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针对深部煤层气井颗粒组分复杂且地温较高的特点,基于油气井砂沉降公式引入颗粒组分占比,综合考虑颗粒组分及井液温度的影响,推导出适用于深部煤层气井垂直井筒的颗粒沉降末速计算公式.并利用液携试验台进行试验,揭示深部煤层气井垂直井筒液流携带颗粒运移特性.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井筒中存在漂浮物形式的低密度煤质颗粒,该部分颗粒在井液流速很低时随井液排出井筒;随着井液流速增加泥质颗粒开始排出井筒,在流速达到0.05~0.06 m/s范围时,颗粒携带率达到稳定期;此后流速继续增大,较小的砂质和夹矸等颗粒随井液排出,当井液流速达到0.08 m/s时,颗粒携带率基本稳定.试验过程共出现3个稳定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煤层气井煤质、泥质、砂质及不同比例混合颗粒导致颗粒组分复杂,这也正是煤层气井液携颗粒与油井携砂的主要区别.这为经济有效的解决煤层气井煤粉颗粒沉积问题、设计井筒排煤粉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35块在以往进行压裂砾石充填作业时,一般使用常规压裂液进行压裂充填。由于常规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较大,所以开展了酸性压裂砾石充填液体系的实验研究。研制出的酸性压裂砾石充填液体系耐温、抗剪切能力强,携砂性能良好,具有防膨、助排、破乳、防沉淀、低摩阻、低伤害特征。施工结束后该压裂液体系能迅速破胶和返排,对地层伤害非常小,该酸性压裂砾石充填液可以用于压裂防砂及低渗透地层的压裂处理。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解决生产中气井产量临界值的相关矛盾,对砂粒直径所需的气体临界流量进行研究.结合气井实际出砂现状及规律,修正已有的携砂临界参数与出砂量模型,探讨出砂气井合理生产制度和冲砂周期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拉拔和推出试验开展了不同龄期礁灰岩锚固体的界面黏结强度研究,结合动态冲击试验,分析了动力扰动下礁灰岩锚固体系中锚杆-砂浆(B-M)界面、礁灰岩-砂浆(R-M)界面强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B-M和R-M组合体在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界面强度劣化效应发展速率逐渐增加,且随着养护龄期从1d增加至7d, B-M和R-M组合体界面强度受冲击气压的影响显著减小;与此同时,分别建立了B-M和R-M组合体的界面强度损耗率与冲击气压和养护龄期之间的关系式,发现动态冲击荷载对界面强度劣化起主导作用,在养护后期,B-M界面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强于R-M界面;静力拉拔作用下,礁灰岩锚固体系的破坏更易发生于R-M界面。 相似文献
6.
谌华山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15(4):24-26
对于疏松砂岩油田开发来说 ,突出的问题就是要解决防砂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涂料预包砂生产配方、携砂液配方及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测定与评价 ,现场应用后 ,已取得较好的防砂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当气井产气速度低于连续携液的临界速度时就会产生积液,积液能引起气井的过早衰竭。研究采用一种称为垫片的井下装置,在安装垫片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管线中的携液研究,并在多种不同实验条件(改变垫片形状,垫片数量,气量,水量等)下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垫片能够提高气井携液能力。 相似文献
8.
定向井井筒结构复杂,井筒内气流携液困难。利用定向井模拟实验装置对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进行测试,将实验结果与液滴模型、Belfroid携液模型、液膜模型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计算出的携液临界流量值比实验测试值大,Belfroid携液模型计算的携液临界流量值随井筒倾角变化趋势与实验测试结果一致。结合实验测试数据,对Belfroid携液模型中的携液临界流速公式系数进行修正,得到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修正模型。利用修正模型诊断的气藏定向井积液情况,其诊断结果与采取回声仪诊断液面的结果一致,证明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修正模型能较好的预测井底积液情况。 相似文献
9.
徐梅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21(6):35-38
辽河油区稀油油藏曙三区和沈67块的总体防砂思路是防排相结合,重点是在曙三区杜21块新井实施系统工程优化,为新井防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并在老区老井防砂手段上进行技术改进与完善,解决了树脂砂强度的问题,完善了携砂液的性能,同时采用排砂、防砂相结合的方法,在两个区块共施工97井次,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玲珑金矿具体条件,分析研究了充填体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测定了高水团结尾砂充填体的强度和变形特征,分析了影响充填体强度的主要因素及高水充填工艺的特殊要求,确定了满足支护强度、工艺及经济要求的充填材料最佳合理配比范围。 相似文献
11.
12.
文献[1]在Boussinesq的浅水波假定下,用各层内距交界面任意距离点Zia速度水平分量代替传统的各层垂向平均速度,建立了二层流体浅水波演化模型。本文将该模型应用于线性波的研究,分析了该模型所具有的色散特性。证明了参数ai皆取-0.393时,该方程组具有最佳的色散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