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大庆探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中利用兴城地区的纵波资料、测井资料设计地质模型,进行了多分量地震数据正演工作,并根据纵波、转换波产生的机理,通过优选观测系统及施工参数进行了现场试验,获取了较高质量的多分量地震勘探数据;通过对转换波资料进行水平分量负炮检距反转、转换波共转换点道集叠加、速度分析、动校正等处理,获得了波场信息较丰富、层间波组特征明显的多分量处理数据;利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波型识别与层位对比→时间压缩→计算属性剖面”的解释思路,获得了与钻探结果相吻合的解释成果。 相似文献
2.
黄中玉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26(6):413-422
在2003年欧洲地球物理年会上,多分量勘探技术依然是个热门专题。研究内容涉及多分量数据采集、多分量资料处理以及多分量资料解释技术和应用实例。在多分量采集技术方面,除了介绍新的采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外,三分量检波器的矢量保真度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多分量资料处理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依然是各向异性的转换点计算、波场分离、PS波叠前时间偏移和速度分析等;关于多分量资料解释技术,速度比的几种组合方法的应用令人深受启发。不同地区成功应用实例表明,地震地质条件对多分量勘探的应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气层地震成像模糊的问题,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分64个线束进行滚动施工,每个线束采集2条平行于电缆方向的二维测线和19条垂直于电缆方向的三维测线,在现场处理得到的二维测线上,模糊带内转换波的成像很好。室内资料处理时先处理纵波资料,再在此基础上处理转换波资料。由于转换波与纵波勘探的原理不同,转换波资料的处理有一些特点:共转换点的概念、水平分量的极化、Inline分量和Crossline分量的旋转、动静校正、转换波的三维DMO。分析了造成转换波三维叠加后频率下降的原因,并对转换波资料的解释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既具有纵波勘探深度大,资料采集相对容易和投资少的特点,又能反映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变化,该技术的这一特点,使岩石和油气的直接识别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多分量的数据采集可以利用横波分裂产生的快慢横波时差,反映裂缝发育的主方向和发育密度,使得裂缝油气藏的勘探成为可能,如今,二者紧密相连的各向异性理论方法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震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建立与完善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是这这项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及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基于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的多分量地震技术在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多分量地震技术在解决复杂岩性、裂缝油气藏或者煤系地层的储层预测、裂缝检测、流体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多分量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解释反演的角度,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多分量地震技术的新进展,并结合实例展示了一些新的处理、解释技术的效果,剖析了各个环节存在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YGH盆地中央泥拱带浅层气很发育,加上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对纵波的能量有屏蔽效应,并造成纵波速度出现异常,导致纵波剖面上出现严重的模糊区(气烟囱)和构造畸变(同相轴下拉)。由于转换横波的传播受气的影响远远小于纵波,故在转换横波剖面上不存在气烟囱,也不会出现构造畸变。同时,对于浅层而言,转换横波的分辨率明显高于纵波,能分辨出纵波不能分辨的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因此,多波地震技术不仅可用于烃类检测,而且可用于构造的准确成像,对气田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近年来,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很快,这得益于海上4C(四分量)勘探利用PS波资料描述储层上下界面和内部构造细节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相比之下,P波由于受气云的影响,成像模型。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国内在海上展开了4C勘探技术的研究,而陆上多分量地震勘探虽未开展此项研究,但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就多发量地震勘探技术在我国陆上石油勘探中所具有的潜能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更多的重视,促进我国陆上多分量地震勘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上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长期存在着用纵波地震勘探难以解决的地震模糊带和岩性假亮点等问题。近几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我国近海相继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二维、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研制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商业化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OMS,并对南海两次采集的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其结果表明:这套自主研发的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比较成熟,转换波处理效果很好。此后,在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发了部分三维转换波处理功能,并对渤海采集的部分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试验性处理。目前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多,三维转换波处理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了下一步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2003年上半年,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苏6-苏16井区,开辟了我国第一个陆上多波地震试验区。在整个多波技术的论证和实施过程中,针对苏里格气田特殊和复杂的表层和地质条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多波勘探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从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各个技术环节展开了全面的攻关、试验和研究。通过一年半的应用实践,不但获取了品质优良的多分量地震资料,而且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陆上多波勘探的方法和技术系列。在对该井区已经完钻的31口开发井的应用验证中,符合率达到了83%。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地震勘探技术向多分量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我国陆上岩性勘探中大规模利用多分量技术开辟了新的思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提质增效,高效勘探”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地震勘探的评价优化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准噶尔盆地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工作中,通过实施面向目标的一体化工作流程,提出了“三单一策”的研究方法及评价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该评价体系没有包含地震资料的采集工作,并且主要采用的是一些定性描述方法。为此,通过构建以地震资料有效频宽为核心评价指标,提出了地震采集的相应指标体系,从而将地震采集方案评估及优化纳入到地震勘探的评价优化中,提出了“三单一策2.0”,构建了一种地震勘探评价优化体系,并在多个勘探项目中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提出的方法思路,可为类似地区地震勘探的评价优化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静校正在准噶尔盆地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准噶尔盆地地表多 为沙漠、戈壁,油气构造埋藏较深,地层相对复杂,褶皱较为强烈,断裂类型多,断裂系统异常复杂。常规的地震资料处理往往得不到好的地震记录。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了多种静校正方法,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某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纱丘曲线法”和折射静校正法对解决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圈闭众多,勘探程度低,难度大,是盆地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质地貌特征,应以山地地震技术为主,查明地下构造型态,为此,要优化激发条件,应用已有的二维成果建立初始模型,建立适于复杂地下情况的观测系统;搞好山地近地表静校正,重视地震反射波成像的准确性,合理布置山地二维和三维地震,要打破“不出油不上三维”的陈旧观念。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气田是世界罕见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气田,属于非均质性极强的致密岩性气藏,是中国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的代表。苏里格地区含气砂岩与泥岩的声阻抗差异小,并且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常规的叠后方法难以精细描述有效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针对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点,系统建立了岩石物理分析、多波地震资料处理、反演、解释、地质分析的技术流程和关键措施,包括井控地震资料处理、纵横波地震资料精细匹配、纵横波联合叠前同时反演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与单一纵波相比,多波地震勘探通过引入转换波地震数据作为约束,提高了反演的稳定性和结果的信噪比,改善了储层预测的精度。通过在苏里格地区的实际运用,证明了该技术系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为多波应用及今后类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在准噶尔盆地开展了以大面元区带三维为主的一次三维地震勘探,旨在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藏,成效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勘探目标向岩性-地层型油气藏转换,一次三维精度不足的缺陷逐渐显现,为此,在地质评价非常高的一次三维覆盖区开展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突出应用了5项技术措施,即宽方位角观测与束间耦合,常规面元或小面元采集,地表相对潮湿季节施工,根据表层条件优选激发参数和应用中高频检波器接受与炮检联合组合.在厚沙漠区,二次三维资料主频比一次三维高15~20 Hz,达到45~50 Hz,其信噪比、保真度也有很大提高.对小断裂、不整合面、尖灭点和砂体的地震反射成像清晰度明显提高,岩性圈闭识别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20.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自石炭纪晚期发育起来的大型叠瓦冲断系统,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为其冲断前锋构造带的东段。它由谢米斯台山单斜带、和什托洛盖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叠瓦构造带和玛湖凹陷西斜坡4部分组成。该冲断带以古生界内部的滑脱面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变形层:上构造变形层发育3-4排叠瓦状冲断构造,各冲断层交汇于古生界内部的滑脱面中;下构造变形层可能为10多个古生界断块叠加而成的双重构造。该冲断带宽约61km,构造缩短了53km,构造缩短率约46%.冲断前锋带的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三叠纪末,白垩纪时构造活动近于停止。前锋断裂带下盘的准原地系统中发育一系列断层转折褶皱、双重构造等,它们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带的主要勘探目标,是在克拉玛依油田之下寻找“克拉玛依”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