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MoldFlow软件对摩托车线束挡板的注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对在不同浇口位置下的充填时间、熔接痕、翘曲变形、气穴、充填末端总体温度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实际最佳浇口设计方案,提高了塑件质量,缩短模具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MoldFlow技术在注射模中的重要作用,应用MoldFlow软件对显示器底座模具进行CAE分析,通过最佳浇口位置分析确定浇口的形式,并对其进行流动和翘曲的模拟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熔接痕位置、气穴分布和翘曲变形量等缺陷。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模具设计方案,从而可以提高制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注塑成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短射、熔接痕、气穴、飞边、缩痕和翘曲变形等诸多缺陷,而翘曲变形是塑料制件最严重的成型缺陷之一。分析了塑料材料、模具结构和成型工艺条件对注塑制品翘曲变形的影响,指出通过对冷却系统、工艺参数的优化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改善注塑件的翘曲变形。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MoldFlow技术在注射模中的重要作用,应用MoldFlow软件对显示器底座模具进行CAE分析,通过最佳浇口位置分析确定浇口的形式,并对其进行流动和翘曲的模拟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熔接痕位置、气穴分布和翘曲变形量等缺陷.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模具设计方案,从而可以提高制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乾 《模具技术》2012,(1):57-60
运用CAE软件进行熨斗上盖的注塑成型设计,对其充模时间、注射压力、气穴、熔接痕和翘曲变形等进行模拟分析,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模具设计方案。解决了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制品缺陷问题,从而提高制品质量,缩短模具设计制造和产品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MoldFlow(MPI)对摩托车转向灯座塑件的注射成型过程进行了预测,并对两种注射模浇注系统方案从充填时间、翘曲变形的大小与产生原因、熔接痕位置、气穴位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为下一步设计及改进模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Moldflow软件对摩托车支架板的注塑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对在不同浇口位置下的充填时间、熔接痕、翘曲变形、气穴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实际最佳浇口设计方案,提高了注塑产品质量,缩短模具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电钻开关塑件质量,运用CAE软件对塑件进行了填充、流动、冷却及翘曲等数值模拟。分析了注射压力、翘曲变形、熔接纹分布和气穴等情况,优化了保压压力、保压时间,以减小注射缺陷和塑件变形,为模具设计及注射过程工艺参数的设定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黄颖 《模具制造》2012,(8):11-13
应用MoldFlow软件对浇口位置进行优化,通过模拟两种方案产生气穴、熔接痕及翘曲变形量的综合分析,得到最佳浇口位置,优化了方案,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ldflow的注射模浇口位置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浇口位置直接影响聚合物分子的取向和塑件成型的翘曲变形问题,运用Moldflow软件对塑件不同浇口位置的填充时间、熔接痕、气穴分布、注射压力及锁模力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了浇口位置的优化方案,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模具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塑性工程学报》2015,(6):170-175
板料数控渐进成形工艺是一种柔性成形工艺,这种工艺非常适合加工小批量、多品种和形状复杂的板料产品。以医疗修复体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正成形、负成形工艺在渐进成形专用机床上完成渐进成形加工。针对工具头与支撑体间隙不合理导致零件表面产生挤压痕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零件模型的整体偏置方法生成支撑体模型,很好的解决了加工件表面的质量问题。对成形零件变形区厚度及回弹变形进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数控渐进成形中材料厚度变化遵循正弦定律;负成形加工件的厚度误差、回弹量均比有支撑的正成形大,并对影响零件厚度、回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企业设计资源的共享与重用及系统对产品开发支持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产品设计数学模型及具有组合重构产品结构和扩展结构的机械产品设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数学模型建立了产品设计与产品特征的关联关系,为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机械产品设计模型在产品开发中可保持装配件和零部件之间的物理关系、保持整个产品基类结构的物理关系,增强系统的设计扩展能力,可较好地解决系统对产品开发支持能力不足及设计实例模型重用和设计资源共享的问题.最后以某风机为例简要说明了机械产品设计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铝合金压铸件中的气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太  金吉琰 《铸造技术》2008,29(1):134-136
铝合金压铸生产的工件常因气孔存在而导致报废,产生气孔的原因很多,在解决这一产品质量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如何快速、正确地采取措施减少因气孔而造成的废品率,这是各铝合金压铸厂家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稀土永磁材料表面超声波化学镀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的防腐蚀性能,通过化学镀的方式对稀土永磁材料进行表面处理.根据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疏松多孔的特性,将超声波技术引入到化学镀工艺中,利用孔隙率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震试验、电化学测试、盐雾试验及湿热试验等检测手段,对镀层的孔隙率、形貌、结合力以及镀层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将超声波化学镀层与常规化学镀层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降低化学镀层的孔隙率,提高镀层的结合力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CAN总线嵌入式结构的运动控制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CAN总线和DSP TMS320F2812,提出了一种基于串行总线的运动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16.
At present nanotechnologies and nanomaterials, in particular, nanocomposites based on W and WC nano-powders are of great interest in the world, while composites based on decamicron-grained powders with particle sizes significantly above 10 μm receive undeservedly little attention.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tudies aimed to obtain new metal-ceramic composites based on tungsten carbide (WC) with decamicron-sized particles, which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V. N. Bakul Institute for Superhard Materials, Ukraine's leading Materials Science Center.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a great potential of these interesting material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methods for producing decamicron-grained W and WC powders and new composites based on coated decamicron-grained WC powders with the skeletal structure infiltrated with metals and other substances that impart specific functional properties to the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17.
用Internet的资源,开展了基于Web的数控加工仿真技术研究.本文详细地阐述了采用VRML和Java相结合实现基于Web的数控加工仿真的方法和手段,并以铣削加工为例,给出了其实现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LF精炼炉炼钢精炼环节合金配料的常用建模方法和RBF神经网络作了简单介绍,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并就其预测结果进行绝对误差曲线比较,得出RBF网络相对于其它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孙玉鼎 《铸造技术》2003,24(5):372-374
从日本杂志上展出日本铸造企业的新技术产品和日本对铸造新技术产品的奖励,看到我国铸造企业的差距。必须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用户对铸件产品的需求,大力开展发展铸造新技术产品。与铸造有关中介组织和媒体也要大力促进这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0.
基于SLA的快速精铸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快速原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原型与铸造相结合的快速精铸技术,可以实现零件/模具的快速精确成形制造,解决了传统铸造加工周期长、费用高、精度不易保证的不足。以支撑快速精铸的三条技术路线为出发点,分析了每种路线的应用范围和研究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其可靠性。指出精度补偿、工艺优化问题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并时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