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钰彬 《建筑学报》2022,(S1):225-230
对1960年代和当前时期关中传统聚落L村的生活场景、公共空间、空间形态进行叠合对比分析,探讨聚落公共空间的社会行为、生活场景及其蕴含的风土文化特质。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生活场景的动态系统,揭示了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力量在聚落演变中的作用。旨在以场景视角重新审视聚落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形态,回归地域文脉特征及风土文化本质,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活化及风土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粤 《建筑与文化》2023,(3):202-204
岭南粤系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留存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风土建筑;粤系风土建筑谱系是其建筑特征的集中表现。而聚落的特征要素作为风土建筑最宏观的层级是风土谱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聚落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粤系风土聚落的形态类型和组成要素,并对反映聚落功能性的防御与排水系统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3.
<正>引子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民间体系研究中,"民居"是对建筑类型而言,"乡土建筑"是对乡村聚落而言,而"风土建筑"是对城乡民间建筑而言,三者均属同一范畴。相比之下,后者的内涵更为宽泛,更为关注与环境条件相适应、在地方传统风俗和技艺中生长出的建筑特质。风土建筑比较接近于西方语境中的vernacular architecture,既然属于特定的地方,就必然要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造就的环境制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要]风土聚落其实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之下对现在仍然保留传统风貌聚落类型的总和,其涵盖的内容与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都存在一种交集。它所代表的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基因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但是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只留下老城区的部分历史街区的碎片。该文根据老城多年的实际跟踪调研,对这种历史现象进行剖析,总结天水地区风土聚落现状形成的根本原因。旨在提高人本思想的关注度,对风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为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论文立足传统乡村聚落转型的视角,基于保护与更新相互和谐发展的理念,透过灵泉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诸多现象与问题,追忆失落的传统文化与场景,探寻历史聚落的原型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重构聚落社会生活及建筑的现代地域特色,唤醒面对新机遇依旧麻木的群众去保护自己独有的风土文化与建筑文化资源,嫁接外部新生的现代元素,谋求聚落良性发展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什么是风土?和辻哲郎在《风土》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貌、地形、景观等的总称”[1]1,并从这个观点出发得出了住居形式与风土息息相关的结论。[1]8藤井明则进一步证明了风土的社会性:风土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已知的条件而已,当建筑物作为一种形象“事物”出现在聚落内部时,还需考虑聚落共同体民意的空间概念和意识,这些绝不可能被风土直接表现出来,创造者的意图是通过特定形式才能被表现。[2]188综合而论,风土的烙印使一方土地拥有各自空间的方言,  相似文献   

7.
杨毅 《规划师》2001,17(2):84-87
通过分析云南风土聚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风土聚落良性的更新发展,提出将其植入云南发展绿色经济强省的大背景下运作的设想。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设定了一个融文化人类学及旅游学的研究框架,以期达到展现风土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保护风土聚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具有独特的环境—文化因应特征,与中原汉族地区的聚落在空间形态和营建模式上有很大差别。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从"主位"视角出发,发现傣族对地形、形貌的选择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创设的8种聚落类型;从"客位"视角阐述寨心和寺心的"双中心"特征、"山-林-水-寨-田"的区域分布、水网与路网的路径编织三方面特征,试图构建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的建成环境模型。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民族地区风土聚落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李靖  徐永利 《华中建筑》2008,26(3):11-14
该文通过对西兴风土街区的初步研究,揭示出萧绍聚落地脉结构和风土特征的特定历史价值、目前,京杭大运河周边的聚落文化已逐渐受到重视,而萧绍运河作为杭州南部漕运孔道和重要近海商道,历史上曾对周边聚落产生过巨大影响,所以研究萧绍运河文化与聚落空间特征的关系,将为浙东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视角与机遇.  相似文献   

10.
以金塔县乡村聚落斑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DEM数据和2010年、2020年金塔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为未来金塔县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探寻乡村演变的影响因素,探寻乡村演变的影响因素,找寻适宜受限制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如受土地性质约束、自然环境限制等,并为类似受到较强限制条件的地区的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与乡村聚落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金塔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较2010年增加,其规模减小;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集聚点;(2)乡村聚落密度分布整体呈现出非均衡性,在县域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大集聚,小散居”的特征,由“单核心”逐渐转向“多核心”发展;(3)乡村聚落演变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是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基础,经济因素是其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肖礼军  余妙  王海力 《园林》2023,(1):71-77
川渝丘陵地区是人口密度和垦殖度较高的地区,地形起伏和缓,土地利用破碎。基于其乡村聚落规模小而分布散的特点,将彼此临近、相互关联的多个聚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从自然生态和乡村治理的角度,提出“乡村聚落单元”的概念。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的乡村聚落单元识别和图解分析,总结提炼出川渝丘陵地区“丘塘田林居”乡村聚落模式,并对丘塘、丘田、丘林和丘居等景观构成要素加以解析。进一步对比浅丘和深丘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差异,揭示丘陵地形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影响。基于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智慧,对当代丘陵地区人居环境营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晓丹  蔡宣皓 《新建筑》2023,(5):96-102
基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存筑寨碑刻中的历史信息释读,深入分析韩城地区党家村泌阳堡与西原村凤翼砦营建的历史过程,讨论韩城地区风土聚落中“村寨分离”现象的成因。跳出惯常的建筑学的物质空间类型范式,经过族群追溯与产权落位,发现两堡是家族内部阶级分化之后合股建造的产物。寨子以巷道为主要形态控制要素,以“窄院”为地块划分的模数单元,祠堂等仪式空间反而重要性不强,并且与普通聚落同构。进而通过与华南地区聚落的比较,揭示了“弱宗族”或“残缺性宗族”的关中风土聚落的发生与扩张逻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贵州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的布依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建筑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实地测绘和工匠访谈,探讨布依族传统住屋的风土因应特征。文章系统梳理了布依族聚落的选址与布局原则,并归纳出聚落特征要素;对布依族传统住屋类型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土谱系基质图示分析,推导住屋的原型与演化要点;通过与其他民族比较,明确住屋布局后的民族文化特点;调查和记录布依族的匠作词条、尺度与营造方式,分辨出布依族特有的匠作遗风。  相似文献   

14.
丁杰  王如明 《室内设计》2023,38(5):103-109
传统聚落包括城镇与乡村,是中国历史 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多种独特的 空间特征。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的空 间形态上,且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理解不足。研究提 出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特 征,基于句法原理分析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模 式的差异,并选取三组(9个)地域特征明显的 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星形模型和分类 空间测度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 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模式 主要分为轴线导向型与河流导向型,前者体现了 《考工记》中“理想城镇”的空间模式,后者则 反映了风水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研 究运用一系列数学测度方法来探索中国传统乡 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可以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拓展解读,结果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 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葛澄钰 《城市建筑》2023,(8):113-116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乡村聚落发展成为社会关注重点。近年来,随着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等外部社会经济干扰和冲击,我国乡村聚落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实现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迫切目标,而韧性理念则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分析影响乡村聚落韧性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总体判断乡村聚落的韧性程度,并探索构建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作者在指南村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探索通过分析乡村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意象结构要素,从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大体系着手,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规划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8.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 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 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 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 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 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 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 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 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 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 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 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 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 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 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 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高飞  郭沁  段广德 《城市建筑》2023,(5):27-29+49
以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211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分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3种类型和8种子类型,并利用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呈现;依据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里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文化景观特征区的分区结果。结果显示:(1)东部农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2)西部牧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中部农牧交融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个不同文化主导的文化景观特征区验证了蒙东地区农牧文化兼并的属性,以期为当前我国大量的农牧交错区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研究提供借鉴,为区域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风土聚落保护方式侧重于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却忽视了社会空间层面的治理,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展现了显著成效,但从长期看,将导致风土聚落保护丧失持续动力。因此,本研究从空间治理视角出发,兼顾物质空间的再生与社会空间治理,探索新形势下赣系风土聚落保护传承新思路,并以江西省进贤县桂桥村为例进行分析,总结赣系风土聚落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