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首语     
正科技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的交汇点,是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2.
<正>在航空装备领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空军装备部驻上海地区军事代表局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优势,挖掘引导高科技民营企业参与航空装备建设,推进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军民融合实践,破解制约装备建设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导鼓励优势民企参军势在必行、潜力巨大。近年来,空军装备部驻上海地区军事代表局(以下简称"空装上海  相似文献   

3.
刊首语     
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是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键词.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们在基层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我国军民融合工作在整个社会中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已成为军队、军工、地方和民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是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键词.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们在基层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我国军民融合工作在整个社会中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已成为军队、军工、地方和民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刊首语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推进我军军事创新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世界新军事革命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指出,只有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才能尽快缩小与别国差距、实现新的跨越;军事创新任务繁重,要做的工作很多;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中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都要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支持军事创新,为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安全发展、富国强军的重要保障。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就是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民用科技创新体系两大创新体系之间建立一个双向开放系统,统筹多个主体,整合各类要素,形成以富国强军为战略指向的国家一体化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力气  相似文献   

7.
正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是习近平主席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高度、顺应世界军事革命新趋势、着眼我国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战略部署,必须更加注重军事智能化的军民融合发展,依靠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军事智能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作已成为国家战略。 2012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38号)提出,要推动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人员到中关村开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相似文献   

9.
<正>军民协同创新发展始终是推动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如果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那么军民协同创新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已从战略高度显现出来。组合循环动力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动力类型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性能优势,获得突出综合性能的动力技术,可显著拓宽飞行器的飞行包线,为未来先进航天器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动力系统方案,可用于未来天地往返飞行器、导弹武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军事  相似文献   

11.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军转民、民参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内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政策引导、专项计划设立和资金投入、军民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都拥有较好的经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军转民、民参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内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日本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在体制机制建设、政策引导、专项计划设立和资金扶持、资源平台共享等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对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刊首语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在战略任务内容中重点提出,要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纲要》提出,要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要健全宏观统筹机制,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纲要》的下发,将军民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下一步军民融合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军工技术的转移应用、具有核心技术实力的民企参军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习主席强调:"将创新要摆在军事建设的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上,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军队与国防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所在".而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推进改革强军的重要驱动力也离不开在军事领域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发展、融合发展,激发军民协同创新热情,营造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军民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活力,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中小企业局)、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政府等承办的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于2016年8月盛大启幕。  相似文献   

17.
结合相关文献,构建了安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了安徽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安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指标优于江、浙、沪。安徽还需在科技创新人才、资金、体制和制度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全面实施军民融合的战略创新驱动下,从创新体系建设与军民融合范畴在制度变迁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对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角度与制度互动关系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并从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与产权激励制度三个角度进行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军民融合技术提供更多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新军事变革的持续推进,我党我军从富国强军的历史战略出发,对新时期促进我国国防建设以及军队建设作出了全面科学的部署,提出建立与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民融合体系,坚持迈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军事通信军民融合属于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方面和传统行业的军民融合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其自身运行发展模式也表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主席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富国强军的科学设计与整体布局,是习近平主席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最新思考和最新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双向拉动、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战略引擎,是抢占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