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文章通过基于NEWTON平台对可穿戴设备系统——服装计算机进行研究介绍。主要分析了当前可穿戴设备推广受到限制的原因以及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服装手持设备,以期满足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2.
正这两年在行业一个最时髦的词恐怕就是"可穿戴设备"了。所谓可穿戴设备,是指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以苹果iwatch、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将会给我们未来的生活、感知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孙永杰 《通信世界》2013,(17):25-25
面对以Google Glass和苹果iWtach为代表的可穿戴计算设备近期的风行,作为移动芯片领域老大的高通在认可可穿戴计算设备前景的同时,认为智能手机作为这些可穿戴计算设备的中心仍大有可为。可穿戴计算流行高通致力多样化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预测,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穿戴式设备",而非智能手机和电脑。比技术前景更广阔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未来。Juniper研究机构估算,2016年全球高科技穿  相似文献   

4.
孙永杰 《通信世界》2013,(26):22-22
智能手机之后的移动终端会向何处去?今年以Google Glass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计算设备的火爆为未来的移动终端指名了发展方向。可穿戴计算流行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Research预测,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穿戴式设备",比技术前景更广阔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未来。Juniper研究机构估算,2016年全球高科技穿戴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60亿美元,届时每年会卖出将近1.695亿台。  相似文献   

5.
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可穿戴设备尚没有标准的分类,文章从设备的物理形态、应用类型和通信方式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划分,为可穿戴设备研究提供分类依据。并通过对驱动可穿戴设备的芯片、智能操作系统、电池和人机交互技术现状和发展分析,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供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6.
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够便捷地对人体健康进行检测,并作出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当前人们日益重视健康的形态下,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可穿戴医疗设备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和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可穿戴医疗设备技术的发展,提高可穿戴医疗设备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可穿戴设备的分类,对可穿戴设备技术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应用发展方向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密度集成、低功耗小型化、功能软件化等技术的发展与各种应用开发的牵引,可穿戴设备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可穿戴电子信息对抗设备"也初露端倪成为新的研究点。结合电子信息对抗军民两方面的实际应用需求,对可穿戴电子信息对抗设备的组成特点、产品形态、功能用途和主要用户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所涉及的共用技术和专用技术进行了讨论,展示了可穿戴电子信息对抗设备及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为电磁频谱的高效感知、全面管理、有效控制、合理利用,以及后续可穿戴电子信息对抗设备的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时尚电子     
《广东电子》2013,(17):40-41
可"意念"操控的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EMOTIV INSIGHT是一款轻巧的多频段无线耳机,只要戴上,便可实现跟踪、检测大脑活动,理解基本的神经指令,实时掌控大脑所想,仅凭"意念"就可以控制。用它可操控汽车的进退、直升飞机的升降等。它是目前唯一一款使用5个EEG(脑电波)探测器和2个标准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可捕获动作、听力、视觉三部分区域的脑电波。未来它将可运行在各大智能平台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其更小、更便捷的硬件外形促使了可穿戴设备的产生.可穿戴设备是对包含可穿戴技术的产品的统称.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可穿戴设备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显示出可穿戴技术的重要性.基于有关可穿戴技术的专利文献,给出了相关技术的总体分析,并针对中国的主要专利申请人和专利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能源与功能实现——论可穿戴设备核心设计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翼 《电子世界》2014,(5):196-19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消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随着可穿戴设备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可穿戴设备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电子设计理念。本文主要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设计原理进行研究,针对其能源和功能实现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更好的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设计原理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随着谷歌、苹果、三星以及微软等科技巨头相继推出可穿戴设备,该领域正成为研发热点,作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可穿戴设备的相关专利布局早已展开.基于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文献样本数据,针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特点、历年的专利申请量、应用领域及技术组成、主要专利申请人等方面对可穿戴设备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开发的可加热保暖型智能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彦钧 《电子技术》2007,34(2):13-17
微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促进了电子产品的微型化,下一步的发展将会有很多电子产品可以直接穿在身上了。可穿戴式产品略胜于可携带式产品,因为衣服不是用来拿在手上的,而是直接穿在人身上的。也就是说,与电子产品相比较之下,衣服与人体保持着较亲密的距离,所以在生活上,衣服可视为是与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可穿戴设备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通信产品的设备形态和业务功能不断演进,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热点。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伴随其El益开放的体系架构和不断壮大的业务功能,可穿戴设备同时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本文首先介绍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可穿戴设备面临的安全威胁,继而提出可穿戴设备需要的安全措施,最后展望了可穿戴设备安全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可穿戴设备逐步走向成熟的背景下,针对可穿戴设备在各大互联网盛会中的推陈出新和各大咨询机构的不俗预期,基于现有的手表、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形态对现状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同时,根据移动芯片、新型显示技术、操作系统和能源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演进趋势,对可穿戴智能设备对未来移动应用体系和周边领域的带动做出研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讨论未来两年间可穿戴设备、技术及软件提供商的产品规划师不可忽视的十项可穿戴设备技术与功能。我们选择这些技术的依据包括更加广泛的重要性、对创新及更具吸引力的可穿戴设备用户体验的影响力,以及为推广可穿戴设备而开展用户互动并最终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商创造业务价值的新机会。  相似文献   

17.
王西平 《通讯世界》2018,(10):13-13
随着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到人的生活中,可穿戴设备具有与用户接触紧密、随身携带、持久接触、长时间工作等特性。为了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往往需要结合无线通信技术来协助发挥其功能,建立一个具备人类感知的系统环境,本文将通过蓝颜技术的实际特点,就蓝牙技术在可穿戴系统中的适用性做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移动通信》2014,(7):15-18
正(本报告系摘编自艾媒咨询集团《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可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储存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互动交互、生活娱乐、人体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设备(眼镜、手表、腕带等)。可穿戴技术,是指被整合进可穿戴设备中,以实现各项功能的科学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可穿戴设备业务发展迅速,然而就运营商而言,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尚未得到评估,也不知如何介入这个市场.尝试分析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和市场发展,定位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而提出针对运营商而言最佳的介入方式以及可穿戴设备业务运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整理出1998~2017年439篇关于可穿戴设备的相关文献,以检索得到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绘制国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知识图谱,并分析我国可穿戴设备领域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热点,为今后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显示:近些年特别是2014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出现突发增长、国内学术研究团体逐渐形成、理工科院校和科研所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同时还指出可穿戴设备领域未来的研究将呈现跨领域、多学科的趋势,研究内容上将会更加注重可穿戴设备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