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阳极氧化法对M-40高模量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在酚醛环氧树脂中加入QY891-I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进行基体改性。测定了几种不同体系的M-40/酚醛环氧 合材料在室温和高温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并用SEM观察分析了剪切和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纤维和基体同时改性的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界面强度,而且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阳极氧化法对M—40高模量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在酚醛环氧树脂中加入QY8911—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进行基体改性。测定了几种不同体系的M—40/酚醛环氧复合材料在室温和高温(160℃)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并用SEM观察分析了剪切和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纤维和基体同时改性的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界面强度,而且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酸酯涂膜在酸雨环境中发生老化时,将经历交联,降解、浸蚀等多种反应历程,这些机理互相交织,非常复杂,为了明确这些机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通过研究聚丙烯酸酯乳胶膜在模拟酸雨环境中自由体积尺寸和浓度分数的变化,从分子原子水平研究这一老化过程,根据自由体积尺寸和浓度分数的突变,提出该过程经历了3种主导反应机理.通过测试试样的分子量、凝胶含量、吸水量等随老化时间的变化及聚丙烯酸酯在模拟酸雨环境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证实了由自由体积尺寸和浓度分数发生突变的3个阶段的控制机理,提出模拟酸雨老化过程中聚丙烯酸酯乳胶膜的老化演变规律为:先以交联为主,再以降解为主,最后以浸蚀为主.  相似文献   

4.
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磁铆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电磁铆接工艺。通过实验确定了铆钉外伸量、钉孔间隙等工艺参数,给出了复合材料结构铆接用垫圈的几何尺寸,提出了合理的镦头尺寸,强度实验和损伤检测表明电磁铆接可以代替螺栓连接,成功地铆接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粉末注射成形的方法制备了Y-PSZ/316L不锈钢复合材料,研究了Y-PSZ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烧结后的致密度、收缩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Y-PSZ体积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基本形成Y-PSZ基体;当Y-PSZ体积分数为25%时,复合材料基本形成不锈钢基体。随着Y-PSZ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线收缩率、硬度随之增大。在试验研究条件下,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可达91.5%~95.6%。  相似文献   

6.
纤维与基体间的物化相容性是决定纤维增强确瓷的关键。高强度、高模量纤维为制得高强高韧的复合材料所必需。基体与纤维间的热膨胀应相匹配,最好是纤维的热膨胀系数稍大于基体。纤维与基体间的化学反应会引起纤维性能的退化。基体与纤维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以适宜为度。本文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观察分析了纤维与基体的形貌及界面结合状况.讨论了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C/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石墨化度对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几组典型的不同体积密度和石墨化度的C/C复合材料洛氏硬度值,研究了C/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石墨化度与其硬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石墨化度的C/C复合材料洛氏硬度随其体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体积密度的C/C复合材料洛氏硬度随其石墨化度的增加而降低;C/C复合材料体积密度对硬度的影响随其石墨化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体积密度为1.75-1.85g/cm^3的C/C复合材料,可据其洛氏硬度的范围大致判断其石墨化度的范围;对一定体积密度和热处理温度的C/C复合材料,可通过洛氏硬度判断基体发的微观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用ICI生产的PEEK/AS4复合材料为样品,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和超声检测技术,结合化学浸湿技术,测定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包括基体树脂聚集态结构和增强材料碳纤维的排列结构,纤维/基体的界面结构和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的体积分数为60%,平均直径为6.9μm,碳纤维排列均匀.碳纤维规整的排列在复合材料中,加强了复合材料中纤维的取向性能,决定了该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聚醚醚酮树脂在复合材料中呈现典型的球状结构,这种晶体结构发生在树脂相或纤维表面,导致聚醚醚酮基体和碳纤维之间存在良好的界面结合力.在预浸层模压制成复合材料片材时,可以观察到在邻层之间有一个树脂密度较大的区域,这种现象在(±45)4s复合材料中尤为明显.这些树脂区域在复合材料中可以吸收能量,对复合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利用预聚合-水热处理的两步法制备苯二酚/甲醛树脂(resorcinolformaldehyde resin,RF)微球,考察各反应参数对树脂微球尺寸的影响,并将所制得的树脂微球经高温碳化制得碳球,将碳球用作牺牲模板制备其他中空材料。结果表明: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材料可制备出单分散且尺寸均匀的树脂微球,其中催化剂的浓度、间苯二酚添加量、预聚合温度、乙醇/水的体积比等均会对所制得的树脂微球的尺寸产生影响;通过选择反应参数,可以使得树脂微球直径在255~1500nm范围内调整;碳化后的RF树脂微球尺寸略有减小,球形度好,可以用作牺牲模板来制备二氧化锰和氧化锌等中空材料。通过该研究可开发出制备尺寸跨度大且单分散的RF树脂微球的简便方法,所得到的微球可以被转变成单分散碳球,在牺牲模板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离心铸造内生强化Al3Ni/Al功能梯度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心铸造法制备AI3Ni/AI功能梯度材料,并研究了组织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离心铸造A1-10%Ni合金可获得NI3Ni强化相体积浓度和尺寸均呈梯度分布的材料。其强化相分布特征为,沿离心力方向,强化相尺寸逐渐增大,体积浓度逐渐增高。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强度、韧性均随强化相的梯度分布变化。控制强化相的梯度分布即控制材料的性能变化。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 Banach 代数中的行列式理论.给出了具有单位元的迹 Banach 代数具有行列式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非织造布滤料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介绍了内部结构的研究及表征、过滤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过滤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指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May 26,2014,BeijingScience is a human enterprise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17th Century initiated the advances of modern science.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system created by human beings,the tremendous productivity brought about by science,and the spirit,methodologies and norms formulated in scientific practice since the 17~(th)Century have long become essential elements of  相似文献   

14.
15.
单面约束系统的微分变分原理与运动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单面约束力学系统的微分变分原理和运动方程。方法利用D'Alembert原理建立D'Alembert-Lagrange原理.Jourdain原理和Gauss原理,结果与结论得到系统的微分变分原理和带乘子的Euler-Lagrange形式,Nielsen形式和Appell形式的运动方程。  相似文献   

16.
q 是一个正整数,所谓 q-树的图是递归定义的:最小的 q-树是完全图 Kq,一个 n+1阶的 q-树是通过在 n 阶 q-树上加上一个新点并连接这点与 n 阶 q-树中任意 q 个互相邻接的点而获得,其中 n≥q.1-树我们通常称为树.在本文中,证明了对任意正整数 q,q-树是可重构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以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分离了药物扑尔敏的光学对映体.考察了在不同背景电解质 pH 值尤其是较低 pH 值下环糊精浓度对对映体表观淌度差的影响,并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尿素在分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层状球形夹杂在无限大基体中的局部化关系及平均应力场理论,给出了一种方法来分析含 n 种层状球形夹杂所构成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对于文献给出的空心玻璃球和高分子基构成的复合材料,该理论的预测与实验吻合很好.当表层稍失时,该理论退化为传统的 Mori-Tanaka平均应力场理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 CVD(化学气相沉积)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在磨损和破损状态下的不同的失效机理,并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对于切削条件的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从并行工程的原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特征的并行 CAPP 系统.在特征建模的基础上,系统能够推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产生零件的特征向量图;利用加工知识库,通过动态规则匹配,系统可以确定特征的加工方法、加工参数及其加工顺序;通过优化确定最佳的工艺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