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成膜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XPS和接触角测试研究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在不同基材上的成膜情况,并对共聚胶膜的耐水性和附着力进行了考察.由于该共聚乳液同时存在着亲水组分和疏水组分,所以它在不同的基材上成膜可导致其膜表面的组成成分不同,因而导致其耐水性和附着力也随基材而异。结果表明,亲水性的聚氨酯组分均富集于胶膜内部,但胶膜底层聚氨酯组分的含量却随基材的不同而不同。在憎水且表面张力较高的基材上,共聚胶膜的耐水性良好;共聚胶膜的附着力在表面张力较高的基材上也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聚氨酯水分散液(WPU)的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A)乳胶粒子形貌结构的影响,首先分别合成了不同软段结构的WPU,然后以其为种子乳液并滴加溶有引发剂的丙烯酸酯混合单体形成预乳液,升温聚合后得到PUA。通过对乳胶粒径测试和形貌观察发现,软段分子量较小时,形成的PUA乳胶粒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软段分子量较大时,形成过渡层型、梯度型和草莓型结构的核/壳结构PUA乳胶粒,采用两种分子量的软段共混得到的PUA乳胶粒具有复杂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氧化法处理的多臂碳纳米管,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表面带有羟基官能团.TEM照片则显示碳管在乳化剂SDS水溶液中分散性良好.采用直接共混和接枝聚合法分别制备了多臂碳纳米管/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静置一月后的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接枝聚合制备的乳液贮存稳定性优于直接共混法.对其成膜性的研究表明最低成膜温度随碳管用量的增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乳液为连接料的塑料凹版水性油墨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采用乳液共聚法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并以酞菁蓝为颜料配制了塑料凹版水性油墨,讨论了封端剂丙烯酸-β-羟乙基酯含量和颜料含量对水性油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EA用量的增加,PUA复合乳液和水性油墨的粘度增加,但油墨的稳定性先得到改善而后下降;随着颜料含量的增加,水性油墨的稳定性变差,13%的颜料含量为宜;该水性油墨不仅对PET薄膜具有优异的附着牢度,对OPP薄膜同样具有良好的附着牢度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聚丙烯酸酯防水乳液的理论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组合功能单体、优选乳化体系和进行粒子设计三方面的改性手段。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高固含量乙酰乙酸基聚丙烯酸酯组分和端烯基聚氨酸组分,在碱催化剂作用下,两组分在室温下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完成交联固化制得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涂料。研究了催化剂及聚合物组成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聚氨酯/沸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提出聚氨酯/沸石型有机-无机杂化的新模式,并选用表面富合活泼羟基且合有微孔直径大于0.7nm的沸石分子筛,制备出聚氨酯/沸石分子筛新型杂化材料。结果表明,其性能远优于纯聚氨酯的性能,与聚氨酯/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相近,但耐溶剂性能和回弹性能优于前者。XRD分析表明分子筛在杂化材料中保持原状,FT—IR证实TDI能够与沸石分子筛表面的硅羟基进行接枝反应。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常规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溶胶-凝胶反应等方法;复合材料制备中无机粒子表面的修饰,着重对目前最常用的硅烷偶联剂和偶氮类化合物两种修饰方法进行了介绍;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光学、涂料、胶粘剂等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复合材料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微相复合高分子乳液.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此乳胶粒子的形态特征,表征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子具有预期的核-壳型结构,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其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比常规乳液聚合物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稀溶液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新合成的系列聚氨酯的溶液行为。样品的表现粒径在几百甚至上千纳米范围,显著高于一般大分子粒径在几十至上而纳米的水平;随浓度变化粒径非单调变化;随扩链剂用量减少,表观料径基本趋势是逐渐增大。用大的簇状分子观点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稀溶液行为及与其优良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外交联型聚丙烯酸酯固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动态力学扭瓣分析研究了聚丙烯酸酯的升温固化过程,提出了一种两步固化机理,并求算得到了体系的固化活化能,发现有机晚催化剂有能有效降低固化活化能并讨论了其催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17.
聚氨酯对聚氯乙烯粘接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3种聚酯(PEA、PBA、PHA)和MDI合成了分子量和软硬段比例大致相同的3种聚氨酯胶粘剂(PEAU、PBAU、PHAU),以DSC、DMA和相差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它们与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BAU、PHAU与PVC均有良好的相容性,而PEAU则与PVC不相容。3种胶粘剂对PVC的粘接强度差异很大,其粘接强度次序为:PHAU~PBAU>>PEAU,由此提出了聚氨酯胶粘剂对PVC的粘接机理 相似文献
18.
借助动态粘弹仪和透射电镜,着重研究了PMMA/PnBA乳胶IPNs体系的相容性,乳胶颗粒的形态和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对它们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通过分析该乳胶IPNs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表明PMMA/PnBA乳胶IPNs属于部分相容体系,网络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子混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PMMA/PnBA乳胶IPNs呈现两相细胞结构和“芯-皮”结构,随着体系相容性的增加,其结构更加精细,相区尺寸更小。 相似文献
19.
P(AMPS+AM)/SiO2高吸水性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酰胺(AM)共聚物为有机相,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引入SiO2无机相,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了P(AMPS+AM)/SiO2高吸水性杂化材料,并着重研究了不同用量的TEOS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等检测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同时对材料的透光性、吸液性能、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TEOS用量为5%(相对单体质量百分含量)左右制得的高吸水性杂化材料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