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焙烤食品消费量、来源于焙烤食品游离糖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采用非连续3天24小时回顾方法,收集13 083名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的焙烤食物消费量。焙烤食品糖含量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的焙烤食品专项监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通过焙烤食品的糖摄入量及供能比。结果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一般人群)的焙烤食品消费率为24.11%,女性略高于男性,分别为25.69%和22.42%。随年龄增加,各年龄组焙烤食品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5岁组最高为39.09%,60岁以上组最低,为17.57%。一般人群焙烤食品平均消费量为10.25 g/d,女性(10.58 g/d)略高于男性(9.92 g/d);各年龄组焙烤食品平均消费量最高为13~17岁组(16.36 g/d),6~12岁组和3~5岁组次之,分别为15.22 g/d和13.25 g/d。一般人群通过焙烤食品游离糖的平均摄入量为1.54 g/d,平均供能比为0.37%(0.37%TE),女性(1.60 g/d,0.41%TE)高于男性(1.47 g/d,0.33%TE);各年龄组,13~17岁组游离糖摄入量最高,为2.21 g/d(0.52%TE),6~12岁组和3~5岁组摄入量次之,分别为2.14 g/d(0.59%TE)和1.94 g/d(0.65%TE)。焙烤食品消费人群平均供能比为1.53%TE(1.43%TE~1.67%TE),焙烤食品消费人群的高消费者(P95)为3.86%。一般人群,通过面包和糕点摄入的游离糖平均值分别为0.68 g/d和0.73 g/d,远高于饼干(0.13 g/d)。结论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一般人群,女性的焙烤食品消费率、游离糖摄入量、游离糖供能比均高于男性,通过焙烤食品摄入的游离糖水平较低。焙烤食品减糖时,建议重点关注3~5岁、6~12岁、13~17岁人群,重点关注面包和糕点这两类食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摄入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14年在我国14个省(市)抽取28个城市区和县内的27 485名3岁及以上常住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碳酸饮料的消费状况,结合2015年开展的饮料添加糖含量专项调查中132份碳酸饮料糖含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人群碳酸饮料中添加糖摄入量分布和饮料提供的能量,并与人群膳食摄入总能量相比计算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供能比。结果我国14个省(市)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添加糖每日平均摄入量为0.5 g,供能比为0.11%,其中碳酸饮料消费人群添加糖每日平均摄入量为13.4 g,中位数为12.3 g,供能比为2.69%。不同消费人群添加糖每日摄入量的中位数比较,男性(15.3 g)高于女性(10.1 g),城市(13.8 g)高于农村(10.7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供能比比较,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3.02%)高于农村(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7岁年龄组人群的碳酸饮料供能比最高为3.41%。结论 13~17岁青少年为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高消费群体,应重点开展科普宣教,引导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浙江省学龄儿童含糖饮料的摄入现状,为控制学龄儿童饮用含糖饮料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6年在浙江省8个县(市、区)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选取3岁以上人群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中6~17岁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法收集研究对象过去1个月含糖饮料的摄入状况.结果 73.01%学龄儿童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糖饮料消费的价格弹性,为含糖饮料税收政策的制定研究及减少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多消费的调整措施研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网络在线收集的881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并借助Stata15.0统计软件对我国含糖饮料及其他饮品、甜品和水果进行价格弹性分析。结果:含糖饮料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6,其他饮品和甜品、水果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在0.26~0.34之间,含糖饮料对文中其他饮品和食品交叉价格弹性为正,且在0.001 56~0.002 02之间,其中甜品最高0.002 02、其次是奶茶0.001 96。结论:我国含糖饮料需求缺乏弹性,含糖饮料与文中提到的其他饮品和食品存在替代关系,其中甜品对含糖饮料的替代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含乳饮料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2013年在我国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西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贵州省和甘肃省共9个省(市)中18个城市区(县)选取13 953名3岁及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利用过去一个月食物频率法和非连续3 d 24 h回顾询问法收集调查对象含乳饮料消费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含乳饮料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国9省(市)3岁及以上人群含乳饮料消费率为9.7%(1 350/13 953),消费≥1次/d、4~6次/周和1~3次/周的比例分别为1.6%(217/13 953)、0.7%(94/13 953)和7.4%(1 039/13 953)。男性和女性消费率分别为8.5%(592/6 934)和10.8%(758/7 019);按年龄分层,3~6岁消费率最高(35.5%,165/465),60岁及以上最低(4.5%,123/2 740);城市消费率(7.7%,534/6 954)低于农村(11.7%,816/6 999)。全人群含乳饮料平均消费量为6.2 mL/d(消费人群为134.4 mL/d),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6和6.9 mL/d;按年龄分层,3~6岁消费量最高(35.6 mL/d),60岁及以上最低(2.6 mL/d);城市消费量(3.2 mL/d)低于农村(9.2 mL/d)。性别、年龄、职业、城乡和地域是含乳饮料消费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3岁及以上人群含乳饮料消费率和平均消费量较低。儿童和青少年(3~17岁)是含乳饮料的主要消费人群,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儿童和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的科普宣教。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饮料中游离糖及其单体的含量,为游离糖摄入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饮料行业产销量并结合地理分布,2015年采集9类饮料样品共计708份;根据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2000.17方法,以高效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测定其中的单糖和二糖(葡萄糖、果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16个省(市)3岁及以上人群桶装和瓶装饮用水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3—2014年开展的我国16个省(市)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中预包装饮用水消费数据,选取43 319名3岁及以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AS 9.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分析研究对象桶装和瓶装饮用水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我国16个省(市)3岁及以上人群桶装和瓶装饮用水的消费率分别为26.2%和14.4%,人群平均消费量分别为249.7和56.4 mL/d,饮用者平均消费量分别为951.6和392.2 mL/d。男性桶装和瓶装饮用水消费率和消费量均高于女性;家庭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人群桶装饮用水消费率和消费量均高于其他收入人群,3万元以上人群瓶装饮用水消费率和消费量均高于其他收入人群;城市地区人群瓶装饮用水消费率和消费量高于农村地区人群,而农村地区人群桶装饮用水消费率和消费量高于城市地区人群。此外,桶装和瓶装饮用水的消费状况还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我国3岁及以上人群桶装和瓶装饮用水消费率和消费量较低,其消费状况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地区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如果女性一周喝含糖饮料3杯以上(一杯饮料为355毫升),患乳腺癌的风险可能就会增加。在这项研究中,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i555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其中约一半女性为绝经前,另一半为绝经后。这些女性接受了饮用加糖果汁和充气饮料情况的问卷调查,然后又接收了乳房X线检查来测量其乳房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东省城市居民的脂肪及脂肪酸的摄入水平与食物来源.方法 2017-2018年选取广东省5个城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岁及以上居民,运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摄入信息.结果 广东省城市居民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671.9 kcal,脂肪摄入为69.2 g,脂肪供能比为3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食品营养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民健康。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人群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肉类消费数据,共纳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2 39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法收集肉类消费数据,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各种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率为91.9%。其中,猪肉消费率为77.4%,牛肉消费率为50.6%,羊肉消费率为21.5%,禽肉消费率为23.0%。居民肉类消费模式受到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的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猪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民族,牛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民族、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羊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和家庭月收入,禽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家庭月收入。结论 北京市居民肉类消费率较高,肉类品种日益丰富,膳食结构逐渐完善,但猪肉仍是居民主要肉类消费产品,应给予居民科学营养指导,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2019年江西省3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的研究,了解3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素摄入情况。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南昌市新建区、吉安市井冈山市、九江市濂溪区共362户1 251人进行入户调查。膳食调查采用家庭称重记账法和非连续3 d 24 h回顾询问法相结合,收集食物消费量资料,分析每标准人日各类食物和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 2019年江西省3城市居民畜禽肉类、食用油和食用盐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分别为111.70、31.06、7.78 g;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分别为240.53、47.97、27.91、26.31 g;谷薯类、水产品类每标准人日摄入量为398.30、42.95 g;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14.68%、33.74%、51.50%。膳食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每标准人日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的分别占89.74%、72.41%、89.04%、82.85%、60.21%;钠每标准人日摄入量超过适宜摄入量100%以上的占74.18%。结论 江西省3城市居民能量、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满足膳食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年昆明市盘龙区9岁及以上居民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盘龙区抽取180户334名9岁及以上居民开展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 结果 2010年盘龙区9岁及以上居民谷类及制品每日平均摄入量为485.4g,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为19.1g,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为185.8g(猪肉91.4g、其他畜肉31.0g、内脏4.9g、禽肉类18.4g、蛋类20.5g、鱼虾贝壳类19.6g),乳及其制品50.6g,蔬菜及制品321.6 g,水果及其制品61.8g,油脂类食物39.0 g,调味品24.7g(盐8.8g,酱类7.7g、酱油0.4g),坚果及种子类2.9g,糕点糖果类26.4g。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为1960.9Kcal,蛋白质摄入70.4g/d,脂肪摄入为82.5 g/d,碳水化合物摄入235.5 g/d,胆固醇为281.3,膳食纤维为12.5 g/d,灰分摄入为20.7 g/d,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561.9ug /d,胡萝卜素2074.2 ug/d,视黄醇213.6 ug/d,维生素E总量29.7 mg/d,硫胺素1.0 mg/d,核黄素0.9 mg/d,维生素C104.3 mg/d,尼克酸19.5 mg/d,α维生素E9.3 mg/d,钙403.1mg/d,磷1018.9mg/d,钾1789.1mg/d,钠4957.1mg/d,镁278.3mg/d,铁23.5mg/d,锌12.3mg/d,硒44.1mg/d,铜1.7mg/d,锰5.4mg/d。盘龙区居民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分别为14.6%、36.1%和49.9%;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物、纯热能食物、其他食物等各类食物提供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42.2%、3.9%、1.8%、23.0%、16.0%和13.1%。膳食蛋白质来源于谷类、豆类、动物性食物、其他食物分别为32.3%、8.5%、42.7%和16.6%。脂肪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分别为43.5%和56.5%。 结论 2010年盘龙区居民膳食情况较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的摄入状况有较大变化。盘龙区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平衡,蛋类、鱼虾贝壳类、干豆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等摄入不足,均低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而油脂类食物和食盐的摄入量均高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相似文献   

15.
城镇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变化趋势影响着城乡居民整体食用植物油消费走向,深入研究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粮油供给安全战略和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基于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及其影响因素数据,从宏观角度出发,利用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食用植物油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习惯4个主要因素构建灰色GM(1,5)预测模型,并对2021—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4.94%,满足模型预测要求;应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发现,2021—202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恢复到10 kg以上,且呈小幅增长态势,叠加持续增长的城镇人口数量,我国油料油脂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加。为此,提出了引导油脂消费结构调整、加强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监督、提高食用油利用效率和杜绝浪费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