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的中国布线市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六类布线已无可争议的取代了超五类布线系统而成为了市场主流。据估计,它已经占据了布线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兆以太网的运用已得到普及,从而使用户对带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六类布线系统价格的降低也为广大用户选用六类布线系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7,16(6):40-42
历时四年之久的六类布线系统标准之争终于在2002年6月17日落下了帷幕,这绝对是一个布线界值得庆祝的日子,综合布线六类双绞线传输标准正式通过了,令布线厂商烦恼、令布线用户茫然的各种草案标准终于成为了历史。六类布线标准对100欧姆平衡双绞线、连接硬件、跳线、通道和永久链路作了具体要求,它还提供1-250MHZ频率范围内的实验环境或现场环境的测试程序,六类布线系统它能提供2.5倍于超五类的带宽。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您好!目前,综合布线市场火热,其技术发展较快,标准也逐渐升级。据了解,各厂商纷纷倡导六类布线系统,请帮我解答六类布线系统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选择六类布线系统?如何确定六类的指标要求?如何保证所选择的系统是真正的六类布线系统?如何选择六类布线系统及快接跳线应如何选择?谢谢!  相似文献   

4.
分析与评测     
《计算机》2000,(30)
“测试是检验真正六类的标准”自从 1997年9月国际 ISO/IEC布线标准组织召开未来六类/E级新闻发布会以来,随着其六类/E级标准的逐渐成熟,六类系统成为未来布线发展的大趋势。但与此同时,真假六类充斥市场,使用户无法辨别。为了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广大用户的利益,本文提醒业界和用户:“现场三节点链路测试是检验六类的基本标准”。 国际标准对六类测试是怎样规定的? 目前积极研究和制定六类/E级草案性能指标的两大组织是ISO/IEC JTC1/SC 25/WG3和 ANSI/TLA/EIA TB42. …  相似文献   

5.
陈永 《计算机》2002,(26):19-19
最近一个时期,有一部分用户准备安装超五类或六类布线系统,而有少数用户已经开始安装超五类以及六类布线系统。当施工完成以后就面临测试的问题。为此,用户开始寻找如何测试这些新布线系统来进行工程验收。那么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用呢?  相似文献   

6.
1998年对于布线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里,业界始窥下一代布线系统的概况。六类产品及六类布线系统逐渐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西蒙公司推出了其性能超过六类标准要求的System6六类布线系统,而同时推出的西蒙公司六类产品S210在性能指标上比六类标准还要高出十多个百分点。西蒙公司拥有全系列六类产品,在六类产品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8,17(9):37-39
美国通信工业协会TIA早在2002年6月就正式通过了六类布线标准(ANSI/TIA/EIA-568-B.2-2002),该标准也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批准,标准号为IS011801-2002。标准规定六类布线系统必须向下兼容三类、五类、超五类布线产品,同时必须满足混合使用的要求。在标准通过6年多的今天,正是六类布线系统迎来普及应用的时候。目前非常多的新项目正用六类布线系统来取代超五类。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5):31-34
六类标准自2002年6月颁布以来,六类布线系统成为布线市场上的“新秀”,受到越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系统集成商(SI)的推崇。众所周知,TIA/EIA568.B.2—1规定六类系统的带宽为250MHz,六类布线系统的测试比超五类更加严格、复杂,除了要测试必将对整个线缆系统在诸如连接正确性、连接’陛、短路、开路、信号衰减(Attenuation)、串扰(NEXT)、信噪比(ACR)这些传统的参数之外,  相似文献   

9.
1西蒙首家推出“真正的六类布线产品”正当各市线厂家伴随“千兆比”这一热点,纷纷出台基于超五类的布线系统之时,西蒙已超前一步,率先推出全球工业界“真正的六类布线产品”。西蒙公司的目标是提供世界上最高性能的布线系统。凭借西蒙公司九十余年在布线领域的丰富经验、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强大的开发和生产基础,西蒙又一次站在布线领域的最前沿!自ISO/IEC1997年9月开始制定六类布线标准以来,经过工业界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4月出台了六类市线系统标准的初稿!这一事件宣布了下一代布线系统划时代的到来。布线系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使用户享有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应用,推动着新的布线类别的产生。90年代初期,电信布线的发展速度史无前例。从单个UTP规范出现在第一版TIA-568中,再到关于3、4、5类的一些规范的出现,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经历漫长的5年等待。六类布线标准终于在今半6月刚刚颁布。而即将在今年8、9月份公布的ISO E级六类标准/F级七类布线标准,必将再次给这个市场注入一支强针剂,这标志着结构化布线正朝着六类、七类和光纤的未来迈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七类标准的制订中,“非-RJ型”七类标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RJ型”接口设计,成为布线历史上一次有意义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6,15(4):36-37
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成熟和万兆以太网的迅速崛起,新的布线技术风起云涌,六类,超六类,七类,多模/单模千兆万兆等解决方案,使得终端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目前,在水平布线市场已经形成选择六类以上高端布线等级的大趋势。但是技术的多样性同样是把双刃剑,如果用户在选择实现方式时忽视了布线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布线系统的生命周期,则反而会造成投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六类标准沿未确定,我有必要使用所谓的六类系统吗”“如何才能保证我所选择的六类布线系统满足将要颁布的六类标准的要求 ?”请您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8日,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大楼结构化布线系统圆满完成了验收,来自南京电视台、美国西蒙公司、该项目的弱电总包方、布线系统集成商及部分其他行业的用户代表出席了验收仪式。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大楼高21层,是一座高标准的专业化电视节目制作演播中心.总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楼内设有信息点近2000点(包括超五类和六类,其中大部分是六类信息点),并预置了125个光纤至桌面信息点。布线系统选择了著名专业布线厂商美国西蒙公司的超五类、六类及光纤布线产品。楼内水平线缆采用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在六类标准批准之后,布线行业就会稳定下来,市场会对六类布线拥有足够的信心,把它当作安装布线系统的标准,他们会以为从此就一劳永逸了。 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不断出现的新布线标准”将会走向何方呢?在2002年10月举行的最新一次TIA(美国通信工业协会)和ISO标准委员会会议上,这两个标准组织又开始讨论新的标准——ISO的八类STP(屏蔽布线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1999,(Z1)
近几年来,上海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智能化综合网络布线标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五类布线标准已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出现了超五类和六类布线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如何正确识别,何为六类布线标准,请看贝尔实验室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末,由HLBBELL(合宝)、Belden(百通)、天正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三家合办的“创意无限、网络布线”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这是HUBBELL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次研讨会,会中对符合最新六类布线标准草案的Nextspeed六类布线系统和符合最新定稿超五类元件标准的SpeedGain超五类布线系列做了精辟的讲解。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和西南设计院的领导对研讨会的内容和产品做出了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初,阿尔卡特首先发布了完全使用RJ-45接插件形式的真正六类布线解决方案LANmark-6。阿尔卡特六类布线系统解决方案兼顾了目前的应用和未来网络发展的需要。并且,阿尔卡特六类布线解决方案,无论是链路,信道还是单独的LANmark-6部件都完全满足最新的ISO/IEC标准草案,成为第一家获得Delta六类认证的公司。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4,13(8):37-38
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六类布线系统正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产品,而价格的下降也促进了更多的用户选择六类产品组建网络的基础设施,如何正确的选择和利用六类布线产品来组建高性能的网络系统成为很多用户面临问题。本文以泰科电子公司的安普六类产品为例,介绍产品选择和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进入中国到发展至今天,综合布线系统已经被用户普遍的熟悉和接受。在过去的10年里,布线系统的分类由最初的三类,上升到五类、超五类、六类,甚至今天的增强型六类和七类;网络设备的端口速率也从10bps、100bPs、1000bPs攀升到了今天的10GbDs。与此同时,国内和国际标准也都适时的进行了更新。对于布线系统而言,其发展和普及的速度都是相当迅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综合布线系统不同于以往的布线系统,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综合布线的特点。综合布线是建筑物的一种预布线系统,它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模块化、扩展性、经济性等六项主要特点,简单地说,即在建筑物内,采用标准统一的线缆,标准统一的接插件和设备端口,执行统一的标准,达到用户现在的应用目标,并为将来的应用要求做好适当的冗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