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改善平朔东露天矿前期小煤窑开采破坏所形成的采空区给正常开采带来的危害,从采空区成因切入,阐述了采空区高台阶爆破的技术难点和影响因素分析,对采空区高台阶爆破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良好的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2.
元宝山露天矿煤层赋存较浅的部位,一般都被地方小煤窑开采过。由于小煤窑采空区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整个露天矿的生产和安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测及爆破处理。探测采用物探、地质雷达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成果后进行了爆破等处理工作。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几种探测及处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同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不足,为后期探测及处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露天矿小煤窑采空区探测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宝山露天矿煤层赋存较浅的部位,一般都被地方小煤窑开采过。由于小煤窑采空区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整个露天矿的生产和安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测及爆破处理。探测采用物探、地质雷达和钻控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成果后进行了爆破等处理工作。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几种探测及处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同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不足,为后期探测及处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危险源辨识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家岭露天矿危险源辨识模型,确定了危险源指标的权重。依据危险源辨识的权重研究了安家岭露天矿过采空区安全开采存在的主要危险源,并把采空区分为高温明火采空区、积水采空区、存在有毒气体的采空区、未冒实采空区,针对不同的类别的采空区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开采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安家岭矿是露天和井工协调开采开采模式,安家岭露天矿北帮边坡在井工二矿形成了井工采动与断层破碎带双重影响,对露天矿安全有序生产带来威胁,随着井工二矿29211工作面的推进,安家岭露天矿北帮出现变形,通过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对断层影响区域内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当工作面推进至设计停采线时,边坡安全储备系数不足,存在地质灾害危险,结合边坡稳定雷达与GPS监测数据分析,调整井工二矿29211工作面原设计停采线位置,以保证露天矿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6.
罗怀廷  杨洋  韩占占 《露天采矿技术》2012,(Z2):118-120,122
露天煤矿开采境界内的小煤窑遗留采空区是露天煤矿生产的重大安全隐患,如何安全度过采空地带是露天煤矿需要重视的重大安全问题,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使用抛掷爆破处理采空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露天矿采空区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选取半连续工艺下露天煤矿运煤系统评价指标,具体包括运煤系统经济效益、运煤系统效率、生产管理和设备维修等.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起露天矿运煤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安家岭露天矿为例,对其运煤系统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安家岭露天矿在现有开采条件下选用端帮巷道运煤系统最优.  相似文献   

8.
为消除平朔东露天矿前期小煤窑开采破坏所形成的采空区给正常开采带来的危害,从采空区成因切入,对采空区爆破穿透孔进行探测以及预处理,采用穿透孔底部空气间隔器与岩渣0.6 m和0.4 m交替填塞的方式处理穿透孔,处理后的穿透孔起到了支撑承载上部大药量的作用。针对该矿在爆破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塌陷率低及塌陷深度低等问题,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利用数理统计和工程实测方法对爆破参数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改变和调整孔网参数、装药结构、连线方式等技术措施,使得上部覆盖层塌陷填实采空区,进而改善了塌陷爆破效果,验证了优化后的爆破参数的实用性,为煤矿的后续正常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基于瞬变电磁法的露天煤矿开采界内小窑采空区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宝日希勒露天矿开采境界内存在多个小煤窑采空区的问题,采用了以瞬变电磁为主,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为辅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小窑采空区进行探测,查出采空区的位置,运用钻探手段进行验证,爆破手段进行处理,有效地查明了该矿采空区的分布,确定了采空区的大小、范围,保证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安家岭露天矿东帮到界过程中的生产安全,对比微差控制爆破和二氧化碳静力爆破2种技术优缺点,在计算炸药爆破时振动距离和飞石安全距离基础上,提出到界边坡区域的爆破控制方案,确定2种爆破方案的应用范围及爆破参数。结果表明:东帮开采地表界以西50 m范围内应采用二氧化碳静力爆破;东帮开采地表界以西50~80 m应采用外包作业微差控制爆破,自营应采取微差控制爆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