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飞 《中国包装》2009,29(2):35-37
通过分析设计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必要性。阐明了设计伦理的内涵和价值、设计伦理原则、设计伦理规范和评价,并对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提出了要求。其目的是推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设计活动成为一种人道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2.
谭征宇  刘磊  江阳晨 《包装工程》2019,40(6):165-172
目的通过研究设计团队面对感知冲突的团队行为风格,探究不同类型的团队行为风格的应用意义,促进设计团队产生更优秀的设计决策。方法以湖南大学自主研发的交互产品,即"多角色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系统"为背景,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引入用户参与,以交互手势为切入点,探究设计团队应对感知冲突的行为风格对方案进程和设计输出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在应对感知冲突时,合作型团队能够满足用户在可用层和易用层上的需求,竞争型团队能够在此基础上延伸到体验层的用户需求。结论研究在多角色设计团队和感知冲突之间发现了合作型与竞争型团队行为风格的应用价值,并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了合作型和竞争型团队行为风格适用的设计阶段,在实际产品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信息增殖方法运用于环保问题的解决,提出运用信息增殖的"分解"方法分析发掘废弃物品潜在价值的思路,从设计角度提供原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进入废品阶段以后的处理方式;并以基于信息增殖研究的废弃光盘再生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废弃品属性信息及潜在价值的梳理和分析方法,及以此为基础形成设计方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巴楚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殷科 《包装工程》2016,37(6):151-154
目的结合巴楚文化在艺术形式和传承价值之间的联系,分析指导现代产品的设计方法。方法从文化层次的3个方面,即物质、行为、意识入手,对巴楚文化元素进行分类解析,结合产品设计的实际案例,以"形"和"神"两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导入。结论针对巴楚文化的关联性和地域性特征,通过其文化内涵获取设计元素并诠释其文化的传承价值,将设计元素适当地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开发中,能创造出独具地域文化的产品,在设计元素选取、设计形态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具体设计实施等阶段使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用户全行为过程的可持续厨房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志军  那成爱 《包装工程》2016,37(16):111-115
目的构建"基于使用的幸福"视角下厨房可持续设计的模型和方法。方法将厨房用户行为过程按区域整合,把用户作为厨房生态链中的要素,构建用户全行为过程驱动的厨房生态模型,提出支持实现厨房中各区域资源封闭式自循环的设计方法,并以一套"花园式"生态厨房系统的设计为例,分析该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结论指出用户行为是影响资源消耗的关键,平衡使用价值与生态价值,将用户、产品和环境作为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以用户行为驱动生态系统自循环运转的设计,正是基于"使用幸福"的可持续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实用、经济、美观被认为是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但在当代设计活动中,原有的设计"三原则"已经不能保证设计目的的完美实现,因为人们对于设计活动及其产品的价值构成中,除了功能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有了"道德价值"的需求,"伦理"的介入将有效地满足人们更高层级的价值需求,将"伦理"作为设计的"第四条原则"已成为一种必然。"设计伦理"就是在设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法则和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规范。它有利于在设计活动中平衡  相似文献   

7.
设计范式转变中的权利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胜 《包装工程》2017,38(10):1-4
目的探讨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环境下设计方法论和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势及走向。方法以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新经济、网络社会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当代设计观念的迭代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分析设计在智能科技与互联网环境下,新范式形成与发展的走向。结论通过对近30年全球设计现象和设计方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人类志学、认知与行为研究、社会与组织行为等理论,将在设计研究中成为当代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全球设计界在经历了通用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等理念发展阶段,设计的领域将从有形实体向无形价值方向探索和转移,设计方法论也逐渐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服务设计与政策设计无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设计实践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全球化与网络社会的趋势,将导致设计的权利从集约化向分布式转移。  相似文献   

8.
戴荭 《包装工程》2012,33(12):155-159
阐述了技术美学的概念,分析了北京地域视觉特征的创意明信片的设计应用和创意文化行为的法则,探究技术美学的设计应用与衍生,发掘创意行为中"美"的深层次经济价值,说明设计美学中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使世界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9.
朱和平 《湖南包装》2023,(5):176-179+19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己步入了数字和智能化时代。这一时代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又给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行为与活动提出了新要求。随之,决定这些行为与活动的设计在目标追求、遵循理念、创意源泉、方法过程和为设计提供智力支持的设计专业教育均面临着巨变。传统设计需要升级换代,不仅需要以“新设计”的思维、理念定位设计目标,而且设计的原则、方式和实现手段均需重塑与重构。设计工作者对技术的熟悉与把握日益重要,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用、价值与意义将日益突显,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与数字、网络、智能科技紧密结合的“新设计”方法、教学体系,以促进整个设计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通用设计价值及其设计思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胡蓉 《包装工程》2014,35(20):122-125
目的通过研究通用设计的价值与设计思维,使其设计目标更为具体清晰并促进通用设计理论的发展。方法以分析通用设计所包含的人本、社会、生态以及道德等价值思考为基础,展开了通用设计中"一般与特殊"、"加法与减法"的主要思维与方法的讨论,提出了其设计思维的关键与观念。结论无论遵从何种设计思维与方法,都应尽可能从不同层次与维度来审视人类需求、价值与观点,在更广阔、更综合的设计视野下创造出人、物与环境的共生和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语境下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的多重使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妤静 《包装工程》2018,39(20):39-42
目的 明确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在当下的多重使命。方法 在纵向上,从设计史书写方式的嬗变,分析其对哲学、社会学观点和范式的借鉴;在横向上,主要以法国社会学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习性”及“资本”社会学概念作为分析工具,阐释设计广泛参与社会建及社会关系的意义,通过经纬交织、层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后工业时代设计实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剖析设计管理,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对当代设计的具有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及伦理批判的多重意义。结论 结合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一步提出设计管理这一新兴学科应高度关照设计的社会责任与伦理价值,即通过与商业管理的结合,不是为了创造资本盈利,而是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建构设计市场学与产业化战略设计体系,揭示设计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本质,提升设计在产业链中的战略级价值与地位,破解企业产品打造、品牌塑造、业绩增长、融资上市等核心难题,驱动“政.企.学”融合创新升级。方法 基于设计学与金融科技、经济管理等学科以及“农.工.商”等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凝练28年“产.学.研”实践探索与学术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调研提炼与应用验证,建构设计产业化核心体系。结论 基于设计市场学原理、设计产业化战略理论,提出并阐明了“上市产业链、上市沸腾器、产业.企业IPO战略设计、产业战略标准‘芯片’、星云战略设计与资源系统”的核心概念与内涵,总结了“以终为始、领域细分、科技聚核、文化铸魂、集群创孵”战略设计原理,升级了“顶层战略标准制定、科技产品创新打造、文化品牌设计塑造、产业创孵平台建构”战略设计方法,构建了“设计市场学-产业化-上市链-IPO战略-标准”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探索“政产学研科教文”全域融合创新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与战略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汪军  黄展 《包装工程》2024,(10):339-345
目的 当下中国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创产品自身的文化属性与特性,决定了情感因素融入的必然性。为了谋求更好的情感与设计体验,“不确定性因素”需要适时介入文创开发中,完善与增益文创产品本身的价值。采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不确定性”独特设计因素与思路,以期为文创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开放的研发途径。方法 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理念,采用“不确定性因素”介入研究和结果导向的辩证研析法。通过对设计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介入原理、设计方法的分析,解决“不确定性因素”在文创设计中情感价值的体现问题,并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利用以谋求更为合理化的用户需求。结论 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利用,研究文创产品开发的一种设计方法,在设计前端、设计流程、设计终端的利用上做系统与辩证的分析。构建了情感因素与文创产品开发的依存研究,提炼出文创产品开发中完整、趣味、合理且有效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元宇宙时代下的数字内容设计(“元”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展望。方法 以“元”设计的概念为基础,从“元”设计的特点、价值、内容、关键技术及未来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元”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 总结了“元”设计为设计工具迭代、商业模式发展、行业融合趋势等带来的影响。结论 在梳理“元”设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元”设计的本质并探索了“元”设计的发展方向;“元”设计新思维利用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让数字内容设计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元”设计的发展将加强虚实场景的融合,促进基础设施的升级并推动商业模式的迭代。  相似文献   

15.
曹阳 《包装工程》2006,27(5):240-242
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塑造统一、连续的产品"集群"形象的工业设计活动,通过案例分析与语义区分的方法,揭示了设计识别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以系统论的方法在品牌运营框架内建立起设计识别系统的导入模型,目的在于认识设计识别系统在传播品牌内涵、增加品牌资产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为后续的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该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为:设计识别是工业设计界在竞争逼迫下所选择的一种明智的设计策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建立并运行设计识别系统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设计识别系统将成为企业品牌管理系统中重要的集成要素和品牌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感性直觉方法在设计实践中是常见的一种思维方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强调现代设计的理性精神和方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感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价值,明确感性设计方法是理性设计方法的有益补充。旨在探究感性设计方法价值和意义的具体所指。方法以情感体验、直觉感受的艺术设计方法论和设计符号学与产品语义学的视觉文化设计方法论,对感性设计思维方法特征进行梳理,以悦目动心的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进化3个角度与理性设计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感性设计思维与理性设计思维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对应互补关系;感性设计方法是历史悠久的设计方法,并依然被许多设计师推崇;感性设计方法在"感性消费时代"、"创感时代"以及营造"艺术化生存"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楠 《包装工程》2023,44(10):12-23, 107
目的 立足设计学的研究视野,从传播学、美学等跨学科视角,梳理兼具信息传播与艺术审美双重功能的汉字文化发展历程,旨在建立新的汉字设计史观,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研究体系,为汉字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提供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依据与学术支撑。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厘清汉字设计相关学术概念,梳理汉字形态与呈现载体的演变以及汉字文化与国计民生的逻辑关联,全面、系统地考察汉字发展中的设计问题。将汉字形态与设计形式的历史演变作为横向发展轴线,挖掘其中潜藏的文化脉络;将汉字设计思维、依托技术载体、实践应用作为纵向发展轴线,探索汉字发展中内在逻辑要素间的关系。结果 首先鲜明地提出“中国汉字设计史”的学术概念,其次从横向与纵向梳理汉字设计史的主体结构,在设计学的视角下建构史论体系,最后将汉字设计智慧与方法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与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结论 以“汉字设计史观”发掘汉字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设计智慧与文化内涵,提升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领域的文化价值,拓展汉字设计的理论研究空间和实践创作场域,为构建中国汉字设计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白仁飞  蔡军 《包装工程》2022,43(14):396-402
目的 在新的视角下,提出一种价值创新路径模型,对设计驱动型企业的价值实现方式进行有效补充。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论述了企业关系由价值链到价值网转变的历史趋势;通过比较研究,对价值实现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4种关系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了不同主客体关系状态下设计实践的具体表现方式。结果 在价值网络语境下,以价值论为理论依据,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构建设计价值创新路径模型。结论 通过分析证明:“主客体统一状态”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理想状态;主客体关系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这种动态变化的关系网络中,设计驱动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模式,企业如何捕获并诠释“意义”,成为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闵晓蕾  季铁 《包装工程》2019,40(8):54-59
目的针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性复杂问题,以文化间性理论研究为基础,探究地域性的"差异性"转化为融入全球价值的"关联性"的动态路径和方法,参与式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法对文化间性理论进行基础研究,总结和挖掘其内在特性及问题,从而提出参与式设计对话模型,并以"新通道"项目中针对藏文化的设计及社会创新实践为实证案例,通过设计团队与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设计对话和协同共创,完善并验证参与式设计对话的工作方法。结论在新时代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间性跨越了文化的边界,具有差异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共创性的内在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设计对话模型和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设计的参与性与协同性,促进本土知识的全球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王超  陶志雄  支锦亦 《包装工程》2022,43(16):122-128
目的 基于叙事性设计理论,探讨文学主题旅游列车的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对叙事性设计理论的分析,总结出叙事性设计的3个要素,即叙事主题、叙事文本、叙述形式。结合相关文献与设计案例,围绕3个要素进行研究,总结出叙事性旅游列车的设计方法。结果 以台州旅游列车项目为设计验证对象,将和合文化中的“和合二仙”作为文学主题,应用于旅游列车设计方案中。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方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设计方案较好地满足了设计美学与叙事功能,初步验证了叙事性旅游列车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基于叙事性设计方法,有效地将文学主题与旅游列车设计相结合,提升了列车文化价值与乘客情感体验,拓展了旅游列车地域化设计的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