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Planning》2013,(24)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女性的叙事角度刻画了三位黑人女性,反映了当时黑人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显示了作者对黑人女性的关注和对黑人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艾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已有相当丰富的分析和解读,但大多数评论都从文中的隐喻、象征、女性人物形象、文化冲突、妇女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及社会身份的寻求方面写的却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日用家当》为基础,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及社会身份认同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三位黑人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结果,即面对白人及其文化,黑人女性自己如何更好地认同自己文化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9)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座,小说讲述了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导致心灵扭曲的悲剧故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女性小说家之一。她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黑人求生存和自由的奋斗历程,黑白种族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自我身份的确认。莫里森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使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131-132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黑人男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其中五位男性命运的分析,展示黑人男性寻根的艰辛,旨在指出黑人男性只有继承黑人文化和找回自我,才能够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8)
电影《转山》是传播西藏文化的优秀作品,本文从影视传播的文化符号入手,结合影视传播学、电影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转山》中的西藏文化符号,解读其编码和解码过程,探讨《转山》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先对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作了阐述,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于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以及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文章在阐明“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时特别指出:中国的城市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文章认为,当前我们应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文章最后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繁出版有所评价--应视为近十年来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一大进展,它必将对中国建筑研究以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2)
<正>1.引言《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一篇广为研究的短篇小说,该文以生活在美国南方的黑人母亲视角叙述了她及小女儿与大女儿对文化传承的不同态度,其细节引人深思。威廉·福克纳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情节常常不按时空顺序来组织,意识流、象征等手法也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文中通过对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一生的描写,反映了艾米丽的顽固守旧和美国南方贵族的衰败。两篇故事中作者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塑造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旨在对两位人物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成功刻画了黑人女性形象,除此之外,她还出色地塑造了一系列黑人男性形象,他们在追求平等和尊严的过程中,受尽屈辱,却顽强不息。莫里森对于黑人男性的刻画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宠儿》的主题,他们在黑人自我身份认同以及黑人民族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0):249-250
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对彼得·法拉利执导的剧情片《绿皮书》进行解读。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当时人们一方面仍受到种族、阶级歧视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思想的冲击。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出复杂性,主题严肃、发人深思,用喜剧的表现形式演绎黑人民权运动下主人公从受名利驱使的"本我"到"自我"觉醒再到为黑人和社会底层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超我"的心理蜕变过程,给当代人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线路可看作是一种通过承担特定用途的交通线路而发展起来的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特定历史现象,其有形的空间载体即是文化线路的遗产内容.交通线路、线路的特定发展动力和历史功能、线路上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现象,是理解与保护文化线路的三个主要因素.线路上的遗产通过其承担的功能上的同一性,和/或以其蕴含的反应不同文化交流的无形文化的相关性,而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线路的整体价值大于其各部分价值之和,是其文化重要性所在,也是文化线路真实性和整体性检验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
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不仅渗透了对犹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其他少数族裔的波折人生。《人性的污秽》是他近年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围绕主公人科尔曼跌宕起伏的命运,侧面的反映了其母亲——西尔克夫人,作为黑人女性的艰难生存困境。本文将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西尔克夫人在多重压迫下的痛苦命运。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李诫所著《营造法式》记述了宋代通用的建筑构造做法,以及政府对于建筑营造活动的管理制度,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社会中的建筑文化的参照性标识。而在《法式》的解读和研究中,它本身、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性格特征体现,则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象形字是汉字系统中最能体现汉民族文化和思维的一类,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标志。本文从象形文字的肇造到对其进行文化解读,认为象形字不仅是"观物取象",反映了远古先民的实用思想,还体现先秦文化特点,先民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巫蛊盛行,并且生活在战乱不断的农耕文化的东方大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3)
赵健秀被喻为华裔美国文学教父,他言辞犀利,语言艰涩难懂。他十分反感西方社会把华裔置身于"东方主义"的话语情境中,作品主题更多关注亚裔美国人切实的身份问题。《甘加丁之路》中讲述了父子两代华裔美国人用不同方式实现自我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从文化身份的迷失、寻找、确立和重建这一过程来分析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变化,找到了属于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道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9)
费孝通曾说:"集约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以此为据,他指出:"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虽然距离费老此言已经过去了数十年的光阴,但时移势未迁,我们今天在寻求社会变革与发展出路时,依然要回到"乡土"这一中国传统之根基上来,因为这一传统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于现实中:一是由于农村人口目前在中国人口基数中的绝对比率;二是从环境支撑能力来看,中国的资源环境维持现下8.3亿的城市人口的资源环境已不可持续。也就是说,即使从发展的角度讲,农村人口也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比例上。由此可见,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和"乡土"息息相关、难以分离。那么像费老所言,对此传统有所"自觉",就是我们当下必然面临的一个文化命题,费先生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乡土中国》对于人们了解乡土传统的形成和特点大有帮助。书作虽薄,但是内容很"厚",深入浅出地对中国基层文化和社会结构做了系统、详细的介绍,告诉读者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文化和传统。  相似文献   

17.
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地域文化中,枣庄为齐鲁之邦,具有灿烂的古代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支脉,也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地区是人类较早居住并得到开发的地区,7300年来,在枣庄地区的薛河流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两大少数族裔文化--印第安文化与黑人文化的起源,特色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记录和见证城市历史的文物建筑,保持城市生态、丰富市民生活的风景园林,长期优化演绎而形成的城镇格局,充满人文情怀的历史街区……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有的业已成为宝贵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城市历史文化、生态要素、建筑艺术,却往往成了某些人为破坏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一份宝贵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依据<诗经>,并参考古文献及考古资料,从古代都城选址、测定方位、城市建筑布局等方面,剖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