地貌、来水来沙等特征因素进行分析,以马虎山站为例,得到了河段水流挟沙力的规律,并对该段河道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水库泥沙淤积规律积累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运用阶段,涪陵河段处于回水变动区,该河段较之重庆河段,受水库壅水影响早,水位抬升高,泥沙淤积对航运设施的影响早。通过全沙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该河段的水流泥沙运动特性和河床冲淤规律,及其对船舶安全航行和靠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漫湾水库拦沙对大朝山水库淤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  徐晓鹏  丁兵 《人民长江》2007,38(2):106-108
水库泥沙淤积预测是水库调度运行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需要用合理的预测模型,大量的实测数据资料,才能进行准确的水库淤积预测.利用韩其为[1]水流挟沙力公式以及戛旧站多年径流、泥沙资料,进行了漫湾水库的拦沙预测分析.对漫湾大坝下游宽级配基岩河床冲刷作了阐述.进行了上游有无漫湾水库蓄水拦沙时,大朝山水库淤积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漫湾水库对大朝山水库的拦沙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以流域为对象,以河道和水库泥沙测验为中心;以水库淤积及其防治为重点的思路,把产沙,输移,淤积,减淤融为一体的研究模式;以揭示该水库的淤积机理,试验分析表明,该流域历年的水沙关系起了系统性的变化。水库多年平均淤积模量为0.078万m/km^2,纵向为带状淤积,横向以沿湿周淤积为主体,符合河道型水库的特点和规律,按流域治理前的淤积发展,水库寿命仅108年,若保持现有的治理效应,水库寿命可延长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金沙江流域泥沙来源及其分布,预测了溪洛渡水库淤积和坝下游宽级配卵石河床的冲刷,进行了三峡库尾重庆河段在其上游有无溪洛渡水库拦沙条件下的对比试验。计算与试验成果均表明,溪洛渡水库拦沙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浦承松 《泥沙研究》2002,(2):76-80,F003
应用一维恒定非均匀沙河床演变数学模型,分析了堤防工程建设及青山咀水库建成后,下游龙川江楚雄城区10.4km河段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河床冲淤变化对防洪的影响。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堤防工程建设后,河床发生微量淤积,但使洪水位抬高有限,对河道过流能力影响不大。青山嘴建库后,下游河床将发生冲刷下切及床沙粗化,但年际间的变化不至于危及堤防安全。为青山嘴建库提供了一定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小流域洪水暴涨暴落,发洪时洪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引起水库淤积,严重影响河床式水库的效益。结合云港一级水电站龙头水库大坝的排沙设计,提出底孔排泄闸与泄洪闸合二为一的设计方案,避免了采用冲沙孔因尺寸偏小不能有效排沙清淤的缺陷。当闸门全开时,利用中等洪水排沙清淤,基本保证了河道原有水力坡降,达到排沙清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隔河岩水电站水库河道地形两次复测结果所获取的水库淤积数量、淤积分布、淤积体形态等实测资料的整理和计算,分析了水库干、支流的淤积特点、淤积成因和淤积规律,为隔河岩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径流量、潮量和含沙量的历史变化角度,对宁波三江水沙特性做定性描述,并阐述了奉化江、姚江和甬江的河床演变及冲淤规律.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河道处于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但1959年姚江大闸和1975年镇海拦海大堤两大工程的相继建成,引起甬江河道发生剧烈淤积以适应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经过多年调整才渐趋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三江沿岸涉水工程(桥梁、码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等)及人类活动(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逐年增多,甬江河道尤其边滩进入缓慢淤积期.奉化江河道亦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总体淤积强度相对较小.姚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的情况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河道整体处于单向淤积状态之中.研究宁波三江河道的演变历史规律,不仅可丰富河床演变学关于潮汐河口的理论,还可为我国类似感潮河流的淤积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潼关高程的滞后响应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研究了三门峡水库淤积和潼关高程随坝前水位和来水条件变化的响应规律,分析了库区河床演变的滞后现象。发现水库的累计淤积量和潼关高程,不仅受当年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而且通过前期边界条件,还受过去若干年内的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表现在潼关高程的升降变化较库区泥沙淤积滞后大约2年,库区累计淤积量与5年叠加坝前水位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与6年叠加入库水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以及潼坫段比降与7年移动平均坝前水位之间的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