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景观栈道已经成为不可取代的增添场地趣味性和情调性的媒介,被应用于各个城市、森林公园中。为了保证景观的自然和谐以及人员安全,对景观栈道的质量控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研究采用绿色环保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栈道板取代传统的栈道板材料,以提高景观栈道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乡村风景线     
中国古栈道之谜 最近在汉中举行的“栈道及石门石刻学术讨论会”,公布了经国内专家历经几年实地考察、踏勘而论证的中国古栈道营造过程。 研究表明,古人“飞梁架绝岭”的栈道的形成经历了自然发现、自然踩踏和人工修凿三个时期,最先将这些原始小道开辟为官驿大道的是春秋时代的秦人,他  相似文献   

3.
《中州建设》2012,(16):35-35
盈盈细水,缓缓而动,这美景总是少不了桥的映衬、栈道的烘托。为了使景致更富有诗意,更具装饰点缀效果,很多设计者热衷于选择一些能散发淡淡自然气息的木头作为桥、栈道的主要材料。实施后,整个水系景观会体现出一种古朴而浪漫的气息,但这种材质,是否经得住长时间的观赏与风吹雨打的外部“考验”呢?  相似文献   

4.
梁亮 《建材与装饰》2009,(12):78-79
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顺应这种心理,主张“自然、休闲、简约”的东南亚景观风格正中现代人心怀,因此,亚热带风情园林在广州各大楼盘中如雨后春笋。笔者结合广州城市人文状况就东南亚风格的特性及园林景观的发展作以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仁 《安徽建筑》2022,(10):28-29+48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景观栈道已经成为不可取代的增添场地趣味性和情调性的媒介[1]。文章通过对6个案例的梳理,总结出景观栈道使用的三大环境,分别为山体、陆地和水体,并总结出适用于这三大景观场所的五类景观栈道,分别为浮箱式、桁架式、梁柱式、悬索式、悬挑式景观栈道。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复合应用相应的景观栈道进行串联,在人行过程中移步换景,起到引导人群、串联节点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场地气质等作用,这就是景观栈道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汉中举行的“栈道及石门石刻学术讨论会”,公布了经国内专家历经几年实地考察、跨勘而论证的中国古栈道营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著: 《风景园林》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8.
景观规划管理的视角需要从最优美、最有价值区域的保护,转向对国土全域“自然系统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协调。景观链接了“自然”与“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强化必须从景观单元的尺度进行更为整体的思考。“通过景观(单元)规划”探讨了景观为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提供综合框架的潜力,景观特征评估则提供了将复杂连续的景观划分为多尺度、实体、可识别的整体空间单元的系统方法。通过对景观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阐释,论述了景观保护方法的转变、景观单元的空间意义,以及景观特征评估作为多尺度景观单元划分的先进方法在英格兰的全面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景观设计》2005,(U03):33-35
建德自古有“锦峰秀岭、山水之乡”之誉,新安江又以“风凉、雾奇、水清”三绝闻名,堪称“清凉世界”,被誉为中国的“多瑙河”。在新安江沿河景观方案中,我们进行了水与空间的构造、自然与建筑的几何组合,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注重山、水等自然形态与滨河景观特点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山水景观状况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汤 《规划师》2003,19(4):88-90
通过问卷调查,人们认为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水、城、林”,但保护状况不佳:山体被大面积破坏,水域范围日益缩小,景观轴被无序规划截断。提出南京城市山水景观保护规划必须遵循整体保护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以及自然存真性原则、景观连续性原则、自然人文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东孝光 《城市规划》1999,(10):59-61
1“景观”的意义和作用“景观”应如何定义,它和”风景”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日语辞典中,类似“风景、景色、特指出色的景致”等模糊不清的解释很多,而针对景观的构造及其给予观者的心理效果的描述却几乎没有。但是,在这些一般性解释之后,还有这样的注释令我们注目──即“自然与人工交织成的现实”。(广辞苑/新村出编岩波书店)“景观”中的“景”,我认为是指“在空间的扩展中,事物的相互关联而存在”。“观”则是指“引起各种心灵感应的眼和心的作用”,要理解“景观”一词,就有必要充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易被人忽视的大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2.
缪朴 《新建筑》2014,(4):116-119
建筑师企图在本设计中诠释,即使是一个不大的小品设计也能揭示建筑的功能及基地的本质。为了打造一扇欢迎游客的大门,坐落在线形基地上的昆山阳澄湖公园游客中心被设计成一道带多个门洞的大“墙”。但它又不是一道简单的“墙”,游客在入门之后会发现“墙”内隐藏着丰富多变的空间。室内外空间被配成对来形成多个既有庇护又亲近自然的环境。这一体验过程最终让使用者在一个小建筑中同样能有一系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中州建设》2011,(24):52-53
干百年来,“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然进程和形态的控制:通过技术进步成功地开发自然资源和转化自然形态被视为高度“文明”的:而顺应自然力量和利用自然过程则被看作是“原始”的。到目前为止,城市是人类所建造的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人工系统,并且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城市的原始状态到现在的“现代化”形式,自然过程和形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控和依赖于人工设施了。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20年中,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核心轴线的水利工程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城市规划领域里,关于城市和区域实体的观点不再有明确的共识。同时,因为“建造结合自然”和“为河流保留更多空间”的新理论“搭乘”上了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以及对历史景观和城市形态欣赏提升的“快车”,水利工程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暂时性的结果是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的传统方法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责备,但这种方法既没有被一个新的、更好的防洪安全的办法所代替,也没有被有关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的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明确概念和一致意见所取代。除了更关注自然进程,以达成“建造结合自然”之外,以一个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跨国尺度的水问题以及区域和地方的解决方案,对于创造新的、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尤为紧张,公共空间使用状态发生改变,人们对街道品质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诉求。文中着眼于燕郊地区街道中的碎片化灰色空间,通过多维度、多方位景观设计策略,利用“城市针灸术”激活街道公共空间,促进城市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舜娜 《山西建筑》2016,(6):202-203
以雅瑶水道景观带规划设计为例,依据城市河道景观带的设计目标和理念,介绍了景观带的总体布局方式,阐述了雅瑶水道各景观段的设计思路,并对其园路及栈道设计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点,以创造出充满自然生机和满足游赏休憩需求的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17.
朱之君 《园林》2013,(10):38-40
园林是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科技、心理等的一门空间艺术,它通过人工与巧于因借的手段按照道法自然的法则,利用植物、水系,山石、亭廊等载体对原有空间进行再组合和加工,打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和功能需求的园林艺术景观,这与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本能极为契合。而当下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又是“钢筋水泥森林”的时代,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理需求就显得十分强烈,为此,园林艺术景观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这一原始本能需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园林景观元素的有机合理的组合,显现其形、声、光、影、色等特质,刺激作用于人的五官,交汇于人的心脑神,从而诱发成印象,影响人的心境,即“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同时也是园林景观的优劣可以影响城市品位、房产档次及价值空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5):142-142
4月16日,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关于自然生态及中国人文传统的全新讨论”,题为“不自然”展。在这个展览中,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式的对自然的热情以一种“不自然”的方式被呈现。14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利用富美家所提供的通常在厨房、实验室,或是快餐厅中可常常见到的人造材料创造出了家具、空间,或是未定义用途的物品。  相似文献   

19.
融合建筑与景观交叉理念,以徽州天井院为对象,运用类型图解方法,通过层层剖析,构建并解析由“自然要素、形体结构、空间层序、景观界面、环境构造”5个维度架构的民居“空间景观模型”,揭示环境引导下徽州天井院的空间生成规律、气候调节机制、景观营造秩序和材料建造机理,探寻传统民居中生态与形态相耦合的环境构形逻辑,为当下乡土建筑保护再生提供理论与应用支撑。  相似文献   

20.
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发现区内保留了典型的第三纪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主要以四种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质遗迹为代表,即柱状玄武岩、古火山口、串珠状的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构造。这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然而当地淡薄的旅游观念以及不前卫的环境保护措施等等众多原因使得原本可以被衬托于蓝天、碧海、沙滩、绿林之中的这些美好景观元素没有被加之给予利用。凿手于此,在该地块的改造设计中整体构思采用“一心、三带、五园”的方式向四周拓展开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色,拥抱绿色,亲近自然,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创造优美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休闲、观光、娱乐、交流的最佳绿色空间。让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土地生长更加和谐,最终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无限渴望。满足人类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赐予的同时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图达到尽量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不利干扰与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