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洋 《中州建设》2011,(10):58-59
清华.忆江南位于黄河南岸、桃花峪旁,是集别墅、花园洋房、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齐全、风格各异的江南园林式社区。清华·忆江南的景观设计融江南经典园林艺术之精华,处处小桥流水、回廊秀亭,大型湿地公园满眼青翠,沁人心肺。使整座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园内河流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2.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密布,曾经是很多人一心向往的游兴之地。然而今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大量运用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园林营建,使江南古典园林看似进驻我们身边,足不出户便可一览江南胜景。但是实质上却隐藏着很多的弊病。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人们不再忆江南了。  相似文献   

3.
情境的呈现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个"忆"字,点出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感。如今,只怕那个"江南"果真是离我们日渐日远了。我们身处江南,大舍的建筑实践也多在江南。记忆中的江南在很多地方已不是当下江南的真实图像,或许更多的会是像鲁迅的一些文章里的场景:社戏、闰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孔乙己和他的茴香豆……或者诸如"二十四桥明月夜"、"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宋词  相似文献   

4.
情境的呈现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一个“忆”字,点出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感.如今,只怕那个“江南”果真是离我们日渐日远了. 我们身处江南,大舍的建筑实践也多在江南.记忆中的江南在很多地方已不是当下江南的真实图像,或许更多的会是像鲁迅的一些文章里的场景:社戏、闰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孔乙己和他的茴香豆……或者诸如“二十四桥明月夜”、“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宋词唐诗,抑或像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般的叫人魂牵梦萦的江南情绪吧.  相似文献   

5.
戏·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本案设计一如此词,戏江南是个大概念。最初接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在经营上我们已经介入。甲方的概念是做一个综合的餐娱高档次的场所。由我们提出概念,从地域性角度考虑,江南是我们设计的主题,谈到江南我们会想起小桥流水、江南园林民居……它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设计手法。最初的名字从水·江南、意·江南、忆·江南等等入手,都脱离不了这个载体,但是实际上我们再深入细想,江南不仅仅是小桥流水,江南人家,苏州园林,它可以是人物的、故事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在的、戏剧的……江…  相似文献   

6.
志诚 《城建档案》2007,(6):15-1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或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每每忆起故乡时,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会出现在我脑海,尤其是江南的春天。当我徜徉在千年古镇——乌镇时,对故乡的记忆一点点随着空中飘洒的细雨慢慢展开,看着江南特有的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街,嗅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潮湿甚至  相似文献   

7.
段非 《小城镇建设》2002,(1):104-105
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老先生曾对水乡有这样一番评价:“提起‘江南水乡’不由使人想到‘户藏烟浦,家具画船’一些水乡景色,每当杏花青雨,秋水落霞,更令人依恋难忘”。 水乡的历史应该从泰泊领导人民开凿江南第一条河“泰泊渎”开始。从此以后,水乡古镇小桥人家便成了古今文人骚客们的所咏之物;千古丹青的所绘之景。因此凡是到过水乡的人都忘不了水乡的人和事,从水乡的涟漪,联想到江南翠竹猗猗,君子如玉,莺飞草长,有女妖娆至使有人在离别江南时还叹道: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相似文献   

8.
提到水乡,不管是"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还是"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亦或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却都叫人"能不忆江南?"是啊,多少人提到水乡自然就会想到"吴侬软语",想到"烟雨重楼",想到"白发渔樵",想到"枫桥夜泊"江南水乡,一个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寻梦之所,一个金刚混凝土中的斑驳白墙,一个文化的符号。但水乡止于江南吗?中国的水乡各自又都有怎么样神韵?  相似文献   

9.
《建筑》2016,(3)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阕江南颂,让古今多少人对江南的风光神往不巳。满怀对江南美景的一片憧憬之情,杨柳吐翠的早春时节,我来到美丽的江南水乡——周庄古镇。呵!真是名不虚传,只见一栋栋古朴的民宅建筑,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桥,构成了一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好一幅美如画卷的江南景色……自古以来,江南久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人间天堂苏杭世人皆知,何时又蹦出个清秀绝伦的周庄  相似文献   

10.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记录了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旧工业建筑是建筑遗产的一朵奇葩,鉴证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园林》2018,(9)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首忆江南道出江南雨水丰富,气候湿润的优良气候条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水景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或"灵魂"。鸢尾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彩虹女神。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小亚细亚和印度就有了对鸢尾的记载。鸢尾是法国的国花,象征着光明和自由及王室的权力。中国对鸢尾的栽培与应用历史悠久,在历代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12.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水乡,清幽古镇,引多少文人骚客尽折腰。集中于江浙地区的江南古镇,是江南汉族水乡风貌的最典型代表。漫步其中,耳听的,是"醉里相媚好"的吴侬软语;身处的,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感受的,是深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唐晓岚  高思源  施国俊 《园林》2024,(2):94-102
江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长三角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江南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江南文脉延续的特征。江南名山作为孕育江南文化的重要地理空间形态,也成为江南文脉延续的载体。作为南京母亲山的钟山曾有多个称谓,自魏晋存史,延续至唐时便名列江南名山,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特质,也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质。基于对江南文脉式样的考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据整理,以钟山名称演变历史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建立以“山名+八地”时空分析为路径的历史名山演进技术逻辑,梳理出钟山所蕴含的“八地”文化特质,即山水形胜地、形便分界地、军事要冲地和皇陵禁封地的物质文化特质,八景游赏地、寺院道观地、雅集文兴地和修身隐逸地的非物质文化特质,力图展现江南文脉中名山文化的显性式样与隐性式样,为实现江南文脉的传承创新,构建解读历史名山文化特质的体系模式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促进江南文脉更好地奔流向前。  相似文献   

14.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是唐代大诗人自居易《长恨歌》里的名句,虽然重在描写杨贵妃的浮华生活,但也巧妙地道出了温泉洗浴的好处。  相似文献   

15.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存与生活都离不开水。而江南地区的独特聚落环境与民居特征,都与江南地区多水这一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水体角度来研究江南传统聚落环境与民居,从历史环境的水体变迁,现今水体对江南传统聚落的影响入手,分析了自然水体和人造河流对江南传统聚落经济、城市格局和民居形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列举同里古镇作为例子,从水体角度来对江南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和布局分析,增强江南聚落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这种因地制宜的利用水体的生活经验可以为现今乃至未来的江南传统聚落保护和再更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引言九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城市,位于江西省赣北地区中部,北临长江,南傍庐山,东靠鄱阳湖,西绕烟水亭,是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上驰名的文化古城。站在市内南门湖甘棠湖畔,遥望匡庐胜境,登上江边没阳楼朱漆栏边,远眺滔滔大江,其感受绝不亚于西子湖和黄鹤楼。三国的周输在柴桑口的点将台,唐朝大诗入口居易写《琵琶行》时所任江州司马之寓所,来未梁山好汉宋江酒后课题反诗的临江楼,均历历在目。加之该市襟江带湖,地处要冲,西扼江汉,南通湖广,民风朴实,入杰地灵,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四方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多有感慨:…  相似文献   

17.
吴地建筑中的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江南的灵魂,柔水三千织出了水乡江南的旖旎风光。人们与水为伴,与水争斗,与水共存。水的温柔、水的清新、水的奔流、水的力量都融进了吴地建筑中。因此,无论是城池的规划、村镇的建设,还是民居的营造都具有水域的特点,做到了拒水之害,用水之利,弥补天地之缺憾,这一切足以说明吴地建筑中必然渗透着水的文化。水孕育了吴文化,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邓邓 《建筑与文化》2013,(9):108-113
印象黔阳 因了涤水与海水的激情相汇,黔阳古城一下子就有了上溯贵州,下入洞庭的气势。这是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中期属黔中郡地,南朝梁改为龙标县,公元954年,龙标县废,为“五溪蛮王”杨再思土府政权所据。且一据200余年,成为名副其实脱离朝廷的五溪蛮都,直至北宋年间,方再次回归中央王朝版图,并设黔阳县志。尽管受阻于雪峰山脉,但黔阳古城还是以“舟揖之动”、“水路通衡”的优势成就了其码头经济的昌盛与五溪文化的辉煌。千百年下来,古城竟还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局和生存式样,素享“江南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成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古城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晚餐     
于非当了五年的兵,做了五年的饭。五年中于非是一个称职的炊事员。当初,于非从新兵连分到消防中队时,中队里就安排他去伙房当炊事员。队长见于非不痛快,就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做饭救火都是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要干好地说了一通。听了队长的一番话,于非就“嘿嘿”地笑,说行,俺干。于非是农村来的孩子,有力气,脏活累活都能干。可炊事员这活儿有力气使不上,需要多动脑筋,要让大家能吃饱、吃好,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于非就三番五次地跑书店,用津贴搬来一大深书。日日看,夜夜读,又写又画地记了一大本。星期天里于非…  相似文献   

20.
滚滚奔流不息的汉江,横贯位于陕东南部的旬阳县境,江北为秦岭山麓,江南为巴山山脉,县东北、东南与湖北接壤,素有“秦头楚尾”之称。位于汉水中上游地区的旬阳境内,迄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规模不等、风格各异、残存不一的清代民居近30座,如点点晨星,闪烁在汉江沿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