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分析其对中国及苏州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作为现代建筑代表作的创新之处,从中提炼出苏州建筑的审美观,并提出一些其设计建造中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9)
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原则上,生态建筑也应该符合人类生存需要的基本理念。文章主要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讨论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建筑理念,阐述贝聿铭对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纯净的完型——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青  薛求理  贾巍 《新建筑》2010,(5):106-111
通过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作品及其与周围环境之拓扑布局关系,对照贝聿铭其他设计作品,尝试以"道"与"器"、"名"与"实"的中、西方古典哲学视角,再度挖掘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涵及其设计手法,解读分析这一"完型"之作中所体现的主题,并发现其对当今建筑实践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州博物馆新馆防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工程概况,分析了工程对防水设计的要求和选材依据.并通过示意图详细介绍了地下室底板、侧墙板、顶板、地面最观、屋面以及相关细部节点的防水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5.
方韧  韩伟  钱全林 《施工技术》2007,36(10):7-10
苏州博物馆新馆工程的建筑节点和构造做法为国内首次,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技术难点,因此重点介绍解决博物馆新馆中有关技术难题时所采取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6)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至今,已经运营了多年,公众一直关注这所建筑能否成为中国建筑的新高度,同时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笔者主要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中争议最多的问题做尝试性分析,并就其对当前的设计所带来的启示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一边是江南古典园林庭院弄堂,茶香评书以及吴文化的种种风雅古朴,另一边则是向着新时代毫不犹豫地迈开脚步。经历着现代社会的种种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地域与全球化等一系列矛盾在这座城市并非势不两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6)
在传统园林的建造中,框景是一种常见的造园手法,它在现代新中式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主要探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框景艺术的应用,分别从设计概述、艺术应用和艺术展示三个方面总结了园林设计中框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建筑》2007,(4):109-116
馆址:苏州博物馆位于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街区中心,毗邻16世纪明代拙政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和19世纪的忠王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0.
张春晓 《现代装饰》2012,(9):108+110
本文通过地域性在建筑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从地域性的概念出发,层层剖析二者关系,总结地域性对设计的现实意义,以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从文化、科技、材料等多方面分析探索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归属感的缺失,努力寻求文化的认同感,这便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炜芳  徐德嘉 《园林》2012,(9):80-83
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城市。在中国传统文化久远深刻的影响下,历代居住苏州的文人雅士具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法天贵真、咫尺山林等审美理念和情趣,直接反映在他们营造的宅邸和私家园林中。随着西方美学的传入,城市景观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反映是所谓"西式洋房"  相似文献   

12.
鲁墨 《室内设计》2013,28(4):102-106
当代中国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呈现同质化的趋势。本文以"本土设计"立意,从空间和意境两个方面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全面深刻地传承了后者的风格特点,非常熨贴地嵌入了特定的建筑环境,从而延续了苏州的地域历史文化脉络。苏州博物馆新馆渗透着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创新理念,是一次本土设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苏州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薇 《世界建筑》2004,(1):12-15
自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2002年初接受中国江苏苏州市政府之遨,承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伊始受到社会媒体,建筑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已正式揭幕开工。随着破土尘埃落定近两年的报导风雨似也渐沥入静。在此期间作者有幸两度参加专家论证会得以了解一些情况。今受《世界建筑》杂志社贾东东女士之邀,并征得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和支持对苏州博物馆建设的前期情况作一报导,希望以客观的事实及陈述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张轲  张弘 《世界建筑》2007,(4):119-119
在这个年代讨论贝聿铭的建筑,乍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有些过时的话题,仿佛还不如讨论几个“国内一流,国际三流”的著名建筑师来得入时些,这位比我们大三代的华裔美国建筑师,无论和我们时下轰轰烈烈的“都市大跃进”还是“新农村建设”好像都扯不上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5.
董豫赣 《风景园林》2013,(2):156-157
贝聿铭自言,苏博假山,立意于计成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两句,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相似文献   

16.
苏州博物馆     
赛德设计成功地与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了苏州博物馆项目的结构、机电扩初设计及整个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此项设计是在世界著名华裔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直接指导和要求下完成的.赛德设计团队在纽约曼哈顿与PPA及其机电顾问JB&B、结构顾问LERA进行了紧密合作完成了该项目的结构与机电的扩初设计。苏州博物馆可能是贝聿铭大师奉献给世界的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7.
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仪三 《建筑师》2008,(2):84-86
2006年10月6日,正是中秋节,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了。在庆典上89岁的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面对中外记者,谦和地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这个建筑能给苏州,给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他把苏州博物馆新馆称作为自己的“小女儿”,他还说过:“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作品可以给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介绍苏州园林博物馆扩建设计过程,探讨关于建筑形式表现语言,达到使博物馆的群体消隐在老城的肌理之中,博物馆各展馆单体消隐在展品之中,建筑细部消隐在传统语汇之中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8)
从徽派建筑形式美的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在苏州博物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探索徽派建筑形式美的多种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建设苏州新博物馆,需对古建筑闺阁楼进行支托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