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席彬 《上海包装》2012,(2):34-35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等教学特点,妥善处理好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包装设计课程是装潢专业的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宗旨是通过工作岗位分析,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制定人才规格,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适应新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课程目标分析:  相似文献   

2.
彭晓丹 《上海包装》2023,(10):199-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愈发加剧,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已由原来的技艺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突出创新教育理念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概述了创新教育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基于创新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策略,旨在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本质属性,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本文从知识经济和政策引导的角度探析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之路,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充分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个体情感特性与思维方式,注重传统设计文化的继...  相似文献   

5.
张建设  杜冰 《工业设计》2015,(1):102-103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高等教育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面临给予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和高校改革分不开,这是所有的艺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自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才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许多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而难以应付工作上的挑战,这些都对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定位教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及评价,对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创意市集实践教学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创意市集模式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构想,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篮创意市集"的具体实践为案例,以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将创意市集模式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大幅提升的改革成果,为文化创意背景下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乃至寻求一条更好的就业通道提供了依据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杜冰 《工业设计》2014,(10):70-73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高等教育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面临给予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和高校改革分不开,这是我们所有的艺术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委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改革。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和观点,比如,培养方向的发展,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提出了新的重视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习过程和市场实践的相结合以及艺术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结合等。这些新的探索和尝试,都构成了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教育理念与当下的新时代教育环境和网络媒介信息化教育相互适应,以推进新文科教育理念实践为教学核心,以创新教学理论实践综合应用理论为教学主导,以建立教学实践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对推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结构改革和艺术创新驱动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我国新文科教育理念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高校社会各界输送一批高质量的艺术创新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阐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在专业基础课中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具有资源开放性、形式组合性、条件技术性及环境社会性的特点。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目前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同质化严重、课程结构不合理以及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创新教学体系、落实创新原则、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实践意识以及培养创新思维五个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校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深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思路、增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教学过程。根据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从时间安排、课程训练、基地建设、质量评估等方面规范教学管理,以培养出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毕业生。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等工程教学的特点和毕业设计教学规律,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形式下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高职教育的核心。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在学生应对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创新创业精神不足等普遍问题时,如何培养学生应对能力进行探讨。针对校企合作建设共育平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构建校企合作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昣 《中国包装》2011,31(10):22-24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实践能力、适应激烈竞争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这是时代对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所面对的新课题。在艺术设计学生的培养方面,必须着手进行改革,进而顺应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燕  宋方昊 《包装工程》2002,23(3):168-170
阐述了一系列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创新的观点。具体论述了艺术设计学科的特殊性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露  朱建 《包装世界》2016,(1):50-51
艺术设计专业因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举办、参与设计竞赛,以赛促学来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输出人才的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探讨了设计竞赛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作用及对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装潢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教育体制与国际化进一步接轨,都具有很好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非遗湘绣创新研发为切入点,提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常态,结合现有设计学研究生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构建并完善具有地方特色、适合高校办学实际、反映市场和产业需求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乃至非遗保护与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艺术设计教育要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与行业结合、专业学习与项目实践结合,构建全新的以专业项目为先导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即探讨"工作室"教学为平台,构建以"项目式"教学这种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