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扬子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矿产资源产区,分布许多小-大型铁铜多金属矿床,而本次研究的大红山矿床属扬子西南缘内最大的铁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基于铁、铜矿体的主要赋矿岩石岩石学研究,并结合成矿背景和同位素资料研究,认为其岩性并非火山岩,实际上是由伴随基性岩浆上升的不混溶富硅碱和碳酸盐流体交代混染辉长岩岩体或原地层岩石在大红山岩群某些部位形成的交代蚀变岩(包括蚀变辉长岩).同时,根据矿区观察到的磁铁矿石与钠长石碳酸岩相互穿插、包裹所表现出的不混溶特点,暗示交代蚀变岩形成和铁成矿是同时的,可为下一步在周边寻找铁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根据镜下特征及SiO2含量,将龙头山金矿成矿岩体的构成主体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期后气液导致岩体上部发生弥散型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受热流体的酸碱分离作用影响,形成高岭石化相对在上、绢云母化在下的垂直蚀变分带。侵入岩浆带来的热能,同时形成有大气降水加入的富硼含矿热液,并沿岩体接触带及顶部发育的碎裂构造等开放空间充填,交代已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围绕岩体的近环状含金隐爆角砾岩和电气石-硅化带。微量元素与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成矿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受混染的I型花岗岩浆;与周边岩体在成岩物质、侵位空间及成岩时代等方面表现出岩浆活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丝毛岭金矿床位于陕西凤太多金属矿集区的西北部,产于NWW 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中,矿体赋存于丝毛岭向斜北翼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金矿化类型包括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对其早期成矿阶段热液蚀变形成的绢云母开展40Ar/39Ar测年研究,获得其坪年龄为(211.9±1.5)Ma,指示其成矿作用始于211.9Ma左右,即晚三叠世。结合前人有关区域地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丝毛岭金矿床与凤太矿集区中的八卦庙柴蚂、双王等金矿床一样,都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它们是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位于东古特提斯构造域中的南秦岭碰撞造山带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铧厂沟造山型金矿位于陕甘川金三角成矿区腹地勉县—略阳—宁强成矿带的西北侧。在矿区和外围构造以及显微构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探讨了该区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讨论了各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铧厂沟矿区及其附近在印支期至少存在两期构造运动,即俯冲-碰撞导致的SN向挤压(D1)以及近EW向走滑剪切(D2);SN向挤压(D1)形成了近EW向的片理及层间紧闭褶皱,这些EW向构造形成了矿区的构造格架,其中褶皱的发育造成了载金黄铁矿在转折端的富集,属于容矿构造;近EW向走滑剪切(D2)分为右行和左行剪切活动,造成了区内间隔分布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对其内部的黄铁矿进行了强烈改造,使其内部形成显微裂隙,成为Au沉淀富集的场所,从而控制了Au的进一步富集、沉淀,也属于容矿构造。这些认识表明铧厂沟金矿的形成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南小尧金矿位于山东沂沭断裂带中段,发育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通过对南小尧金矿3种矿石(黄铁绢英岩化绿片岩、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糜棱岩和石英-硫化物脉)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特征、构造条件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3种矿石整体富集Co、Ni,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Eu异常为弱的负异常向正异常过渡,流体的性质可能发生变化;黄铁矿Au与Ag质量分数之比低于0.5且贫As,成矿流体的温度较高;3种矿石的形成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其中黄铁绢英岩化绿片岩和石英-硫化物脉的形成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关,火山热液可能来自于燕山期的火山活动;矿石原岩可能为沉积岩和偏碱性的中—基性岩浆岩,矿石的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地幔。综上所述,南小尧金矿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均来自于深部,由于火山-岩浆活动而向上涌入,随着大气降水的注入,成矿环境由弱还原向弱氧化转变,这种转变加速了Au的沉淀,使Au在不同的构造位置富集成矿,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