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忠良  陈德全 《杭州化工》2003,33(3):5-7,12
纳米SiO2粉体的制备是以硅酸钠和盐酸为原料,添加适宜的稳定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下,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要得到性能优良的纳米SiO2粉体,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0~40℃,pH6,反应液质量浓度ρ1=20g/L,ρ2=1.20mg/h,反应时间15min。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SiO2粒径为30~50nm,比表面积大、分散性好、质量优良、可达到产业化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纳米SiO2粉体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东舒  童忠良 《化工进展》2003,22(7):735-738
纳米SiO2粉体的制备是以硅酸钠和盐酸为原料,添加适宜的稳定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下,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研究表明,要得到性能优良纳米的SiO2粉体,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0~40℃,pH=6,反应液质量浓度P1=20g/L,P2=1.20g/L,反应时间15min。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SiO2粒径30~50nm,比表面积大,分散性好,质量优良,可达到产业化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W/O型微乳液法制备纳米SiO2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水解温度以及控制水与乳化剂的摩尔比,采用W/O型微乳液法在聚醚多元醇中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反应合成了纳米SiO2.红外光谱法(FTIR)证明纳米SiO2粒子的生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合成的SiO2微粒呈球状且分散,粒径分布在50~70 nm.研究了反应时间、正硅酸乙酯用量、滴加速度及pH值对纳米SiO2制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知,反应时间2 h左右,24 mL聚醚多元醇中正硅酸乙酯的用量0.9~3.6 mL,在10 min内滴加完毕能达到最佳反应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微硅粉中SiO2在稀碱溶液中的溶解行为及溶解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时间、NaOH初始浓度及反应温度对SiO2浸出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原料和浸出渣的物相. 结果表明,SiO2的浸出率随碱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增加而增加. 微硅粉中无定型SiO2在NaOH稀碱液中的溶解表观活化能为18 kJ/mol,说明该溶解反应由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纳米SiO2的制备方法,对工艺流程、优缺点进行评述,阐明改性机理,探讨了纳米SiO2的一些改性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卫国  李林  姚素薇  郑国钦 《化工进展》2005,24(11):1261-1264
通过化学改性,硅烷偶联剂(A858)与纳米SiO2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得到亲油性纳米SiO2,提高了SiO2与涂料的相容性。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结果表明,SiO2粒子的平均尺寸约为50nm,分散均匀。在机械搅拌和超声场共同作用下,将纳米SiO2加入到油漆中,制备了纳米SiO2复合漆。浸泡腐蚀实验、阳极极化及交流阻抗(EIS)测试结果表明,纳米SiO2改善了油漆在NaCl水溶液中耐蚀性,SiO2质量分数为0.91%时,复合涂料的耐蚀性最佳。  相似文献   

7.
醇盐水解法制备纳米SiO2粉体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正硅酸乙酯水解反应原理及反应条件对纳米SiO2粒子尺寸及分布区间的影响。介绍了纳米SiO2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工业水玻璃和天然胶乳为原料,根据乳液共凝原理,将纳米SiO2乳液与天然胶乳共混制备纳米SiO2/NR复合材料。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分析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纳米SiO2/NR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水玻璃浓度为5%,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I为25 min,反应时间II为45 min。  相似文献   

9.
纳米SiO2的制备、改性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纳米SiO2的几种制备方法和改性方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阐明了相关改性机理。简要介绍了改性纳米SiO2的应用,阐述了纳米SiO2在应用领域中表现出的优越性能和一些奇异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纳米SiO2的性质及其应用领域。着重介绍了纳米SiO2的超重力、化学沉淀、溶胶一凝胶、共沸蒸馏、微乳液、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等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并对纳米SiO2的制备方法进行适当的评述。研究开发投资少、生产控制简单的纳米SiO2制备新方法,将会有效的提高纳米SiO2的性价比和扩大纳米SiO2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固体废弃物微硅粉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微硅粉的形成、性质和应用,分析了微硅粉在混凝土、耐火材料、注浆工程的应用机理和作用,探讨了微硅粉的提纯和二次利用,展望了微硅粉在导电复合材料和外墙保温材料新型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综述国内常用的三种轻质纯碱煅烧技术,介绍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装置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制备以聚酯(PET)为支撑层,白炭黑填充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107)为皮层的硅橡胶复合膜,并以乙醇水物系为料液,对比分析白炭黑增强硅橡胶复合膜的渗透蒸发分离性能,分离因子比空白膜有所提高,在乙醇浓度为3%~5%时,分离因子可达16.09,渗透通量为75.39 g/m2·h;测定填充白炭黑硅橡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拉伸强度可达1.828 MPa,相当于空白膜(0.368 MPa)的5倍.  相似文献   

14.
废玻璃、粉煤灰人造大理石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废玻璃和粉煤灰为原料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新型人造大理石,其原料来源广泛,废物利用,成本低,理化性能好,工艺简单。它的研制成功为废玻璃和粉煤灰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现代装饰业推出了新一代装饰材料。  相似文献   

15.
废钻井液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盐类、各种聚合物、某些金属离子和重晶石中的杂质,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为了减轻环境污染而应寻找经济和环境上都能够接受的处理方式,实现最优化废物处理体系。本文主要介绍粉煤灰复合材料在废钻井液中的固化处理方法。粉煤灰复合材料是选用粉煤灰和水泥作为主要固化剂,辅以化学添加剂的固化体系。此体系固化物强度高,硬化速度快,固化物的浸出液毒性在控制指标内;该方法能显著降低废钻井液中金属离子和有机质对土壤的侵蚀和土壤沥滤程度,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回填还耕也比较容易,并且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浓硫酸固相反应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用于含磷废水的净化,考察了pH值,吸附剂用量,磷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对净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溶液pH值在4-10范围内对磷的吸附过程影响不显著,改性粉煤灰可以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进行脱磷处理;随着粉煤灰加入量的增加和初始溶液中磷酸根浓度的降低,磷的净化率逐渐增加。对于含磷50 mg/L的溶液,当粉煤灰的投加量为1.5%时,磷的吸附效率可达99.66%,净化后水中含磷量为0.17 mg/L。改性粉煤灰对水中磷的净化过程速度较快,5 min可达到最大净化率。改性粉煤灰对磷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对苯酚废水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代芝 《河南化工》2007,24(10):25-27
本实验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粉煤灰对含苯酚废水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时间为50 min、粉煤灰用量为7.0 g、pH值为4.5左右时对100 mL浓度为20 mg/L的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用粉煤灰处理含苯酚废水达到了"以废治废"的效果,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性粉煤灰处理焦化废水中的苯酚,找出处理焦化废水中苯酚的最佳pH值、时间、温度、吸附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实验测定了活性黄染料废水中活性黄在粉煤灰中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吸附温度,粉煤灰粒径对吸附等温曲线的影响,得到了吸附等温表达式;考察了处理量,染料浓度及粒径等对粉煤灰固定床吸附处理活性黄染料废水过程穿透时间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5):702-707
The removal of metal impurities is essential when recycling silicon sawing waste. In this study, Si, SiC, and metal fragments were separated by sedimentation in an applied electrical field. A magnetic fiel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ystem to promote the separation of iron-based fragments from the sawing waste. When a 1 V/cm electrical field and a 0.3 T magnetic field were applied for 24 h to the system in a pH7 solution, the residual amount of iron reduced to less than 0.0185% of the initial amount. The maximum SiC content in the recovered powder was 87.8 wt%, while the minimum was 12.3 wt%, i.e., roughly 87.7 wt% Si. Applying a magnetic field to the recycling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sidual iron content; in addition, Si, SiC, and metal fragments can be separated in a singl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