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油藏的油水过渡带厚度可相差很大 ,有的油藏整个处于油水过渡带。油水过渡带的可采储量取决于其体积 ,以及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最终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关系。估计过渡带石油储量的常规方法基于假定 :整个过渡带的残余油饱和度恒定不变 ,等于过渡带上方油柱的残余油饱和度。但是 ,过渡带的残余油饱和度取决于原始含油饱和度 ,而原始含油饱和度是随深度向下变小的 ,因此残余油饱和度也是深度的函数 ,这导致过渡带的可采油量由其顶部向底部递减。对这种关系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和解析分析 ,并用扩展的黑油模拟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物理模拟实验时…  相似文献   

2.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油水过渡带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油藏油水接触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油水接触关系的基本原理,根据理论计算油水过渡带的高度,从而分析油水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油藏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八道湾组油藏一直存在水上油下及孔隙度大的层射开后无油的难题,从构造、小层对比、砂体发育、储层孔隙特征、油水运移规律、压裂措施、试油井段及油源区等多个方面进行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油水同层油藏的油水分布规律。提出今后要以小层为单位实施压裂和射孔措施,而不能以油组为单位,以防止压开和射开水层,导致含水上升过快。研究成果对复杂的油水同层油藏的开发调整、增储、增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石炭系油藏油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单井的测井资料入手,研究了石炭系单井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而又对石炭系的油水空间分布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应用系统组合的观点,认为石炭系油藏由3-5个油水分布系统组成,每个油水分布系统含非渗透盖层和油水组合体系两部分。石炭系的圈闭类型属披覆于奥陶系上部的低幅度北斜构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特征提出了石炭系的油水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温度对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选用委内瑞拉某区块稠油,配制实际油藏条件下的含气原油,基于一维岩心流动模拟实验,在考虑油藏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两相渗流能力极不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呈线性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呈非线性减小,等渗点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呈幂指数增加,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右移,两相共渗区域扩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增大,水相上升幅度小于油相。  相似文献   

6.
油水界面深度的准确确定对油藏原始储量计算、早期开发方案制定具有重大意义.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确定油水界面尤其困难,毛管压力资料能提供很多信息,可用来研究油水界面.利用Interactive Petrophysics软件,结合中东某复合型碳酸盐岩油田第1口早期开发井(X井)的8条压汞毛管压力资料,运用多种非线性方程方法,回归拟合流体饱和度与毛管压力的函数关系,对比组合出最佳函数;再结合常规测井解释结果,拟合最佳自由水面的深度;利用自由水面与油水界面的关系,确定油水界面的深度.根据邻近探井测试的油水资料,预测X井的油水界面深度为3 043.9m.预测X井附近X1井的油水界面深度为3 008.7m,与岩心照片显示相吻合,证实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作为确定油水界面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表征三维空间内油水过渡带饱和度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定量表征油藏油水过渡区饱和度分布的实用方法,即油藏毛管压力J函数-电测饱和度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毛管压力的定义式,按照油藏过渡带的垂向位置来计算不同深度的毛管压力;然后结合井点孔渗数据,计算油藏毛管压力J函数;最后建立油藏毛管压力J函数与电测解释饱和度之间的预测关系式,计算三维空间内过渡区饱和度分布.文中以东海盆地花港组某油藏为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电测法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本文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经济技术界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因其原油粘度高,不适合转化学驱,但转热采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以孤岛油田孤六区东3-34井区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转热采后的效果,论证了转注蒸汽热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驱后转热采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研究了转热采时机、油层有效厚度及原油粘度与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结合经济评价,建立了水驱转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的开发经济技术界限公式.研究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符合条件的油藏应及早转热采,仅转蒸汽吞吐就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转蒸汽驱后还能提高采收率10%以上,转热采可以作为水驱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接替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油水过渡带薄浅层特稠油开采效果,以油水过渡带P6-P48井为例,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P6-P48井蒸汽吞吐开采初期由于边水侵入造成高含水关井,分析认为其油藏条件适合采用微生物冷采技术。根据P6-P48井油样组成,筛选内源微生物菌种芽孢杆菌XJZ2-1、假单胞菌XJZ3-1、迪茨氏菌Z4M8-2,外源微生物菌种芽孢杆菌SLG5B10-17,营养液及激活剂。根据近井地带处理半径,设计微生物注入方案,2014年9月注入微生物菌液+营养液及激活剂865 m3后关井反应166 d,2015年3月15日开井生产,至2016年4月30日已生产405 d,产油3 464 t。微生物采油后50℃脱气原油黏度下降了58%,采出液中检测出了注入的活菌,且数量较多,表明注入菌菌种适应地层条件并生长繁殖。与16口蒸汽吞吐的邻井相比,微生物采油有效期长且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微生物采油用于P6-P49和P6-P47井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鸭儿峡志留系是一个以千枚岩为储层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该潜山高、中、低部位相差近千米,但各处都有油和水产出,其油水分布违反常态。本文研究认为:该潜山油气分布具窝团状特征,显示物性油藏特点;在各含油窝团内部,平面的中间部位和剖面的高部位油多水少,而边部和钻进潜山较深的部位,则含油变差、含水及产水较多。出现这种油水分布的原因,在于储层发育尤其裂缝发育具含油窝团中间和上部较好、向下向外逐渐变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井网和井距是油藏开发的关键参数,关系到油藏的开发效果及采收率等重要指标。通过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式计算了油藏的井网密度,并通过经济极限开发指标计算了合理的井距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该稠油油藏六种井网及四种井距下的开发模式,并预测了含水率及采收率等指标,从中优选出了一套方案,为油藏的科学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孤东油田稠油单元油井目前多数已到了第4~5吞吐周期,周期产油和周期油汽比已跨过峰值阶段,开始逐渐下降,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同时稠油单元存在着边底水活跃,地层压降小的问题,无法通过实施大规模转汽驱来提高采出程度。为此通过对实施井网加密进行论理研究并进行先导试验获得较为合理的井网密度和蒸汽吞吐井距。先后在KD521和KD53单元实施,平均提高采收率4.0%,增加可采储量38×104t。  相似文献   

13.
试井解释需要前期的模型的正确选择,而这种模型依赖压力导数曲线的诊断,特别是压力导数后期的诊断直接影响边界模型的选择。传统的边界典型曲线只适用于单相均质油藏,但是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很多。对于边水或底水油气藏,试井的压力导数曲线在油水过渡带表现出异常现象,导数曲线上翘或下掉,这对边界模型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利用数值试井的方法得到井底不稳定压力的数值解,并根据达西定律和Thompson公式,理论分析和总结了油水系统过渡带的不稳定压力导数规律,这些结论能够帮助油藏人员透彻理解过渡带多相流试井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导成熟油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渤海湾盆地深层(3.5km以深)是该地区目前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将其深层油气藏划分为3类共8个亚类:①构造型(背斜型、断块型和断鼻型);②非构造型(岩性型、地层超覆型和潜山型);③复合型(主要包括构造岩性型和构造地层型)。认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分布规律与中浅层明显不同:①强烈拉张裂陷伴有压扭性应力作用的区域构造背景,形成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的深层油气聚集带;②已发现的深层油气藏均有紧邻生烃中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深层源控规律更加明显;③凹陷内深层发育大型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是大规模油气聚集的重要条件;④凹陷内高密度流大砂体与构造相配置,是深层最佳成藏系统;⑤超高压异常带、异常孔隙带的存在是深层油气富集高产的决定性因素;⑥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迁移性(由周缘向中心,最后至渤海海域)使深层油气藏的层位平面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图2参5(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5.
厚层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埋藏深、油藏流体流动性差、动用程度低,采用THAI(从端部到跟部注空气)技术可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通过数值模拟对排状布井方式的井网参数进行优选,得出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强弱依次为生产井水平段长度、注气量、井距、注气井到生产井水平段端部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厚层稠油油藏中不同布井方式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前缘向前推进,生产井中会产生气窜通道;方案2VIHP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优于其他方案;层厚是影响热量传递的重要因素;垂直注气井的开采效果优于水平注气井。  相似文献   

16.
河流相储层内部夹杂着诸多影响地层渗流的不连续界限,研究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优化布井策略,对此类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成果,建立了不同级别不连续界限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在大井距开发条件下,不连续界限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河流相储集层不连续界限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图版;根据不连续界限两侧砂体叠置关系,将河流相不连续界限归纳为3种接触模式,基于界限规模和连通能力认识,结合界限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提出了水平井穿不连续界限的布井策略。选取渤海某河流相油田进行了成果应用,根据示踪剂产出分析结果和新钻调整井生产效果认为,本文研究具有较好地适用性,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井位部署和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锦17块西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侧钻水平井技术在开发后期的潜力油层中进行挖潜.挖潜后单井产油量是老井的2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油藏利用侧钻水平井技术成功地提高了稠油薄层中的采收率,对同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布并热采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水平并与立并组合布并的原则,推荐了两套最佳实施井网.这两套并网与全直井井网相比,采收率提高3%~7%,油汽比提高0.05~0.15t/t.目前,两套井网已全面投产,并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藏具有渗透率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等特点,采用常规井网开采最终采收率低且开发效果差,而采用直井水平井联合井网开采该类油藏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对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直井水平井联合井网产能公式的论述较少。首先,根据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确定了水平均质等厚地层中心1口生产井径向渗流时的产能公式;然后,利用等值渗流阻力法,将渗流阻力分成3部分:井网中心水平井在垂直方向上的渗流阻力、从生产坑道到水平井的渗流阻力以及从供给边缘到生产坑道的渗流阻力,推导出常规油藏直井水平井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联合井网的产能公式;最后,以低渗透直井产能公式和常规油藏联合井网产能公式为基础,将两者结合,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五点法、七点法以及九点法联合井网产能公式。矿场实例证实,所建产能公式简单易用、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