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四川盆地中部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钻探过程中频繁出现油气显示,展示了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因此,对该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开展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研究十分必要。为此,对过该区的剖面总长度达890 km的29条二维地震测线进行了分析,利用多井进行合成记录标定,开展了以须家河组为主要目的层的精细解释。在分析须二段储层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已知钻遇出气层段并结合最新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须二段气藏进行了储层预测,获得了储层厚度、孔隙度、储能系数等参数,同时圈定须二段有利含油气区的分布范围。结论认为:①须二段储层相对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庙4井-合川151井,厚度大于10 m的分布面积为173.4 km2;②须二段油气检测有利区总体上呈现北西向或东西向分布,有利区面积共516.2 km2,主要分布在合川-白庙地区,呈条带分布。在此基础上,指明了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2003年在赤水地区官南构造钻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气藏以来,针对赤水及邻区陆相碎屑岩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工作,但大多侧重于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及解释、区带及圈闭评价、地层沉积及储层研究。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区须四段气藏成藏的认识并指导勘探工作,在系统总结上述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对烃源岩、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特征及储层沥青等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须四段储层发育于辫状河河心滩亚相,为特低孔低渗的孔隙-裂缝型储层;须家河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须四段气藏是一个以海相为主、陆相为辅的上移新储型混源气藏;须四段气藏主要受气源输导体、沉积相、裂缝发育程度及适时的圈闭条件等的控制,气藏具有“多源混合,多期充注”的油气成藏特点。最后提出建议: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必须寻找大的断裂带(未断穿侏罗系区域优质泥岩盖层并与下部海相烃源岩沟通)及裂缝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川西须家河组泥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泥页岩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其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成熟到过成熟,概略计算资源量为8.4×1012 ~33.5×1012m3,为第四次全国资源评价同一地区常规天然气聚集资源量的3.8~15.3倍,川西坳陷泥页岩气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有望成为该区天然气资源接替的新类型。目前在对上三叠统的钻探中,须家河组泥页岩普遍表现出超高压和活跃的气显示,在砂、泥岩频繁互层段已经获得工业气流。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勘探技术可直接为泥页岩气勘探服务,同时还需要发展钻探深层泥页岩气藏的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和泥页岩储层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4.
川西新场构造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场构造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境内,位于该构造范围内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目前已有5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其中有3口井还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展示出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为此,结合地震、地质、钻井、测井及测试等资料,研究了该构造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构造、储层、成藏特征。结果认为: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具备规模成藏的圈闭条件,储层砂体发育,裂缝对于改善储层的储渗条件以及获得高产气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相位中段,杂乱弱反射特征”为有利储渗体(“甜点”)的宏观地震响应;今构造对油气调整、富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广安地区须六段气藏特征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安地区须六段气藏是目前四川盆地内须家河组储量规模最大的气藏。在目前天然气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形势下,该气藏高效、快速建产已迫在眉睫。综合测井、岩心、测试、试采等资料分析认为,针对该气藏构造平缓,气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储层储渗类型以孔隙型为主,裂缝不发育,低孔低渗、砂体连通性差,含水饱和度较高,气水关系复杂,气井自然产能低等特征,建议在气藏开发过程中,宜采用整体部署、区别对待、分步实施的开发策略,同时,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充分发挥气井产能,以降低开发投资风险,提高气藏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开发。 相似文献
7.
�����������������Ȧ�������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汉王场构造香二段儲层特征、汉1井成岩圈闭气藏的形成过程作了论述。之后,利用Hobson公式对本区致密砂岩的封堵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钙屑砂岩一般都致密,被认为是非储集岩类。2012年2月,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四川盆地YB地区所钻X7井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薄片鉴定确认储层岩性为钙屑砂岩,由此点亮了钙屑砂岩储层油气勘探的希望。为此,通过对YB地区高产气井--X7井产层段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储层电性特征、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建立了YB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钙屑砂岩气藏的成藏模式:钙屑砂岩分布+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早期短期暴露溶蚀作用以及晚期有机酸溶蚀作用)+构造裂缝发育带+合理断层匹配。并结合沉积相、地震属性分析和裂缝分布研究成果,对X7井附近须三段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结果显示:油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钙屑砂岩发育带叠加构造裂缝发育带。在此基础上,提交了3口开发建议井井位。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主要集中在须六段和须四段,属陆相沉积的碎屑岩,常规测井曲线在砂岩粒度及储层类别识别过程中存在难度,解释具不确定性。为此,通过成像、阵列声波、阵列感应等测井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裂缝识别及砂岩粒度判别能力,从而提高了该区须家河组储层测井评价效果及测井解释成功率。通过对几个实例的阐述,证明了测井新技术在四川广安须家河组储层的裂缝识别和粒度判别中应用得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10.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川盆地基底上三叠统发育良好,含大套暗色泥岩,处于晚三叠世洛阳盆地南部沉积中心地带。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是伊川地区上三叠统主导构造,逆冲前陆区上三叠统保存较好。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有机质在早第三纪末一晚第三纪末处于生油高峰期,逆冲前陆区与逆断层有关的早第三纪初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对上三叠统油气有效。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具有一定的油气前景,可作为外围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川渝地区早期的地震勘探由于受设备、技术、投资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是针对某个或几个涉及范围较小的局部构造的勘探,其成果报告无法从较大区域上来分析研究构造和储层的分布情况;而原始地震资料一般来源不同,资料采集的设备、参数、极性不尽完全统一。要将相邻区块多个构造的资料进行连片处理解释需要建立一系列成熟、可行的技术。所建立的技术在2004年川中-川南过渡带(包括广安地区)17850 km2二维地震资料大连片处理解释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较客观地查明了广安构造的形态、圈闭规模、构造细节变化及与周邻构造间的接触关系,这为广安地区近几年在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陈国民,刘全稳,徐剑良,胡海涛,张学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和勘探目的层之一,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储集特征和成藏规律的认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针对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地质条件的研究不多。该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供勘探面积大,以此作为目的层的探井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分析了蜀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母质类型与生成时期、储层主要发育层位与控制因素、圈闭、保存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搞清了影响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的各项地质因素。认为蜀南地区油气来源较为充足、有利储层广泛存在、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盖层条件良好;圈闭的生储盖组合良好,烃源区油气大量生成时间、运移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和构造改造配套,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有望获得较好的勘探效果,这为蜀南地区须家河组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有效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系,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2套烃源岩演化历史有较大的差异。该区油气运移疏导系统主要为储层孔隙和裂缝系统、断裂系统与不整合面;主要有3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藏多被破坏;海西晚期油藏保存有好有差,后期又有调整;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气藏形成与古油藏调整期。根据主要成藏时期及成藏条件的配置关系、源岩及储层的关系,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大致存在4种成藏模式:早期成藏他生、早期成藏次生、早期成藏—破坏—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烃源岩、原油物化特征、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以及埋藏史-热史等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莫索湾地区的成藏期,确定其主要成藏期有三次:第一期油气运移发生在中侏罗世末期(168Ma左右),但形成的油气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降解现象严重;第二期油气运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115Ma左右),形成的油气藏得到较好的保存,并且在全区分布最为普遍;第三期油气运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3Ma左右),原油成熟度较高且物性较好,表现为密度、粘度、凝固点和含蜡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为局限—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期发展为半岛式的孤立台地,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塔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抬升改造,发育多期不同程度的表生岩溶作用。在不同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构造古地理环境、沉积相组合、成岩改造期次等多因素综合控制,发育表生岩溶型、台缘礁滩型、白云岩型及热液改造型4种类型储层。根据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展布,在塔中含油气区划分出上述4种类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