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甩负荷试验的特点。针对某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维持锅炉燃烧稳定方式进行了50%甩负荷试验,采用锅炉压火方式进行了100%甩负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方式甩负荷,锅炉参数可控性强,机组都能快速带负荷;甩负荷可不用投油枪运行;相对维持锅炉燃烧稳定方式,采用锅炉压火方式甩负荷,机组并网时间相同,但是,快速升负荷的时间会慢5~8min。  相似文献   

2.
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刘静  王勤辉  骆仲泱  岑可法 《动力工程》2003,23(1):2179-2184,2204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将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与超临界蒸汽压力循环的优点相结合,是一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洁净煤燃烧技术。该文讨论了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中的诸如炉膛结构。换热面布置等一些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1台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初步设计方案,最后,通过热力计算,预测了锅炉运行的主要参数并讨论了负荷变化对锅炉各项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DHCF25/3.82-450-WⅡ燃福建无烟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要点,即采用低倍率循环、中温旋风分离器和分级燃烧等设计思想来设计该锅炉。锅炉的运行测试结果表明,该锅炉具有10%超负荷能力,在额定负荷时,热效率达81.13%。表明低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是解决难燃无烟煤的较好出路。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屏式过热器传热模型,采用分区段方法计算了受热面管子在锅炉3种典型负荷下,管内工质温度和管壁金属温度的沿程分布特性;利用实炉运行数据研究了锅炉在不同负荷下屏式过热器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屏式过热器超温的原因.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屏式过热器热负荷较均匀,管壁温度没有明显的突升情况,最高管壁温度出现在75% BMCR(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负荷下.  相似文献   

5.
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流化床燃烧是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目前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较慢,并存在一些问题。上海锅炉厂研制的Z型分离器和U型回料器,可解决目前国内循环流化床q_4偏大的问题,此外,还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达不到设计负荷及过热蒸汽超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循环流化床锅炉改变床存量的燃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进行了改变床存量的燃烧试验,在3220~7330 Pa床层压降变化范围内,测试了改变床存量对锅炉负荷能力、炉内轴向颗粒浓度分布以及实际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远低于常规床层压降的条件下,循环流化床锅炉仍能保持满负荷运行,而且燃烧得到改善;在适当控制燃料粒度的条件下,循环流化床锅炉降低床层压降运行不仅可行,还可以使锅炉整体运行性能得到优化,是锅炉设计和运行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对流化燃烧方式及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燃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及以流化燃烧为基础的联合循环技术已逐步走向商业化.但是,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仍不完善,燃烧效率、燃料适应性、负荷调节性能、污染物排放等主要技术指标都不够理想.本文介绍的内循环流化床这一新的流化燃烧方式针对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在工业性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取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现场试验,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床压随一次风量、二次风量、给煤量及回料阀开度的阶跃响应和锅炉负荷的阶跃响应。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智能辨识,构建了床温、床压和锅炉负荷在不同工况下的阶跃响应模型。分析结果与前期学者仿真理论研究保持一致,并为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控制策略和不同负荷工况运行提供了优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了解并掌握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负荷特性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特性的分析大都只限于定性分析或趋势描述,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对DG410/9.81-9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现场实测数据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拟合曲线,提出了负荷变动对床温、一二次风配比、给煤量和燃烧效率等4个因素的影响特性,并对其产生原因作出分析,为DG410/9.81-9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可靠地指导,也为其它类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循环沸腾燃烧”流化床锅炉对多种燃料的对应性循环沸腾燃烧流化床锅炉是日本川崎公司与联邦德国拔伯葛能源公司(DBE)共同合作,根据鼓泡型流化床锅炉和循环型流化床锅炉的实机制造经验,开发的全新概念的流化床锅炉。循环沸腾燃烧流化床锅炉1号机  相似文献   

11.
王政  杨浩 《江苏锅炉》2005,(1):27-32
二级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八十年代末期研制开发的第一代循环流化床锅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物料循环系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由原来的二级物料循环燃烧发展为一级物料燃烧(即高温绝热物料分离循环燃烧和高温汽、水冷物料分离循环燃烧两种形式),此项技术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核心部分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循环流化床(CFB)机组负荷响应慢,基于某220t/h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开展了低热值煤-高热值煤粉动态复合燃烧试验,研究煤粉对CFB锅炉动态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风管给煤粉时负荷增速达到6.03 MW/min(3.57%额定锅炉热负荷/min),给煤管给煤粉时为4.16 MW/min,单一原煤量阶跃时为2.69 MW/min,即添加高热值煤粉的燃烧方式可以深度挖掘CFB锅炉调峰潜力;与给煤管给煤粉方式相比,二次风管给煤粉方式具有燃烧效率高、负荷响应快等优点,给煤管给煤粉方式由于煤粉燃烧不充分可能出现返料器再燃现象。  相似文献   

13.
CFBC锅炉炉内多重内循环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澈  姜秀民 《热能动力工程》1995,10(3):158-161,185
本文论述了由CFBC锅炉炉膛下部密相区内循环燃烧技术与炉膛上部稀相区空间循环燃烧技术所构成的炉内多重内循环燃烧技术的原理与结构。应用本技术所设计完成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效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磨损轻、动力消耗低、运行稳定、操作方便、负荷调节范围广、煤种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想炉型。长期的运行实践证明,炉内多重内循环燃烧技术是适用于矮小燃烧空间的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想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针对35t/h循环流化床供热锅炉负荷不均衡、波动大,低负荷运行时燃烧不稳定、燃烧效率低的问题,对锅炉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倍率与燃烧及炉内传热工况的密切关系,对返料器的设计作了一定的分析;并阐明了循环倍率与锅炉低负荷运行及炉内真空度沿高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专家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循环流化床锅炉(CFBB)的运行特性、系统特点出发,基于一台35t/hCFBB,开发了一套锅炉在线监测与燃烧控制系统。并在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线监测与燃烧控制系统的模糊专家控制算法以及系统的实现,并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专家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折。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一台将全部蒸发埋管布置在回料阀中的11,t/h返料换热型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的燃烧传热特性.结果表明,锅炉分离器及回料阀中均存在显著的燃烧份额,并随锅炉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回料阀埋管内工质蒸发量随锅炉负荷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其蒸发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基于回料阀内循环灰碳平衡,对锅炉满负荷条件下的循环灰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循环灰特性及锅炉低负荷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锅炉与鼓泡流化床相比 ,有许多新的特点 ,床内的燃烧和受热面的传热过程很复杂。由循环倍率决定的颗粒浓度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对传热强度、燃烧与燃尽、过热器的汽温、负荷的调节范围以及分离器的设计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 65t/h油页岩流化床锅炉的热力计算为例 ,从循环倍率入手 ,着重讨论了循环倍率以及由它决定的飞灰浓度对床内燃烧传热及过热器传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循环流化床技术发展与应用(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对我国燃煤污染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完全掌握了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制造技术,在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上已经完成了首台135MWe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示范工程.引进的3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进入示范实施阶段.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今后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发展极为重要的方向,是大型燃煤电站污染控制最具竞争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富氧燃烧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富氧燃烧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富氧燃烧的特点,分析了富氧燃烧下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染物排放特性和炉膛换热,温度分布以及锅炉总计结构布置。指出富氧燃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应用是一项值得重点研究的洁净煤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