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3-巯基丙酸为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采用自由基溶液共聚法合成低分子量,无异味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确定了聚合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产率为指标: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引发用量3.5%,链转移剂用量3.0%。产率达到96%以上,特性粘数为0 .078;以特性粘数为指标;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引发剂用量5.0%,链转移剂用量4.0%,产率达到95  相似文献   

2.
C_9-丙烯酸共聚石油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自由基引发聚合,以裂解C9馏分和丙烯酸为原料合成水溶性石油树脂。考察了引发剂种类、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9馏分中可聚合组分转化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条件下合成的水溶性石油树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任劭  王国祥 《石化技术》2013,(3):5-7,12
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六水合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六次甲基四胺为配体,维生素C为还原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苯乙烯/N烯酰胺共聚物。研究了反应工艺条件对苯乙烯/丙烯的共胺共聚合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合成苯乙烯/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h,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用量为两个单体物质的量总和的3.5%,还原剂维生素c用量为两个单体物质的量总和的1.5%,配体六次甲基四胺用量为两个单体物质的量总和的1.25%,单体苯乙烯与丙烯酰胺摩尔比为7:3。  相似文献   

4.
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为单体,合成了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丙烯酰胺单体用量、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体系pH值对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本反应最佳条件:丙烯酰胺单体用量为25%;引发体系为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1:2,用量为0.2%;聚合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体系pH值为7。并优选了可较好控制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链转移剂甲酸钠,通过改变其用量,PAM相对分子质量可在(0.80~13.50)×10^6范围调节。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种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丁磺酸铵盐(DMBS),并与丙烯酰胺(AM)进行自由基共聚合。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在氯化钠溶液中成功地合成了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采用红外光谱对聚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查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共聚物特性黏数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聚合反应条件为:引发剂用量0.04%,总单体的质量分数20%,单体配比3%,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8h。  相似文献   

6.
用溶液共聚方法合成了低分子量C9-MA石油树脂。在特定溶剂S中,讨论了活性C9馏分与顺丁烯二酸酐摩尔比、共聚合温度和引发剂用量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确定了反应体系的最佳聚合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水为溶剂,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盐-次磷酸盐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合成马来酸酐-丙烯酸含膦共聚物阻垢剂。研究了聚合条件对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聚合条件为:马来酸酐与丙烯酸摩尔比1:3,次磷酸盐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h。在此反应条件下合成的聚合物对CaCO3和CaSO4有较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异辛酯和1-辛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合物。考察了引发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摩尔比等聚合条件对产物收率及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过氧化二叔丁基质量分数大于3%,温度高于110℃时,1-辛烯能较好地参与共聚反应,反应在12h基本完成。其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130℃,引发剂用量6%。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产物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 800~61 1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约2.3,产物的黏度指数为200~380。  相似文献   

9.
水溶液聚合法制备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助引发剂,在近似常温下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助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过硫酸铵用量0.13%,N-羟甲基丙烯酰胺用量0.58%,丙烯酰胺用量6%,反应温度30℃。  相似文献   

10.
聚甘油丙烯酸酯扩链剂合成原油破乳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为原料,聚甘油丙烯酸酯为扩链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非聚醚类的原油破乳剂。考察聚合诸因素对产物破乳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单体质量比(MMA:BA:ST)为1:3:1,单体总量9g,聚甘油丙烯酸酯1.3g,引发剂用量为0.2g,溶剂用量30g,聚合温度80℃,反应时间6h时,原油破乳效果最好,在破乳剂加量300mg/L时,原油破乳脱水率达72.43%。  相似文献   

11.
C9石油树脂生产工艺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付宗燕 《石化技术》2006,13(1):49-53
介绍了生产普通C9石油树脂的催化聚合、热聚合和自由基引发聚合工艺,并进行了工艺对比;概述了国外C9石油树脂的生产状况及产品类型;对国内C9石油树脂新工艺、聚合催化剂的开发及改性进行了综述。针对国内C9石油树脂品种单一、牌号少、应用范嗣小的现状,提出了采用二次聚合工艺,加强应用开发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九石油树脂工业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兰芬 《齐鲁石油化工》2004,32(2):76-78,83
对碳九石油树脂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碳九石油树脂热聚合合成工艺及其工业应用 ,指出双环戊二烯含量高的裂解C9馏分 ,应采用热聚合工艺生产石油树脂。  相似文献   

13.
C5石油树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C5石油树脂聚合工艺,研究了C5石油树脂在胶粘剂、涂料、油漆、油墨及彩色沥青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国内石油树脂生产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大庆石化总厂 C5馏分为原料 ,经热聚、蒸馏脱除环戊二烯 ,并切割出 70℃以前的馏分 ,采用自制的Al Cl3络合物催化剂 ,合成了浅色 C5石油树脂。通过正交实验考查了各工艺参数对石油树脂的色相和软化点及收率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聚合工艺条件 :投料时间 3.0 h,反应温度 2 0℃ ;在此条件下 ,可以制备出色相达到4 ( Gardnar级 ) ,软化点大于 90℃ ,活性组份收率大于 65 %的透明度高的浅色 C5石油树脂  相似文献   

15.
C_5石油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C5原料油经热聚分离出轻组份和重组份,重组份经聚合制得颜色较深的C5石油树脂;轻组份经催化聚合制得浅色的C5石油树脂。试验中对C5石油树脂的聚合工艺、催化剂失活和脱除工艺及C5石油树脂的精制工艺等进行了研究,为C5原料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Main method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higher α-olefins (1-hexene, 1-octene, and 1-decene) with the form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roducts, key properties of poly-α-olefi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ir use as drag reducing agents in the transportation of petroleum and petroleum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se important functional materials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have been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有机阳离子聚合物PQ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环氧氯丙烷和多乙烯多胺为原料 ,通过缩聚方法合成了聚季铵有机阳离子聚合物 PQ。对它的应用及性能 :在石油工程中的粘土稳定 ,环境保护中污水絮凝和金属在酸中的缓蚀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C_9石油树脂的合成研究──Ⅱ.固体酸催化合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多种载体负载P2O5的催化剂,用于合成C9树脂。得到了一种效果较佳的固体酸催化剂──SiO2负载35.5%的P2O5。与传统的C9树脂制备方法相比,解决了以往C9树脂生产过程的废水污染及脱催化剂过程中因乳化而难以分离的问题,即直接用过滤的方法来脱除催化剂。由此法制得的树脂,收率以可聚合体量计可达60%,软化点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C_5石油树脂生产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进了C5石油树脂生产所用催化剂和脱除产品中残存催化剂的方法。改进后的工艺与原工艺比较,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减少了操作费用和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