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油脂浸出的基本原理用有机溶剂从油料中提取油脂,俗称浸出.用浸出法从油料中提取油脂属于固—液萃取.当将固体油料浸入某种有机溶剂时,由于油脂易溶于此溶剂,所以油料中的油脂进入溶剂中而形成溶液(混合油).这是油从固相(油料)向液相(溶剂)转移的过程,称为传质过程.传质过程没有化学变化,只是物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料资源短缺状态一直存在,开发经济有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制油技术是解决该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酶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油脂行业发展的需求,且在制油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回收油料的其他营养成分.从酶技术提取油脂、酶技术脱胶、酶技术脱除黄曲霉毒素等入手,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酶技术在植物油脂制取中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脂是人类生存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之一。它与蛋白质、糖类共同参与机体的形成并提供热量。 脂肪酸是油脂构成的主要成分,它占整个油脂分子重量的95%左右。因此油脂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性质。脂肪酸则以甘油酯或其它脂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动物及植物中,也存在于细菌、真菌及酵母中。 在动物和植物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可以找  相似文献   

4.
油脂分析     
(一)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下简称A.O.C.S)法定和试行的分析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植物油料的取样与分析;二、油料副产品的取样和分析;三、油脂分析。前两部分内容(一九七三年版)已在《陕西粮油科技》一九八0年第一期至一九八一第二~三期上连载过,所以,这里只介绍“油脂分析”部份(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九年增订和修订版)。 这部分方法适用于动、植物油类和脂类的分析,也适用于部分甘油酯和乙二醇。这里指的脂类,是通常在室温下呈固体或半固体的甘油三酸酯,而在室温下呈液态的为油类。这些方法虽未扩大到分析蜡,诸如蜂蜡、巴西棕榈、羊毛蜡等等,但是,从中可以找到许多适用于分析这些物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型食用油脂的营养特点与烹饪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食用油脂包括草本作物油料、木本作物油料、微生物油脂、油脂代用品、油脂加工品几类,而不同来源的新型食用油脂具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在烹饪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新型食用油脂的烹饪运用应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种子是否能完全依靠储存的mRNA或储存的蛋白质完成萌发过程,分别利用转录抑制剂α-鹅膏蕈碱(α-amanitin)和制剂放线菌酮处理大豆胚根,抑制新的mRNA或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观察大豆胚根的萌发情况.结果发现,在转录抑制的条件下,大豆胚根能够完成萌发,种子萌发后,种苗生长停止;在翻译被抑制的条件下,大豆胚根不能完成萌发.说明大豆胚根萌发能够依赖发育过程合成并贮存在干种子中的mRNA;但种苗的发育不能完全依赖储存的RNA,需要新合成的mRNA参与.大豆胚根不能依赖储存蛋白质完成萌发过程.对大豆胚根细胞内容物进行超速离心并对不同组分中mR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干种子中的mRNA主要存在于多核糖体之外的细胞结构中,而在萌发过程中,mRNA主要存在于多核糖体中.这表明干种子中的mRNA主要以储存状态存在于mRNA的储存结构中,萌发过程大部分mRNA从储存结构中转移到多核糖体中变为活跃的翻译状态.不同萌发时期多核糖体的特征曲线也体现mRNA在细胞内存在位置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芝麻籽、亚麻籽、紫苏籽为原料,用液压榨油机进行热榨和冷榨,对所得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和饼粕的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油料的冷榨油酸值优于热榨油,而热榨油的过氧化值低于冷榨油;同种油料不同压榨工艺所得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Rancimat氧化酸败试验和Schaal烘箱试验均表明同种原料热榨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冷榨油,热榨芝麻油、亚麻油、紫苏油的氧化酸败时间分别是相应冷榨油的3.94倍、3.02倍、7.83倍;在烘箱试验过程中,冷榨油和热榨油的过氧化值均上升很快,酸值均无较大变化,各油样的脂肪酸组成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烘箱时间的延长,各油样维生素E的含量均呈现减少趋势,而且冷榨油的损耗高于相应热榨油。3种油料冷榨饼的粗脂肪含量均较高于热榨饼;各油料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Nitrogen Solubility Index,NSI)较热榨饼均提高9%左右,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将会使油料蛋白的食品功能性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乳清分离蛋白(WPI)和酪蛋白(CS)两种乳蛋白为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水包油(O/W)乳液,并研究了蛋白质浓度、水相pH、NaCl浓度等因素对乳液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蛋白质浓度导致油脂的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浓度降低.乳液体系的pH对油脂氧化也有较大影响,水相pH 3.0,油脂的氧化速率低于pH 7.0、8.0、9.0.低浓度NaCl能够提高蛋白质的抗氧化性,从而抑制油脂氧化;相反,高浓度NaCl抑制蛋白质的抗氧化性,加速油脂氧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油脂制取工业发生的变化,即低含油率油料也可用预榨浸出或掺配预榨饼的方法取油,高含油率油料也可用直接浸出方法取油,指出这是一个关系到今后油脂制取工业研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卧式螺旋管束软化器,它以其自身的诸多优点,更能保证油料软化的效果,一机多用的使用功能更适合于原料品质多变的油脂生产企业,尤其是更适合于大型生产企业和蛋白质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11.
五、油脂浸出工艺与设备(一)浸出的类型浸出的类型有三种划分方法:1.从浸出的操作分,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间歇式系指油料的进入和粕的卸出、溶剂的进入和混合油的放出都是分批进行的,操作方式是间断的;连续式则是连续不断进行的.间歇式的浸出设备是罐组式,其它形式的浸出设备都是连续式.  相似文献   

12.
油料膨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料在膨化机腔内受压力和温度的作用,出喷嘴时压力突然下降,内部水分迅速汽化逸出,破坏了油料细胞,释放了油脂,产生膨爆现象,获得膨化料粒。膨化机的结构及操作和油料的性能对膨化效果有影响,其中以螺杆压缩比、喷嘴长径比、开模数目和入膨料的含水量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产油脂酵母的细胞破碎方法及油脂提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冻融破碎法、超声波破碎法、酸热法以及冻融和酸热结合法破碎发酵性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fermentans)细胞,并考察了乙醚-石油醚法和氯仿-甲醇法萃取细胞内油脂.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酸热法破碎细胞后以乙醚-石油醚作为萃取溶剂油脂提取效果较好,油脂得率高达29.8%.  相似文献   

14.
世界近70%的食用蛋白质是植物蛋白质,其中50%左右由谷物提供,其余取自油料种子和豆类。按世界上目前谷物产量和每种谷物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计算,谷物蛋白质的年产量可达12,000万吨。这中间,用于人类营养的不到50%(将近5,000万吨),剩余部分均用作动物饲料。主要谷物有:小麦(提供的蛋白质占谷物蛋白质总量的30%),玉米(21%),稻米(19%),大麦(11%)。有些谷物,例如高梁、谷子、燕麦和黑麦,在全世界来说是无关大局的,但在某些地区却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油用文冠果品质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S软件对文冠果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文冠果粗脂肪与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对文冠果种仁8个指标建立的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出各地区种仁得分,对15个地区文冠果进行K-Means聚类.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可代表油用文冠果品质79%以上的信息,依据文冠果作为油料作物使用的适宜性将其聚为4类.志丹和建平地区的文冠果最适宜作为油脂原料,方山地区的文冠果较为适宜作为油脂原料.对文冠果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能够判别未知文冠果品种在工业生产中作为油料使用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梳理以DNA为靶标的植物油检测技术,为其有效地应用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综述了植物油中DNA提取方法、以DNA为靶标的掺假植物油、转基因植物油的检测技术以及植物油油料品种溯源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掺假植物油和转基因植物油的检测主要是以油料作物种属特异性基因或转入的外源基因为靶标进行PCR检测;植物油的油料品种溯源技术主要是利用具有品种特异性的油料作物分子标记技术.目前,植物油脂中的DNA提取方法日渐成熟,以DNA为靶标的植物油检测技术已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油籽细胞的原生质中,油脂究竟呈什么状态?这一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其中以高尔道夫斯基的假说较易为人们所接受。高尔道夫斯基假说认为:细胞原生质有凝胶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有微胶粒网存在,而微胶粒之间的空隙是互相沟通的,因而也就结成为一种连续的超显微通道,油脂即填充在这些通道之中。这样一来,凝胶和油脂在种籽中都呈连续相。由于孔道之细及均匀贯穿,使存在其中的油脂呈显微均匀状态。高尔道夫斯基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曾驳斥过察别  相似文献   

18.
由35个世界各国有关团体参加的“1989年度世界食用油脂加工会议”于1989年10月1~6日在荷兰召开。会议由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主办。会议的仅题包括:世界油脂形势、油料贮藏、管理和运输;油脂的分离与提取、油脂精炼、油脂加工过程中的营养问题、成品的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大豆综合利用,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我院油脂工程系周瑞宝讲师翻译了美国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大豆蛋白食品与工艺”一书。该书作者W·J沃尔夫,j·C科恩博士综合了四百多篇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介绍了美国大豆发展概况,详细地论述了大豆油脂的浸出、精炼、食用油脂的加工,大豆蛋白的物理化学特性、营养作用、制取加工方法以及大豆蛋白代替奶粉用于糖果、糕点和食品方面的功能特性。该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对于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的大豆资源很有价值。可供从事大豆油脂生产、植物蛋白制取、食品加工、卫生与食品营养、油料种子贮藏与农学等方面的生产、科技人员、食品管理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大豆蛋白食品与工艺》经粮食部(现商业部)教育局批准内部发行,每本包括挂号邮  相似文献   

20.
油料的含油量,是油脂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目前一直使用的索氏和直滴式脂肪抽提器,检测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为着克服这些缺点,成功研制了LL—300型热浸式快速脂肪抽提器(见照片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