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拥挤感知对游客的游憩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以情绪反应为中介变量,构建游客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影响的关系模型,选取福州的8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的影响路径有2条,分别是"拥挤感知—恢复性体验"的简单路径和"拥挤感知—情...  相似文献   

2.
审美分异是造成乡村景观不和谐的因素,感知路径 与认知路径则是导致审美分异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揭示 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鲜少讨论审美路径的差异。以云南双廊 村为例,分别设计感知路径法和认知路径法,并采用结构式照 片量表获取基于感知和认知的审美判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 感知与认知对于审美分异上的作用机制,提出利用审美分异的 规律引导规划设计实践,树立美丽乡村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近年,面向国际的乡村旅游推进了乡村振兴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概念发展,乡村景观的发展思路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使用者角度了解乡村景观的实际感知反馈,能够明确乡村景观的核心魅力以及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通过Python语言收集各国游客的旅游评论数据并进行文本挖掘方法展开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各国游客普遍对于恩纳村持有好感,关注于体现海洋性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景观。不同游客群体受到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旅游目的、观光期待、文化认同以及空间环境需求方面存在关注差异。由此案例在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探索中呈现的经验和不足,为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提出4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机交互不断革新人们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景观。为了系统性厘清人机交互如何作用于景观感知,首先,分析了人机交互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体验需求的影响。其次,基于人机交互的作用媒介和机制,从多源数据拓展空间信息范围(感知维度)、多通道交互增强感官体验(感知方式)、实时计算强化动态响应过程(感知过程),以及情感计算触发情感反馈(感知效果)4个层面,提出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最后,探讨未来在新信息技术、新交互方式、新智能反馈、新情感触发的背景下,人机交互可为景观感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风景园林研究方向拓展和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原风景"是指人们在20岁之前的生活环境中,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本研究就"原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这一课题,使用李克特量表型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原风景对于各年龄段,及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的景观感知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随着民众年龄的增长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在各类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各因子影响程度排序为:个人因素熟悉度社会与文化因素行为方式感觉线索美感度环境选择。作为对原风景的基础性研究,本研究填补了原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式这一现有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作为西方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乡村景观对西方历史园林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乡村景观对于西方的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影响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设计师有意识地从乡村景观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得到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对乡村景观的关注与思考也启发了他们的设计策略.这种影响对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清 《中国园林》2007,23(6):83-87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依赖的乡村景观也正面临着危机。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景观的内涵分析,指出乡村景观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密切的联系。同时,重点论述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景观危机表现,剖析乡村景观出现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乡村旅游开发目的的本末倒置。并对合理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景观建设的关系,提出相应管理对策,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地的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9.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临安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阐述了"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在本次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以此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最终促进美丽乡村系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得出美丽乡村精品线既是一条融居住生活、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带,也是一条链接沿线各类要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产业带。以义乌市"多彩华溪"美丽乡村精品线为例,从人居环境、农业产业、休闲旅游3个系统,规划和实施2个层面总结精品线实践经验,为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加大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热点问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大潮流,就必须注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本文就乡村景观的内涵、原则、方法措施出发,浅析对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滨谊 《风景园林》2022,29(9):12-17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古村落景观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贤松 《山西建筑》2010,36(6):24-25
通过龙川村的案例,对如何进行古村落的保护,如何把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在古村落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使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达到共赢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4)
为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从心理因素探讨游客乡村旅游动机和旅游意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问卷数据,利用SPSS和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讨了自我概念、旅游动机及乡村旅游意愿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自我概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存在差异;消遣动机、实践动机和逃离动机对乡村旅游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文化动机对乡村旅游意愿影响并不显著;除发展自我外,乡村旅游动机在自我概念其他三维度与旅游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为乡村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与提供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涛  蔺宝钢  程圩 《中国园林》2022,38(2):99-103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  相似文献   

19.
乡村半自然生境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有助于推 动乡村生态景观高质量发展。村以下尺度乡村植物多样性研究 存在生境类型分析不全面、景观影响因子单一化、定量干扰机 制不深入等问题。在南京江宁西南部乡村地区,采用逐步回归 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探讨了多种景观干扰对6类乡村半自然 生境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乡村植物多样性维持的 景观响应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格局、景观管理强度 和类型等对不同半自然生境植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综 合解释度约为10%~50%,小规模林斑、连接度高的半自然生 境、小面积池塘(<0.8hm2 )、茶田景观粗放管理方式、乡土 树种混交林等对植物多样性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2)在所有显 著性指标中,斑块面积、斑块隔离度对各类半自然生境植物多 样性的影响最为突出,是驱动乡村植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景观 因素。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3)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景观是旅游形成的主要载体。游客对旅游地景观基因感知评价程度的高低,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相关性。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南岳古镇为例,建构了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基因的旅游感知评价模型,并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基因旅游感知评价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含寿文化、佛文化、道文化3项目标层和15项指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所建构的评价模型对游客对旅游的感知状况进行评价。所得基本结论为:(1)游客对旅游感知评价的系统是灰色系统,灰色理论是开展该项研究的有力工具;(2)灰色系统理论,具有所需样本数据少,问题解决效率高,分析思路清晰,结论目标明确的特点,是一个开展游客旅游感知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3)游客对佛文化基因的感知评价略高于寿文化基因,评价级别为较好。道文化景观基因的感知评价则为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