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粉浓度对煤粉高温热壁点火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煤粉浓度在热壁无油点火中的影响规律,该文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揭示了煤粉气流在高温管壁面加热情况下的着火过程和煤粉浓度对无油点火过程的影响。煤粉的着火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始的挥发分均相着火段、发展的焦炭多相着火段和最后的燃烧稳定段。煤粉浓度的升高导致了煤粉气流着火推迟,着火距离增加,系统出口温度降低,并促使系统出口烟气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中得到的煤粉浓度对煤粉高温热壁面点火的影响规律,对于煤粉高温热壁面无油点火燃烧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温空气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并建立了相关试验系统平台。选用神华混煤,在成功点燃冷态煤粉气流的基础上,对影响着火与熄火热空气温度的各个因素(煤粉粒径、煤粉浓度、一次风流量、热风流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流量的增大或煤粉浓度的降低,着火与熄火热空气温度下降,且一次风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热风流量对其影响呈现两面性。在3种试验煤样中,粒径分布越细的煤样,其着火与熄火热空气温度相差越大。其余各因素对细颗粒煤粉气流的着火热空气度产生的影响比粗颗粒大;而对粗颗粒煤粉气流的熄火热空气温度的影响又大于细颗粒。  相似文献   

3.
在保持相同风速与壁温的条件下对电磁感应无油点火燃烧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煤粉气流浓度对着火温度、着火距离、着火热以及着火方式的影响,并对其着火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随着煤粉浓度的增大,着火温度降低,着火距离随着着火方式的改变先减小后增大。对于无油点火燃烧器,可通过对煤粉浓度的调节控制煤粉气流的着火点。  相似文献   

4.
对煤粉气流在高温空气直接点火燃烧器内部以及其出口区域的煤粉颗粒的着火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所得结果,对各种因素如煤粉浓度、一次风流量、热风温度、热风流量等对煤粉着火距离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煤粉浓度的减小或一次风流量的增加,煤粉气流在燃烧器内的温度场下降,着火距离增大;一次风流量变化对煤粉着火的影响大于煤粉浓度对着火的影响;着火距离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而近似线性缩短,随着热风流量的增大先缩短后还长。  相似文献   

5.
煤粉气流着火方式与煤粉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管式炉上对煤粉气流着火方式与煤粉浓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煤粉浓度由高向低变化时,煤粉气流的着火方式会由均相着火向多相着火过渡。不同的煤种发生过渡时的煤粉浓度一般是不一样的,挥发分含量越高,发生过渡的浓度越大,其机理是气流中煤粉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6.
多功能燃烧器的应用试验新型多功能直流煤粉燃烧器是按照煤粉气流(两相流)的束腰形射流火焰稳定原理设计的,其关键技术是在直流煤粉燃烧器的煤粉气流(一次风)喷口内加装1个火焰稳定器,该火焰稳定器呈船形,并设有中心点火油枪.采用此种特殊结构可使煤粉气流在射出喷口后,在喷口外的燃烧室中形成一股束腰形射流,在煤粉气流的两侧外缘,在有利的氧浓度和高温区形成局部的高煤粉浓渡,从而形成稳定引燃煤粉气流的良好着火源,使燃烧室中保持良好的火焰.束腰形射流之所以能形成有利的着火条件和高煤粉浓度,是由于采用前述的特  相似文献   

7.
高温空气多级点火燃烧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温空气煤粉多级点火燃烧器。在成功实现煤粉多级点火的基础上,对影响多级煤粉着火燃烧的各影响因素(一级煤粉浓度、热风温度、多级煤粉浓度、多级煤粉送粉风流量以及环形冷却风流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一级煤粉浓度的降低,燃烧器内总体温度水平下降,多级煤粉的剧烈燃烧区向燃烧器出口移动。当多级煤粉气流着火后,停止一级给粉,热风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仍可维持多级煤粉的着火燃烧。多级点火燃烧器内部温度随多级煤粉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级煤粉送风量对多级煤粉燃烧的影响呈现出与多级煤粉浓度变化相似的趋势。少量的环形冷却风可以对多级煤粉的燃烧起到助燃以及防止结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煤粉浓度对火焰稳定性的影响,并在煤粉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在试验煤粉浓度范围内,随着煤粉浓度的提高,着火区煤粉气流的火焰稳定性也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某电厂W型火焰锅炉上研究贫煤、烟煤和无烟煤混煤的着火特性。在燃烧器附近进行煤粉气流温度测量,分析了掺烧烟煤前后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分析了贫煤和无烟煤不同比例时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比较了侧墙燃烧器和炉膛中部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混煤的煤粉气流分两次进行燃烧。首先燃烧的是易着火的烟煤,当烟煤逐渐燃尽后煤粉气流温度有所降低,随后着火温度高的无烟煤才开始燃烧,煤粉气流温度再次上升。当无烟煤和贫煤混煤掺烧时,随着无烟煤比例的提高,煤粉气流温度降低,着火距离逐渐延长。炉膛壁温和漏风降低了煤粉气流的温度,使得煤粉燃烧需要更多的热量,使得靠近侧墙的燃烧器着火推迟。  相似文献   

10.
煤粉在高温空气中着火前后孔隙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温空气点火试验台上,采用不同温度的高温热空气对处于高速湍流流动的烟煤煤粉气流进行快速加热,以模拟煤粉气流在电站锅炉炉膛内受热升温以及初期着火燃烧过程。在煤粉气流发生均相着火前后过程中,对其中不同粒径煤粉的孔隙结构及其比表面积随热风温度的升高而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粉颗粒孔隙主要受热变形和挥发分析出2方面的影响,产生截然相反的2种变化趋势。由于不同粒径煤粉颗粒传热特性的差异,当粒径较大且热风温度较低时,其孔隙结构的变化以热变形的影响为主,孔隙产生闭合;当粒径较小且热风温度较高时,则挥发分析出的影响占优,孔隙出现增长。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小于3 nm的孔隙随挥发分析出的加剧而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煤粉气流着火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种相对比较煤粉气流着火特性的测试方法和装置.由于采用了较成功的连续、可控煤粉气流的技术.测试直观、简单,数据重现性好;并介绍了几种典型中国动力用煤在控制煤粉浓度、粒度和氧浓度时,煤粉气流着火特性的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O_2/CO_2气氛中超细煤粉着火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热显微镜和摄像系统,研究了气氛、煤粉粒径、氧气流量和氧气浓度对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的着火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煤粉在N2/O2中比在CO2/O2更容易着火,颗粒粒径在20μm及以下的煤粉着火温度及过程差别不大,挥发分析出比较平稳,而颗粒粒径较大的煤粉着火温度稍高。在纯氧中,氧气流量在大于一定值(200mL/min)后对着火影响不大。O2/CO2气氛中氧气浓度对煤粉着火影响较大,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煤粉着火方式从均相着火变成非均相着火;且氧气浓度越低,着火越困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种点火室为方管状的感应式无油直接点火燃烧器。热态试验表明,点火室中煤粉气流浓度变化对于煤粉气流而言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存在一个最佳的煤粉浓度;环流风给着火后的煤粉气流提供充足的氧气,从而强化燃烧。数值模拟表明,弥散到近壁区域的小颗粒煤粉其燃烧产生的反应热是促成煤粉形成稳定火炬的主要能量。  相似文献   

14.
混煤着火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析了混煤的热天平实验数据.认为两种着火特性相差很大的煤混烧,混煤的着火温度只取决于最着火的煤,进一步分析了混煤煤粉气流的着火温度变化是由于混煤比例变化导致易着火煤的煤粉浓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冷态高速煤粉气流在电磁感应无油点火燃烧器内的点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使用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与局部瞬时反应平衡模型模拟气相场的燃烧,采用拉格朗日随机轨道模型模拟颗粒运动轨迹,气相湍流流动采用七k-ε双方程模型,辐射模型采用离散坐标(Discrete.Ordinate)模型。并根据数值试验结果找出不同煤粉浓度对着火温度与着火距离的影响,其结果不但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而且可以反应出煤粉在无油点火燃烧器内着火方式的变化,对今后的感应式无油点火燃烧器的试验研究以及设计、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富氧微油点火燃烧器的数值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冷态煤粉气流在富氧微油点火燃烧器内的点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气相湍流流动、气相场的燃烧和辐射模型分别采用k-ε双方程模型、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与局部瞬时反应平衡模型、P1辐射模型。根据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找出不同煤粉浓度对着火温度与着火距离的影响,反映出煤粉在富氧微油点火燃烧器内的着火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低浓度瓦斯与煤粉的耦合特性,自行建立了耦合体系的着火温度实验系统,对低浓度瓦斯与煤粉耦合体系着火温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耦合体系的着火温度比低浓度瓦斯的着火温度降低了约180℃;当甲烷体积分数小于2%时,耦合体系着火温度比煤粉的着火温度低,而当甲烷体积分数高于2%时,耦合体系的着火温度比煤粉的着火温度高,且随着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加,耦合体系的着火温度升高;当煤粉质量浓度增加时,耦合体系着火温度先下降后上升,最佳煤粉质量浓度为700g/m3;当煤粉粒径从65~70μm增加到100~105μm时,着火温度升高了约110℃;当煤粉挥发分从8.99%增加到30.99%时,耦合体系的着火温度降低了159℃。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煤粉及左右浓淡燃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左右浓淡燃烧技术是实现高浓度煤粉燃烧的有效措施,能使煤粉气流在加热着火过程中仍然保持较高的煤粉浓度,并具有良好的加热环境,比目前采用较多的上下浓淡燃烧技术具有更好的稳定燃烧和强化燃烧能力。扭曲隔板可将浓淡煤粉气流旋传一定角度,保证浓煤粉气流朝着向火侧。  相似文献   

19.
动力配煤系统中配煤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炉膛温度和煤粉细度条件下,通过沉降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煤种以不同比例混合配煤的着火、燃烧、结渣等燃烧特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配煤中挥发分减少,着火温度逐渐升高,煤粉着火推迟,使得燃尽性变差;(2)配煤的发热量降低,导致着火温度逐渐升高及飞灰含碳量升高;(3)煤粉浓度一定时,煤粉越细越利于着火.  相似文献   

20.
采用煤燃烧试验室的专项试验装置和规范化的测试工艺,对包括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在内的五种动力用煤的煤粉气流火焰传播速度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煤粉浓度、煤粒尺寸、煤粉气流的初始温度和煤质特性等对层流火焰传播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