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淼  沈颂华  王永 《电气应用》2006,25(10):127-130
分析三态电流滞环调制型和单极性倍频SPWM(正弦脉宽调制)调制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讨论这两种调制方式下逆变器输出的谐波分布,给出各自滤波器的设计方法。针对这两种调制方式制作了两台单相6kVA逆变电源。通过实验验证,单极性倍频SPWM调制型逆变器与三态滞环调节型逆变器相比,在相同功率等级、相同的输出及相当的THD值条件下,谐波分布固定、工作噪声小、滤波器设计简单且体积小。  相似文献   

2.
单极性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具有开关损耗低、效率高、输出波形良好的优点,然而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使用单极性SPWM方法可能引发环流,造成系统效率降低、电流波形畸变甚至器件损坏。对比采用4种不同单极性SPWM方法时并联系统的环流产生情况发现,只有双臂斩波单极性SPWM会引发环流,并从控制结构上分析了这一环流产生的原因。此外,针对使用双臂斩波单极性SPWM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成本的控制方法,可以避免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引发环流。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单极性倍频正弦脉宽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驱动波半周内的矩形脉冲数为偶数(倍数)。该驱动方法在输出电压波形对应基波电压峰值的部分有一个最小的关断脉冲,当系统高功率因数时,会产生很大的损耗。针对这一问题,考虑取消在输出电压波形对应基波电压峰值处的最小关断脉冲,使驱动波半周内的矩形脉冲数为奇数,形成单极性弱倍频SPWM控制的新方法。根据现有的SPWM控制方法,建立了逆变器仿真模型,分析了单极性弱倍频控制下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和开关器件的损耗。在理论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搭建了硬件平台,实验验证该方法相比单极性倍频SPWM在保持谐波总含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开关损耗。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新的控制方式下逆变器效率提升1.6%~2.0%。  相似文献   

4.
王宇 《电力学报》2014,(3):240-243
介绍了一种正弦波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其主要原理是把直流电压经升压斩波电路变换到另外一种直流电压,再经H桥逆变电路逆变成所需的正弦波交流电。其中升压斩波电路采用PWM控制芯片SG3525作为主控芯片,而H桥逆变电路采用纯正正弦波逆变控制芯片TDS2285作为主控芯片。并针对死区电路、驱动电路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使逆变器运行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5.
杨传海  肖兵 《电气传动》2012,42(2):30-35
三相电能回馈单元常采用双极性SPWM或SVPWM调制实现,基于单极性SPWM的调制不同于双极性SPWM和SVPWM的调制,其避免了双极性SPWM和SVPWM上下桥开关互补导通而需要设置死区时间防止直通的问题,克服了死区时间会增大电流畸变率的难题。并给出L/LCL滤波器的设计与选取、电流回馈PI参数的设计和单极性SPWM调制的实现算法。在此基础上,比较单极性SPWM调制与双极性SP-WM和SVPWM调制的优缺点。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该方法的可用性、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7.
采用两个NPC三电平逆变器构成双三电平逆变器,阐述了大功率双三电平逆变器的优化SPWM调制策略。载波信号由四个互差一定相位角的等腰三角波组成,为了避免由于最小时间Tmin问题给控制系统带来的误差,对正弦电压调制波进行了对称化处理。采用空间矢量法计算出了优化SPWM调制时的异步电动机定子电压。实验结果表明了优化SPWM调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开关频率不固定是传统固定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一个主要缺点.为获得一个稳定的开关频率,这里提出了一种变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新方法.该方法基本原理是基于相邻误差电流过零点时间来计算对应的滞环上、下阈值.这里给出了上、下阈值计算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变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稳定的必要条件以及滞环环宽的变化规律.针对单相两电平电压型逆变器...  相似文献   

9.
应用了一种新颖双管正激组合变换器作为三态滞环控制电流型逆变器直流输入前级,研制了一种输出7.5kV&;#183;A的单相航空静止变流器,将某型号飞机上三相115V/400Hz供电系统,变换成220V/50Hz单相交流电,以满足特殊机载设备的供电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电流滞环跟踪PWM逆变器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SPWM电压型逆变器的不足,提出采用电流滞环跟踪PWM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介绍了电流滞环跟踪PWM逆变器的控制原理,对其开关频率进行了数学分析,最后构建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效果明显,动态性能好,可保证电流波形好的正弦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相不平衡或非线性负载,提出了一种采用内环空间矢量电流调节器和外环同步坐标比例控制器相级联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控制方案,实现了对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解耦控制;并在控制器中设计了不对称模块,从而改善了逆变器接平衡负载时,三态滞环比较器无法跟踪的情形。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12.
谢鸿鸣  陈光东 《电气自动化》1995,17(5):14-15,13
分析了带有滞环的电压源电流型逆变器(VSCI)中,功率管的开关频率与电流给定,滞环宽试、电机参数的关系,提出了工程中实用的滞环宽度的选取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尹铭  秦岭  胡茂  罗松  王亚芳  周磊  段冰莹 《电网技术》2020,(7):2691-2700
相比于传统两级式光伏发电系统,三相Boost集成式光伏逆变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集成度高、可实现单级能量变换等优点。现有的三相电压源型逆变器SPWM调制策略均可直接应用于Boost集成式升压逆变器。然而,其直流母线电压随着调制比M而大范围变化,导致开关管承受较大的电压应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占空比呈正弦规律变化,升压电感电流含有很大的低频纹波分量,导致电流应力和通态损耗严重增加。为此,基于叠加原理,提出了三相SPWM混合调制策略。其可实现集成式逆变器直流母线电压与逆变输出电压/电流的解耦控制,降低器件电压应力;升压电感在每个开关周期内的充电时间恒定为DTs,从而从理论上彻底消除了其电流的低频脉动。通过一台1.4k W/10k Hz的原理样机,对三相SPWM混合调制Boost集成式逆变器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在SPWM逆变器中,为了防止同一桥臂的上下两个开关器件产生直通,必须将驱动信号注入若干微秒的死区时间,这会使逆变器输出电压产生谐波电压.通过对基于瞬时输出电压反馈控制的SPWM逆变器死区效应造成的谐波电压的分析,建立了考虑死区效应时的SPWM逆变器控制模型,研究了逆变桥臂控制信号死区时间对开环与闭环控制SPWM逆变器输...  相似文献   

15.
Z源逆变器因能够实现上下桥臂直通,避免死区引入,能有效提高逆变系统安全性,减小输出的谐波含量而成为逆变器研究的热点。在传统三电平逆变器的前端引入Z源网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研究了一种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其采用三态电流滞环控制,以输出电压误差放大信号作为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给定信号,使得输出滤波电感电流在一定范围内滞环跟踪变化。给出了滞环宽度和输出滤波电感等关键电路参数的选取与设计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一台原理样机。仿真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电流滞环控制逆变器具有控制简单、可靠性高、动态响应速度快、抗短路能力强、变换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带有滞环的电压源电流型逆变器(VSCI)。并针对功率管的开关频率与电流给定、滞环宽度、电机参数的关系,提出了工程中实用的滞宽的选取方法,同时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SPWM逆变器中,为防止同一桥臂的上下两个开关器件产生直通,必须将驱动信号注入若干微秒的死区时间,这会使逆变器输出电压产生谐波电压。通过对基于瞬时输出电压反馈控制的SPWM逆变器死区效应造成的谐波电压的分析,建立了死区效应时SPWM逆变器控制模型,研究了逆变桥臂控制信号死区时间对开环与闭环控制SPWM逆变器输出基波电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开环控制的SPWM逆变器,随着死区时间增加,逆变器输出基波电压有效值降低,输出电压谐波分量显著增加;对于单电压闭环控制的SPWM逆变器,死区时间对逆变器输出基波电压的影响与负载有关。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的设计中,滞环电流控制策略具有开关频率高、电流谐波失真较大等问题.介绍了一种空间矢量-不对称双滞环电流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分别搭建了基于三相静止坐标系下与两相静止坐标下的仿真模型,在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开关频率、功率因数等方面对两种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空间矢量-不对称双滞环电流控制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开关频率,降低输出电流的总谐波失真.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α,β坐标系上基于多阶滞环电流调节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在不平衡电网电压故障下,充分利用多阶滞环控制的快速性,直接对正负序电流控制,避免电流的正负序分解环节,控制电网负序电流为零、抑制有功功率或无功功率二倍频脉动,以满足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并网电流要求。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