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合流三通的局部阻力系数的影响因素;对高层住宅厨房等截面式烟道集中排烟系统建立连续性方程及各流线上的能量方程,利用计算机MATLAB编程,计算出每层用户的排烟量以及主烟道内沿程的流量及压力分布,并与实测值相比较;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参照国家标准的设计图集,选取4种常见的烟道形式的30层模型,模拟得出计算结果,比较各项评价指标,得出变压式烟道是最优的。计算方程和程序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2.
以某博物馆建筑为例,运用火灾数值模拟软件FDS对吊顶类建筑蓄烟空间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采用局部格栅吊顶代替整体封闭吊顶的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设置的优化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局部格栅吊顶方案的综合排烟效果优于整体封闭吊顶。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排烟效果,确定了最优排烟方案的设计思路,对吊顶类建筑排烟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然排烟理论,根据理论计算参数,综合考虑建筑造型、使用安全等因素,对国家大剧院高大空间排烟系统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出采用自然排烟方法的各项技术参数.确定国家大剧院采用主壳体自然排烟与自然补风、机械补风、环廊机械排烟相结合的防排烟方案,确保了工程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模型实验和计算机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地下水电站主变压器室排烟量和排烟温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会议中心主门厅排烟方案的设计,运用性能化方法,根据门厅类建筑实际情况,选取自然排烟方案,计算得出排烟口面积、补风口面积等自然排烟参数。通过软件模拟烟气蔓延情况,对主门厅排烟方案进行了验证。结论表明,按照NFPA92B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自然排烟口面积和模拟计算中设定的自然排烟口位置可以维持烟气在较高的高度,能够达到较好的烟气控制效果,满足消防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超大型排烟冷却塔进行风荷载、重力和烟道临时施工荷载组合工况下的数值分析。研究发现:风载作用下开孔与否对塔筒喉部峰值应力影响较小,但对应力集中现象有较大影响,开孔边缘的应力峰值增幅较大;孔洞边缘的局部稳定性安全因子远低于未开孔下的数值,开孔附近塔筒局部稳定性为排烟冷却塔的结构设计控制因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增加局部壁厚和增设封闭肋梁两种加固方案,并综合比较了两种方案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超大型排烟冷却塔进行风荷载、重力和烟道临时施工荷载组合工况下的数值分析。研究发现:风载作用下开孔与否对塔筒喉部峰值应力影响较小,但对应力集中现象有较大影响,开孔边缘的应力峰值增幅较大;孔洞边缘的局部稳定性安全因子远低于未开孔下的数值,开孔附近塔筒局部稳定性为排烟冷却塔的结构设计控制因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增加局部壁厚和增设封闭肋梁两种加固方案,并综合比较了两种方案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FDS软件对某典型上盖开发式动车车辆段的盖下列检库射流风机与机械排烟系统协同排烟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分析火灾时烟气扩散速度、烟气层分布特征、一氧化碳浓度分布以及排烟效率等指标,对射流风机协同机械排烟和单独机械排烟的排烟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射流风机协同机械排烟可有效减慢烟气的扩散速度,并且可降低库内大部分区域的烟层厚度,增加排烟口处的局部烟层厚度,以提高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效率。与单独的机械排烟工况中排烟效率相比,射流风机协同排烟将最不利排烟效率从33.1%提升至53.9%,最佳排烟效率从44.3%提升至55.1%。且在射流风机协同排烟工况中,对于库内一氧化碳的沉降控制和排烟效率,开启两组射流风机且距火源近端的风机组与相近排烟支管距离为风机的有效射程时效果最佳,且随火源远端风机组的向下倾斜射流角度逐渐增大至与水平面呈45°夹角,一氧化碳的沉降控制效果和排烟效率都提升。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筑规模的增大、建筑层数和建筑功能的增多,以及防排烟理论的发展,认为以往对规范头疼医头式的局部修订做法先天不足,需要全面修订.对规范的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及其设置、机械防烟奈款提出了修改意见,供规范讨论和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度大于100 m的回廊式超高中庭,建立物理模型,利用FDS模拟三级排烟策略下超高中庭的烟气填充规律。通过对温度、烟密度、能见度等参数综合分析,得到三级排烟设置方式对回廊区域的烟气控制效果。结果发现,超高中庭的火灾烟气填充具有类竖井特征。机械排烟系统会加剧中庭烟气扰动,促进中庭内各部分烟气均匀。中庭区域采用自然排烟有利于回廊的烟气控制,当中庭采用机械排烟时,排烟量一定程度增大并不会强化回廊的烟气控制,此时回廊区域排烟量对局部烟气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