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综述了燃料油液相吸附脱硫机理,分析了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等液相物理吸附脱硫机理的特点,指出物理吸附脱硫技术对硫化物的选择性较差且较难实现深度脱硫.重点阐述了π络合机理和S-M配位机理及研究现状,并对络合配位吸附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吸附脱硫技术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脱硫效果好、烯烃不被饱...  相似文献   

2.
FCC汽油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FCC汽油脱硫主要技术的进展情况,包括FCC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剂及助剂脱硫、FCC汽油加氢异构化和吸附脱硫等技术,比较了其优缺点。指出同时具有芳构化和异构化功能的加氢脱硫和LADS(固定床吸附脱硫)技术是解决我国成品汽油硫含量超标和辛烷值不富裕的有前途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FCC汽油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FCC汽油脱硫主要技术的进展情况,包括FCC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剂及助剂脱硫、FCC汽油加氢异构化和吸附脱硫等技术,比较了其优缺点。指出同时具有芳构化和异构化功能的加氢脱硫和LADS(固定床吸附脱硫)技术是解决我国成品汽油硫含量超标和辛烷值不富裕的有前途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2016,45(11):1396
传统的加氢脱硫工艺能耗高且难以超深度脱硫,而吸附脱硫成本相对较低,可超深度脱硫。综述了吸附法燃油超深度脱硫的研究进展。吸附脱硫技术分为物理吸附脱硫和反应吸附脱硫。物理吸附脱硫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是,燃油中相对大量的芳烃和烯烃等组分会与有机硫化物形成强烈的竞争吸附,导致吸附剂脱硫选择性及脱硫量较低;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由于在吸附剂表面将有机硫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更易吸附的硫化物,然后再吸附脱除,因而吸附脱硫选择性较高。目前,还原型反应吸附脱硫技术S-Zorb工艺已投产,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氧化型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由于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且不消耗氢气,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吸附技术因其具有工艺条件温和,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低,易再生等优点,在各种气体和液体脱硫中具有很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常低温精脱硫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综述了活性碳、分子筛、MOFs等多孔材料的结构,吸附脱硫机理及其在精脱硫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新型多孔材料MOFs应用于选择吸附精脱硫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化工》2017,(1):127-134
Merox抽提氧化脱硫法是目前液化气脱硫领域的主导技术,尽管如此,该方法由于存在脱硫深度低,碱液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正处于改进阶段。吸附法脱硫作为一种清洁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深度高、无碱排放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目前吸附脱硫技术中常用的吸附剂入手,介绍了金属氧化物、活性炭、分子筛以及近些年流行的MOFs材料等吸附剂,归纳总结了脱硫原理、影响脱硫效果的因素、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及吸附剂的再生过程等。并对吸附法液化气脱硫技术进行了利弊分析,最后对吸附法液化气脱硫的技术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分子筛吸附脱硫技术因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条件温和、脱硫率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分子筛吸附脱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改性分子筛的吸附性能与分子筛的再生性能,并对分子筛吸附脱硫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但吸附温度和吸附剂再生温度较高;络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可生产硫含量小于50μg/g的低硫车用燃料油,但目前吸附剂对含硫芳烃的选择性和容硫量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北京市汽油质量升级的需求,根据某炼油厂汽油组分构成、性质及产品质量,结合该厂现有1.2Mt/a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从项目投资、操作费用、能耗等方面对新建0.9Mt/a汽油吸附脱硫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S-Zorb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简称S-Zorb技术)比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建议新建装置采用S-Zorb技术,以生产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近年来吸附脱硫技术在油品脱硫领域中的研究趋向及应用成果。首先分析讨论了催化吸附剂在油品中的物理和化学吸附脱硫机理;其次概述了以活性炭、分子筛等多孔性物质为载体的催化吸附剂在酸碱氧化、负载活性组分等改性方面和油品脱硫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对各类催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吸附方法和脱硫效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最终提出了催化吸附剂及吸附脱硫技术在柴油脱硫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机动车燃油的脱硫技术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世界燃油质量标准,简要报道了机动车用汽、柴油中硫化物的种类和含量,详细报道了燃油的加氢、生物、氧化和吸附脱硫机理及技术。噻吩类化合物占汽油总含硫量的83%,柴油中的硫主要以苯并噻吩及二苯并噻吩形式存在。吸附脱硫将会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燃油脱硫技术。插图6幅,数据表4张,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12.
吸附法脱除汽油和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具有投资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综述了国内外汽油和柴油吸附脱硫技术在吸附工艺和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RVAD工艺、S-Zorb工艺、PSU -SARS工艺、LADS工艺和Exxon工艺,以及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氧化物等吸附材料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周秀杰 《石化技术》2013,20(2):61-65
介绍了柴油非加氢脱硫工艺,如酸碱精制、溶剂萃取脱硫、吸附脱硫、氧化脱硫和生物脱硫等工艺的特点以及进展情况。与柴油加氢脱硫工艺相比,非加氢脱硫工艺具有投资少、操作和加工费用低、不消耗氢气等特点,是中小型炼油厂的首选加工方案,对大型炼油厂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精制手段。随着清洁柴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吸附脱硫、选择性氧化/萃取脱硫、生物脱硫工艺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汽柴油深度脱硫方法及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对汽柴油中硫含量的要求以及汽柴油中的硫化物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对吸附脱硫、萃取脱硫、膜分离、生物技术脱硫、络合沉淀法和催化氧化法等几种深度脱硫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未来汽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柴油氧化脱硫作为一种新的工艺,其深度脱硫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把超声波这种新兴技术应用于柴油脱硫中,大大减少了反应时间。着要介绍了超声波的产生、机理、作用及其在氧化脱硫过程中的强化原理。  相似文献   

16.
The influences of ultrasonic intensity, H2O2 concentration, ratio of H2O2 to oil and the addition of Fenton reagent on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diesel oil under ultrasonic irradi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diesel oil fitted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creasing the ultrasonic intensity increased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f diesel oil. The addition of H2O2 enhanced the ultrasonic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f diesel oil. The sono-oxidation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Fenton reagent showed a synergistic effect for diesel oil desulfurization. The catalytic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under ultrasonic irradiation process on diesel oils is an efficient and promising method.  相似文献   

17.
A catalytic system for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has been created, which is a transition metal salt bearing an organic ligand and capable of forming an active oxidative complex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ozone and further oxidizing sulfur compounds present in fuel followed by the adsorption of the oxidation products on silica gel. In this case, a direct contact of ozone with the fuel is avoided, making the process safer. The effect of the reaction and ozonation conditions on the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Total sulfur content was decreased to 180 ppm for the straight-run gasoline fraction and to 900 ppm for the diesel fraction.  相似文献   

18.
利用铵盐离子交换的方法对NaY分子筛进行改性制备了HY型分子筛,HY型分子筛分别采用与硝酸铜溶液进行二次离子交换和浸渍法制得两种CuY型分子筛脱硫剂A和脱硫剂B。利用改性的Y型分子筛脱硫剂进行直馏柴油静态吸附脱硫实验,结果表明,HY型分子筛经过浸渍法和离子交换法两种改性方法制备的脱硫剂其脱硫效果又进一步增强,其中以硝酸铜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的脱硫剂A脱硫效果最好,其脱硫率接近70%。  相似文献   

19.
主要对原料油中噻吩、苯并噻吩、硫醚等类型硫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转化机理和路径去向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与催化汽油中类型硫的标定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催化操作条件、催化剂类型及原料油组成对类型硫的裂化脱硫过程的影响,对于两种主要脱硫技术吸附脱硫和加氢精制进行了探讨。噻吩在催化剂B酸中心易形成β碳正离子并进一步转化为不同的中间产物,再经过氢转移反应和裂化反应开环裂化脱硫生成H 2S进入气相,或生成烷基噻吩等硫化物主要进入汽油馏分段,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比噻吩更难开环裂化,其脱硫产物主要进入柴油馏分段。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高的剂油比、较长的反应时间、晶胞参数高、酸密度大的催化剂及较多的供氢剂有利于脱除类型硫。  相似文献   

20.
用三聚氰胺与硼酸合成了一种具有新形貌的介孔碳化硼氮(CBN)材料,并在其中掺杂Ag、Ni、Cu,合成出掺杂金属的碳化硼氮(M-CBN)。采用N2吸-脱附、SEM、XRD、NH3-TPD等手段对CBN与M-CBN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对CBN的影响及CBN与M-CBN对国V标准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890℃下焙烧制得的CBN比表面积高达1368 m2/g,3种掺杂不同金属的M CBN比表面积也均在1000 m2/g以上。CBN与M-CBN的形貌均为具有锋利边缘的类台阶状,且其孔径集中分布在3~10 nm之间。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15℃时的脱硫效果最佳。与CBN相比,M-CBN的总酸性位明显增多,吸附脱硫效果也更为优越,加入质量分数为1.25%的Ag-CBN吸附剂可使国V标准柴油中硫质量分数降至1 μg/g以下。Ag-CBN经4次再生循环使用后,脱硫率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